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泰順縣實驗小學 蘇浙閩
如何才能夠提升課堂成效呢?這是每一位一線教師和學者一直思考和探究的問題,也因此提出了許多新方法。在此,筆者提出“一題一課”模式應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以期為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一點參考性建議。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碧招兄壬倪@段話強調了對癥下藥。當前了解到小學生很容易出現算理的錯誤,“小題大做”,影響課堂教學成效。對此,教師可以采用“一題一課”形式,對一道題目從具體數字到換數字,再到推理和分析,最后形成一個模型,學生在說理的過程中經歷整個思維過程,自主發現其中的道理,解決難點問題。
比如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因為學生屢做屢錯,由此設計了一題:92÷30進行自主探究。要求學生先進行估算,估一估,看結果是多少。學生有的說3,有的說2。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態度予以肯定,并且繼續引導:除了估算方式之外,還可以選擇怎樣的方式計算?如此讓學生進行筆算,教師巡視指導,并且將代表性的答案整理收集。而后在師生交流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出各位學生的錯誤作業,讓學生想一想,自主辨析探究錯誤的原因。正確答案是92÷30=3……2,并且師生一同總結出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需要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只有前兩位不夠除的時候才需要看前三位。而商則是隨著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才寫在對應的那一位上。
所以,運用“一題一課”,讓一道題目從具體數字到換數字,再到推理和分析,最后形成一個模型,學生在說理的過程中自主地從不完全歸納法到演繹推理,經歷了整個思維過程,自主發現其中的道理,抓住了核心知識,解決了難點問題。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需要教師做的是讓教材真正有的放矢。教師在用教材時,總感覺教材中的例子不夠多,學生在學習知識時總感覺書上的例子都很簡單,但是解決問題時卻有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需要采取“一題一課”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增加一些教材中沒辦法詳盡介紹的知識,同時又適合學生學情和教學需要,如此才能夠顯著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比如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知識,對于這部分四則運算知識,教材在編制上主要會選擇樹形圖的形式呈現,要求學生將正確答案填到方框之中。大部分教師僅僅只是搬運工,采取填空和列式的形式進行方法教學。比如習題根據下列算式列一個綜合算式:240÷48=5,4+125=129,240-129=111。這三個算式分開學生都會算,但是要求其列成綜合算式,對于小學生而言仍有難度。拼拼湊湊正確率不高。這時,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教材知識點要求,適當地以學生較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引導探究,即畫圖法在四則運算中的延伸——樹狀圖。教師可以以樹狀圖的形式將各個算式有機地融合在一個樹狀圖之中,讓學生能夠清清楚楚地看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結合帶括號的四則運算法則,即不能按照先算乘除,再算加減的法則進行計算時,需要加上括號這一內容進行綜合算式的羅列。這樣以一個具體題目的融合展開知識點教學,能夠具化內容,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畫面,如此可以夯實學生知識點掌握的同時,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
所以,教材中沒有提到的知識,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需要適當補充,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數學學習能力。上述的教學過程采取“一題一課”有效地填補了教材中的空白,學生在探究中通過不斷地對比理解了道理,訓練了思維,掌握了方法。
面對大部分學生解題方法出現混亂和疑惑時,我們需要追本溯源,重組教材專門研究,以求促進學生的發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采取“一題一課”形式,找準引導教學的方式,推動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生,如此才能夠在助力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同時構建高效課堂。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小數點的移動”和“生活中的小數”這兩課時內容后,對于下面的題目:CCTV歌手大賽中,賽事分成唱歌(滿分9分)、綜合素質(滿分1分)兩種,7號選手的專業得分為8.5分,綜合素質得分為0.88分;8號選手的專業分為8.0分,綜合素質0.55分,比一比,究竟誰的表現更好。這種題目可以考查學生對生活中小數的正確理解。針對這一題,學生答案各異。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討論,說一說自己答案的思路,并且認真傾聽同學的想法,討論一下別人的答案是如何想的,并且判斷一下究竟誰對。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且反饋。通過學生反饋,教師可以初步判斷他們剛開始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答案和思路,其實他們不太清楚這么一件事情:題干中兩位選手究竟如何比較誰更好?教師繼續引導:“你們的答案填的不一樣,思考過是什么原因嗎?”有的學生表示題目中要解決的問題自己和別人抓的不一樣,所以答案不一樣。有的學生表示分別對專業分數、綜合素養分數進行比較,沒有切實理解小數的意義。所以,教師可以總結出學生對小數的應用仍有疑惑,通過小組討論,細化對某一個關于小數解決問題的思考和討論,讓教學知識點和學生的疑惑點形成交叉,發生碰撞,從而在不斷探究中逐漸形成對小數解決問題的正確認識和應用。小數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這個題目無縫對接了學生的疑惑點,厘清了概念和計算的不同。使學生有效掌握小數相關知識,也顯著提升了教學成效,培養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采用“一題一課”方式能夠讓學生疑惑處和教師教學點有機融合,完成無縫對接,最終做到學有所獲,教有成效的結果,讓整個課堂教學成效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