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縣榜頭中心小學 謝新美
數學教師對教材文本的解讀是否準確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而現行的數學教材都是眾多專家、學者和數學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并經過多次實踐、修訂,其知識系統科學,且主要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盡管當下中小學教輔資料可謂琳瑯滿目,但是作為一線教師還是需要認認真真地去研究教材,解讀教材。為此,教師應當把自己當作一個學習者,腳踏實地對教材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鉆研和理解,解讀“教材呈現了哪些內容”“教材呈現這些內容的原因”“教材所呈現的內容對教師教與學生學有何啟示”,進而讓教師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如應該“教給學生什么、采取什么措施引導學生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將數學知識與能力更好地講授,落實學科素養培養要求。
經過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與思考,筆者認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以教材作為起點,有目的地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進一步讀懂教材,從更深層次去獲取教學資源,體會教材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真正地達到用活教材的境界,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下面就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數據的收集整理”為例,淺談平時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解讀教材。
“教材不僅是課標理念的載體,也是課堂教學的依托,更是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這是北京師范大學周玉仁教授提出的一個重要的結論。因此,每一位數學教師須先熟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從整體上了解所教學段的課程內容,解讀教材,充分了解每一個知識點在各個學段間的分布情況,厘清各冊教材與各個單元之間內容分布的聯系。因此,教師必須在熟讀課標,整理清楚課程內容的整體結構后,才能更深入地去研讀教材,體會數學知識的所包含的基本思想,才能從中去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去突破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并打破常規。
例如,在研讀“數據的收集整理”這一課時,筆者先認真學習《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發現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學習分兩個階段,要充分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整理的過程和體現數據分析觀念的重要性。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整理,接著展示不同的整理方法:有的學生用文字敘述的方式記錄調查結果;有的學生把文字和數據一一對應,排得更簡潔明了;有的學生用表格來整理,看得更清楚了。可以說,教師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問題,需通過收集數據來解決,而同樣收集到的數據卻有多種的不同的記錄方法來進行統計,這樣就符合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第一學段的對于統計知識的要求,激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加工梳理,激發學生在對數據收集、整理和呈現等的過程中產生學習興趣。
在對小學數學教材的分析加工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從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出發,并聯系教材的前后連貫性,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可以使教學效果最優化。站在學生的視角去看問題,教師教學設計更具有針對性。
例如,在研讀“數據的收集整理”時,教師可以斟酌如下思考問題: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學完“分類與統計”,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進行計數,這些基礎知識你是否還記得呢?為此,教師需要梳理這節課學習中會遇到的問題:初次接觸統計表的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困難在哪里?教師如何提供有效幫助?怎樣直觀操作幫助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統計的對象是什么?選用什么方式能更好地進行調查?進而出現了用投票、舉手、排隊的方法來決定,哪種顏色喜歡的人最多?這樣的設計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數據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經歷完整的數據收集過程,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據收集的嚴謹性和客觀性,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當然,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實際認知情況,設計更為細致的思考問題,這個就考驗教師課堂的駕馭能力了。
數學基本思想是學生得以受用一生的財富。因此,在研讀教材時,最重要的是要讀透例題,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從而透過知識層面,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數學思想研讀需要教師宏觀把握教材基礎上重點分析,讓數學思想能有效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奠定今后學習基礎。
例如,在研讀“數據的收集整理”中的例題,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全校學生這么多,全部調查工程太大了,到底要怎樣調查呢?”學生能根據問題思考反饋:可以先在班里調查。從這樣簡單的一次交流對話就可以在其中滲透數學抽樣的思想。再如,教師可以追問設計新問題:“如果我們班要訂班服,選哪種顏色最合適?”教師可以立刻再問:“全校也選擇同樣的顏色做校服合適嗎?”從這樣的對話交流,就可以體現了非統計抽樣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其實,針對具體課堂而言,數學思想的提煉與挖掘,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環節有效運用,沒有一定的固定技巧,需要教師針對課堂實際靈活處理。
“教材僅僅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葉圣陶先生早有先見,“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得到知識,還需要老師善于運用與指引”。所以,在正確解讀文本之后,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引申、拓展、調整和重組創新設計、合理取舍、使復雜問題簡單化,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做到用“活”教材,提升數學教學的實效性。也就是說,不是直接照搬教材轉化為教案,更不能隨意改編教材或完全把教材拋開。例如,針對“數據的收集整理”,筆者曾精心重組教材,設置了“為林校長選擇哪一種校服顏色合適”這一問題情境引入,在爭議中促使學生產生用統計解決問題的需求,體會統計的作用與價值。接著教師引出:孩子們喜歡的校服顏色不太一樣,那校服能不能一人穿一個顏色呀?全校應不應該選統一顏色的校服?經過學生對問題解決策略的探討,使學生領會到生活中統計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解讀數學教材的能力不是一時半刻形成的。教師須通過熟讀課標,進而全面了解小學數學知識,又要讀透教材,并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合理運用教材,幫助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道路上,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每位教師只要按這三個步驟不斷地實踐、積累,多讀多思,深入解讀教材,從而達到用好教材、活用教材、用活教材的境界,相信定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