■福建省廈門市民立第二小學 鄭玉寶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國,有著豐富的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是精神上的重要財富。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初級階段,正是接受正能量教育的重要時期,此時期的教育工作對于學生的影響極大。語文是各學科的基礎,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是進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文化積累,更好地體悟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基于此,教師需要將小學語文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并進行一定的拓展,使其成為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的素材,引領學生以多個角度學習,真正讓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生活,實現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例如,在進行《傳統節日》的教學中,教師需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搜集相關資料,讓他們在親自感知中體會傳統文化。在布置了這樣的教學任務后下,教師可將學生劃分不同的學習小組,組織分組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搜集與傳統節日相關的人物故事,利用網絡、書籍等多種方面進行資料的查詢,也要了解傳統節日的特色美食、本地的文娛活動等。并且,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各種自己喜愛的形式進行調查結果匯報。通過小組合作方式組織學生運用多種資源了解不同的傳統文化,能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知中華文化,體會豐富的節日文化以及其內涵。同時,因傳統文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深度解讀文化、美德等,在相互交流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內化,并通過自己的行為將優秀的文化品質表現出來,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
環境對于年齡不大,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學生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孟母三遷”也證實了環境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的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應注重文化氛圍的構建,使學生在富有文化底蘊的環境中學習與生活。教師可建立傳統文化墻。學生每都會在班級中學習知識,教師可通過不同的方式在墻壁上粘貼各種類型的文化知識。如,古詩詞、傳統文化小故事等。也可為學生預留一定的空間,使學生參與到文化墻的建立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新時期,語文課程的開展需要落實到現實生活中,教師應構建開放且富有活力課堂,滿足不同地區學生的學習需要。為有效構建綜合性學習課堂,教師要從生活方面著手,將教學內容與本土文化相聯系,積極開發與本土文化相關的教育資源,使得綜合性學習更具親和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在進行《北京的春節》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構建,引領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以設計春節飾品為主題的活動,先引導學生向家長、網絡等求助,查詢與春節相應習俗有關的材料,并在家長的帶領下親自前往小飾品商品,觀看并了解有關飾品的制作方法。在活動的開展中,教師可將制作同種類型的學生劃分為一組,使其自主開展飾品的制作,當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可以互相溝通,進而有效處理。若是學生選擇制作的飾品難度較大,可由小組共同制作一件飾品。同時,要求學生寫出飾品的設計說明。另外,在飾品成功制作后,教師應提醒學生將自己制作的飾品帶回家,裝飾自己的家。這樣的活動能夠使學生真正了解對春節文化,通過相關文化明確設計理念,并將自己的想法付諸現實,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學習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喜歡富有趣味的教學活動。基于此,教師需結合學生特點分析,創設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更為深入地感知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文化素養。
如,在進行《竹石》的學習中,教師組織共賞翠竹的活動,使學生充分挖掘學習資源,了解以及感知竹文化,體會竹子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也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活動的開展中,學生需要圍繞著竹參與富有趣味的競賽。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個人能力劃分四個小組,分別是考察員、小博士、小巧匠、文藝人,為他們布置不同的競賽任務,看看誰完成任務用時最快。在“考察員”小組,需要學生對于竹子的生長、種類等知識進行調查。對“小博士”小組,需要從生活方面著手,對竹子在飲食、住宅、交通等多方面的實際應用展開探析;對“小巧匠”小組,要求主動搜集身邊出現的各類竹制品,并嘗試制作一件簡單的竹工藝品;對“文藝人”小組,要求針對“竹”這一主題搜集畫作、詩詞等藝術作品。通過這樣競賽活動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竹子堅韌不拔與剛正不阿的精神,并主動學習竹子的精神。另外,為了深化學生的理解,教師還可組織多樣的競賽活動。如,朗誦與竹子相關的詩詞、將與竹子有關的知識制作為競賽卡片,懸掛于班級的四周,引領學生搶答等。趣味的活動能夠將學生的積極性全面調動,不僅能使學生牢記與竹子相關的知識,也能促使他們真正領悟竹子代表的精神,在主動學習中深化自己的文化底蘊。
語文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通過大量的閱讀,不但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還有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素材。更主要的是,課外閱讀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能夠從中汲取到傳統文化的精髓,這對于強化對學生的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放松學生的學習心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因此,教師要注重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且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加深學生的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掌握,進而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綜合性學習是新時期倡導的新型教學模式,不僅可引領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也能鍛煉學生各方面能力,還能夠推動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在實際開展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聯系小學生的喜好、能力等全,為學生設計富有特色的實踐性活動,將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激發出來,使學生在積極學習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引領小學生獲得知識、思想、能力等共同發展,提升其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