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第二幼兒園 李桂芳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受教育者培養發展自身的潛力,完善人格、實現人格成長,最終促進人格的社會發展功能與人的發展功能的和諧統一。教育對人產生作用,主要體現在自我與超我兩個層面上。教育是通過對人的道德觀、價值觀的塑造來牽引人的自我,從而實現控制本我的效果。超我比本我和自我都要復雜得多,本我可以理解為“本真的我”“原始的我”“最初的我”,而自我是“本我”在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下,對客體環境的最初認識,試圖運用理性來調整和控制本我的沖動與發展的。超我的存在使自我和本我受到道德準則和社會規范的制約。教育對個體超我與自我的直接影響、對本我間接的影響,是教育參與個體人格塑造的重要體現。
“樂?愛”教育以人格塑造作為幼兒教育的目標,其合理性離不開人格本身的重要特征——“未完成性”。簡單來說,就是人格不是已經形成的東西,而是正在形成的東西,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動力組織。人格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及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為教育塑造人格提供了前提,即教育可以在人格漫長而持續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作用,進而塑造人格。
“樂?愛”教育認為,愛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現,具體來說就是能否感受愛、愿意愛,進而樂于愛。相對感受愛、愿意愛而言,樂于愛更具有主動色彩,是個體由內自發地的行為,體現著個體內在精神的健康程度。“樂愛”教育以“樂于愛”作為幼兒階段人格培養的目標,是健康人格的精髓,其在于快樂和愛,也是因為“樂于愛”豐富的內涵和極具概括性的特征。從某種程度上講,健康人格的標志就是具有“樂于去愛”的意識和恰當的實施行為。
以“樂于愛”作為幼兒階段人格培養的目標,教師應當清楚了解并主動在教學實踐中把握住人格中具有積極性的方面,回避消極的方面。同時,不能籠統地、簡單地將其描述成具備快樂和愛的能力,而是應該從人格中各個因素入手,厘清“樂于愛”在各個因素上的體現,從而細化目標,以便在教育實踐中將目標落實。在“樂·愛”教育理念下,幼兒階段的人格培養以“樂于愛”為總目標,總目標在人格各個方面上可以進一步細化為更直接具體的目標。于是,在“樂·愛”教育文化理念實踐下,從化二幼確立了“四樂、四愛”的具體培養目標。“四樂”就是樂觀健體、樂學善思、樂群合作、樂美創造;“四愛”就是愛國明禮、愛人友善、愛家仁孝、愛己向上。將培養目標融入課程實施當中,可以做文化人,塑造良好的人格。
認識童心,是教育實施的基本前提,是教師完成教育使命的首要任務。關注童心,是踐行以幼兒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必要步驟,也是發揮幼兒學習主體性的、必要的前期準備工作。“樂?愛”教育將從幼兒原初的心理狀態入手實施教育作為原則,表現“樂?愛”教育以生為本、以幼兒的發展為重心的教育思想。
從“樂?愛”教育理念看來,幼兒在教師的召喚下“行走”于學習的旅途中,進而體驗教學場域中的愛。在體驗中學習,在幼兒在教師教學行為觸發下,幼兒能被召喚出來一種帶有主觀色彩的學習經歷,將學習看作是旅途,強調個體的體驗。“樂?愛”教育重視幼兒的體驗感受,將學前教育從眼前的教學目標提升到育人的高度,回應了人格塑造的要求,對喚醒幼兒存有的積極樂觀美好事物的童心起著協助和促進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踐行“樂?愛”教育中的體驗式學習,從化二幼構建了體驗式節日園本課程。在幼兒園依托本土資源進行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教師以促進幼兒發展為落腳點,通過談話、討論、傾聽等途徑了解幼兒的興趣需求,以幼兒為主體,優選適合幼兒不同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興趣愛好的活動內容。具體的實施中,教師不斷優化活動的組織形式,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看、想、說、畫、做、玩,讓幼兒真探索、真實踐、真游戲,真正自主獲得相關的知識經驗和技能,促進幼兒綜合能力和情感的提升。通過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拓寬渠道,不斷優化實施途徑與策略,從化二幼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開發并實踐了以尊重、快樂、體驗、合作、探究為課程理念,以主題活動為統領,以游戲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教育中的玩樂”主題活動課程。課程的實施效果顯著,幼兒在學習的旅途中觸發了童心,感受到快樂和愛,并養成了良好的品行和習慣,獲得了積極、樂觀、愉悅、陽光的健康體態和文明、團結、友愛、合作的人格特質。
對于學前教育的幼兒們來說,社會化過程才剛起步,個體的成長問題更為突出,也更為重要,是大多數教育者關心的主要內容。教育思想家在看待學期教育時,強調其人格、性格、行為規則、價值觀、世界觀等緊緊圍繞“個人中心”的要件。因此,學前教育的教師應以對幼兒個體成長為教育重心,以陪護幼兒個體的健康成長,為幼兒的幸福人生奠基。
“樂?愛”教育重視幼兒的個體成長,其提倡的教育價值觀是以幼兒個體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愛,可以作為幼兒成長的內在動力,也代表著幼兒人際關系的能力和感知他人的同理心水平,涵蓋了幼兒個體成長情況的綜合性指標。教師將培養幼兒“愛的能力”作為工作的價值取向,符合“樂?愛”教育理念下的“愛幼精神”。
以培養愛的能力作為價值取向,教師需要對幼兒充滿“師愛”,同時對愛具有完備而正確的認識。要做到這一點,從化二幼的教師要從兩個方面的要求出發,滲透在教育工作中,用愛心陪伴孩子:第一,接受愛是無條件的,教師應尊重并接受幼兒幼稚的天性,幼兒是自然之子,是稚嫩的生命個體,身心都未成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感知力,因此教師對幼兒的愛,應該在熟知和理解幼兒天性的基礎上對幼兒進行;第二,教師將幼兒作為一個自由、平等的獨立個體看待。幼兒是獨立而自由的個體,其遵循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內在生命力的沖動和本能,幼兒在自主自動的獨立活動中,能夠實現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尊重幼兒的天性、接納幼兒的個性,這是教師在正確認識愛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教育行為,是教師培育幼兒愛的能力的前提,也是“樂?愛”教育理念下教育價值取向的直接體現。
在“樂?愛”教育理念下,愛是育兒的主旋律。因此教師在育兒過程中給予的愛的教育,不僅要給予幼兒愛的教育,還要教會幼兒如何去愛,也就是培養幼兒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