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第三中學 郝 霞
目前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文化教育的氛圍并不濃厚,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歷史學科的文化教育功能受到了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教學的知識教學效果。初中歷史教師應從傳統文化滲透這一角度入手,打造一個具有濃厚傳統文化色彩的高效課堂,讓學生在主動汲取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使其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獲得健康發展。
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更加關注的是理論知識的傳授,往往忽略了歷史學科的文化知識。而隨著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推進,歷史教師開始關注自身學科的文化教育功能,也愈發關注傳統文化在自身課堂中的滲透與運用。在當前的初中歷史課堂中,不少教師加大了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力度,突出了兩個方面的教學意義。
一方面,歷史教師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讓學生在獲取文化知識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讓學生擁有良好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初中生處于非常關鍵的成長階段,他們的精神世界容易遭到外來不良文化的侵襲。歷史教師應承擔起武裝學生精神世界的任務,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可增強自己的精神力量,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最終獲得個體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歷史教師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可讓傳統文化得以弘揚與發展。歷史教師本身就承擔著加強傳統文化弘揚與發展的教育任務,而歷史課堂則是教師完成這一教育任務的重要平臺。初中歷史教師應全面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資源,站在文化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歷史學習,讓學生在理解傳統文化與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切實提高自己的歷史學習成績。
部編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的內容承載著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教師應依托教材,加大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推進新時期歷史教學的健康、創新發展。
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許多杰出歷史人物,學生可從他們身上學到非常多的東西。因此,歷史教師可站在傳統文化的角度,引導學生向杰出的歷史人物學習。教師也可選擇從杰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挖掘出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將其滲透到歷史課堂上,讓學生受到感染、熏陶,引領他們形成高尚的品質。比如,在“鴉片戰爭”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對林則徐這一歷史人物進行剖析,了解他的人物本質、性格特點,建構起一個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然后使其在歷史杰出人物的楷模作用下,提升自己的思想修養與道德品質。
在這一課的傳統文化滲透教育中,教師要同時實現歷史知識教學目標與文化教育目標,則可指導學生圍繞虎門銷煙這一歷史事件對林則徐進行人物分析,領悟他身上體現出來的家國精神和民族情懷。學生可通過不同途徑,搜集與“林則徐虎門銷煙”相關的歷史資料,深入剖析林則徐這一歷史人物。為了增強這一教學活動的傳統文化教育效果,教師可適當地給予學生指導:“林則徐受命禁煙后,又投入奮力抗英的行動中,最終成了名臣和民族英雄,但也正因為他這樣的舉動,他成了朝廷眼中的罪臣,經歷了五年的流放生活,你們認為林則徐身上體現了什么傳統文化精神?你受到了什么啟發?”這些問題可讓學生站在傳統文化的角度對林則徐這一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讓學生既可深刻理解這節課的重點知識,又可接受良好的傳統文化熏陶,有利于學生從知識層面、文化層面獲得健康發展。所以,教師從杰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可更好地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健康開展。
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為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奠定基礎,同時也可為學生積極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打下基礎。這就需要教師站在文化差異的角度,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要注重將西方的優秀文化引進來,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差異意識,塑造他們優質的文化品格。例如,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了解當時唐朝繁榮的文化,初步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并使其形成一定的文化自信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當時唐朝開展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
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針對性地了解當時傳入了中國的西方文化。比如玄奘將佛教文化帶回了長安,為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學生可對這方面的文化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體會當時唐朝開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和價值,旨在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另一方面,教師應讓學生了解當時傳入了其他國家的中國傳統文化。比如日本帶回了唐朝的先進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優秀典籍、建筑技術等傳統文化資源,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生可在學習這些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對當時的中西方文化進行有效對比,使其逐漸形成比較鮮明的中西文化意識,并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綜合文化素養。
又如,在“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也可站在文化差異的角度,對宋元時期的科技文化、西方的科技文化進行針對性的了解。在這一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文化傳播觀念,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全面弘揚與發展這一重要的文化傳播措施產生認同感,使其自覺地承擔起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在信息化環境下開展歷史教學,是歷史教師提高自身學科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策略。為了實現歷史學科的文化教育目標,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歷史教學,并在相應的歷史教學活動中巧妙地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例如,在“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依托信息技術開展多媒體教學,在多媒體設備上播放明朝科技文化、建筑文化、文學藝術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明朝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這一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中,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圍繞“明朝文化”這一中心詞建立起思維導圖,將明朝當時的優秀文化內容填充到思維導圖中,形成比較完善的知識結構。這一知識結構可系統地展現明朝傳統文化之間的邏輯關系,
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明朝文化繁榮發展的局面,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并提升其綜合文化素養。又如,在“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參與到搜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資源的實踐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可自主地從網絡上搜集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學習資源,包括傳統節日的起源、文化習俗等。學生在搜集完畢之后,可對其進行系統的整合,建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為核心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系統地認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并接受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熏陶。長此以往,學生的歷史素養、文化素養都可得到有效提升。
綜上可知,傳統文化教育與歷史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是目前歷史教學的重要發展趨勢。初中歷史教師應遵循這一趨勢,對現有的歷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即教師應通過不同的途徑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既可以學好課堂上的歷史知識,又可以受到傳統文化的良好熏陶。實踐證明,初中歷史教師將傳統文化滲透進來,改善了歷史教學現狀,讓歷史教學突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煥發了較強的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