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界牌鎮中心小學 周勁松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必不可少,這兩大組成部分之間的關聯十分密切,想要全面、協調地提升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教師就要將兩部分教學工作結合到一起,通過結合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寫作技巧,在寫作中加深閱讀理解,以獲取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此,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走進小學語文課堂里,成為培養學生語文綜合運動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我國小學語文課堂讀寫教學模式的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存在讀寫結合形式化、教學方式單一化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讀寫結合學習。那么,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目前,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所開展的讀寫結合活動中,雖然教師積極響應讀寫結合的語文教育改革號召,設計了讀寫結合教案,并在課堂上組織讀寫結合活動,不過活動具有較強的形式化,學生只是為了讀寫結合而被動地進行讀寫結合,自身的讀寫結合學習意識并未樹立起來。基于形式化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下的課堂,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為了打破讀寫結合的形式化弊端,避免“面子工程”在建設讀寫結合課堂中出現,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讀寫結合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進行記錄、標注等寫作行為,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將閱讀和寫作協同進行,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二年級上冊《楓樹上的喜鵲》這篇課文的朗讀教學中,教師運用讀寫結合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通過寫作方式深刻品讀句子。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朗讀“我們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楓樹,我很喜歡它”與“楓樹上有一個喜鵲的窩,我喜歡極了”這兩句時,語氣是一樣的,并無有感情地朗讀出“很喜歡”與“喜歡極了”之間的對比和強弱關系。此時,教師沒有直接要求學生“喜歡極了”一定要比“很喜歡”更有感情,而是對學生提出生活性問題: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有喜歡吃的食物嗎,哪種是很喜歡的,哪種是最喜歡的呢?學生將自己的回答寫了出來,踴躍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我很喜歡吃甜點,最喜歡吃雪媚娘了。在寫作中,學生體會到與課文相似的喜歡情感,在閱讀自己的寫作喜好時加入了真情實感,掌握了閱讀技巧和語氣,再次進行課文朗讀時明顯提升了閱讀情感的層次,獲取了更好的閱讀效果。
在新課改深入實施背景下,現行部編版小學語文新教材里適合學生進行仿寫訓練的課文非常多,教師利用這些課文的閱讀教學,指導學生從文章整體、段落設置、句子結構、修辭手法等不同角度進行仿寫訓練,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對偶句、排比句、擬人句、比喻句等寫作技巧的正確使用,提升仿寫訓練的效果。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閱讀教學中的仿寫訓練,雖然看似“照葫蘆畫瓢”,交給學生自行仿寫即可,但是仍舊需要教師恰到好處地把控活動進度和方向,才能夠及時發現學生仿寫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在科學的點撥下提升學生仿寫效率和仿寫質量,保證課堂仿寫訓練價值的最大化體現。例如,在三年級下冊《荷花》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作者在“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荷花挨挨擠擠的”“我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等語句中,巧妙使用了豐富的寫作想象力、擬人手法、細節刻畫等多樣化的寫作技巧,展示荷花開放的種種姿態,表達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后,以生活中一種植物為對象進行仿寫訓練,看一看哪名學生寫的植物最生動形象,最能傳遞出自己對植物的喜愛之情。學生們及時通過寫作訓練,鞏固了本節課課文閱讀中所了解的寫作技巧,有的學生在向日葵描寫中寫道:每一天家里的向日葵都用自己笑臉迎接太陽;有的學生在松樹描寫中寫道:它頂住了寒冷的冬季,始終將自己綠色外衣展示給大家。學生們在讀寫結合課堂中使用優美語言、嚴謹結構、清晰條例進行仿寫,寫作效率明顯提升,在寫作后更加驚嘆于課文作者的寫作技藝,學習氛圍異常濃厚。
很多小學生在課堂上閱讀興趣高漲,能夠很好地完成閱讀任務和相關寫作訓練,但是在課余時間卻很少主動閱讀課外材料,導致閱讀眼界很大程度上局限在教材課文中,難以通過充足的課外閱讀豐富自己學識,拓展語文視野。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教師可以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利用寫作促進學生自主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熱情,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一定的方向和指導,從而發揮出讀寫結合的教學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四年級上冊《精衛填海》一文,本篇課文以文言的文小古文形式講述了精衛填海的故事,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和不斷探索大自然的愿望與堅強意志。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于小古文形式的課文理解能力有限,很難通過短短45分鐘的課堂教學深刻掌握課文內涵,因此如果教師只是強制性地要求學生課后背誦課文,則極易引起學生對語文作業的抵觸情緒。為此,教師可以運用讀寫結合教學理念,創新作業設計方式,讓學生在課后時間自行搜集女媧和精衛相關的神話故事進行閱讀,結合閱讀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寫出精衛填海的故事。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潛移默化地開展了大量的課外閱讀活動,從各個角度了解了中華傳統神話故事中的女媧和精衛人物,依據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創作出具有明顯個人特色的精衛填海故事。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深刻理解和翻譯古文課文的過程,能夠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記住課文,達到順其自然的背誦效果。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很多地方作者并未進行詳細的闡述,很多結尾沒有明確事件結果,這些都可以被視為課文留白設計,是活躍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有利之處。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前挖掘出課文的留白設計,將留白設計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相互融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依托課文留白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寫作補白內容過程中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促進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得以全面發展。例如,在讓學生閱讀《牛郎織女》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文結尾的補白寫作競賽,比一比誰的補白獲取班級同學的投票最多,用競技性的留白寫作活動,將學生的參與性徹底調動起來,從而增強留白寫作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扔掉傳統教學模式,積極構建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在閱讀課堂上充分滲透寫作訓練,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創造性結合起來,通過多樣化的讀寫結合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讓學生可以在煥然一新的讀寫結合課堂上,切實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逐漸形成良好的讀寫結合意識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