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開元小學 張 麗
自2016 年以來,我國核心素養德育課程改革正式實施。這要求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遵循核心素養理論,保證課材教學內容符合學科綜合化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參與各種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具備良好品格以及社會生存能力。
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特殊性與具體性,教師在授課時要以民主平等的態度授課,讓學生在自由、對等、毫無約束的氛圍中進行道德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授課時,運用豐富有趣的視頻動畫、活潑歡快的音樂以及生動有趣的游戲等方式,為學生創設富有情境化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中積極參與各項體驗活動,并在活動參與中對生活有所感悟。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健康游戲我常玩”一課時,應順應低年級學生喜歡生動有趣的卡通人物、喜歡富有童趣的游戲活動等特點。教師需在備課時為學生創設卡通人物形象,并借助卡通人物形象創設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這些卡通形象既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好伙伴,又能順利推進各項教學環節。在此期間,教師還要組織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使學生知道哪些是安全健康的游戲活動,哪些是危險不利于學生身心成長的游戲活動。這樣學生既能了解健康游戲活動的玩法,又能糾正對游戲的錯誤認知,以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積極動腦思考,主動參與到教師組織的各類課堂游戲活動中,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面較為狹窄,無法對事物予以全面認知,這不利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想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并不能單一地靠說服教育,而是要讓學生在各種教學體驗中予以訓練養成。教師需在備課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養內涵,通過合理設計教學課程,借助角色扮演、游戲活動、調查訪問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真正的實踐者與參與者,使其在各種體驗活動中動手動腦,通過道德教學內容熏陶,長知識,明道理,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從而有效落實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傳統游戲我會玩”一課時,教師需在授課前對我國傳統游戲予以深入研究,借助傳統游戲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使其在傳統游戲與傳統文化的自主探究中,初步培養社會探究能力。在該項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空竹”“滾鐵環”“騎竹馬”“放風箏”等傳統游戲活動,并將這些傳統游戲活動制作成視頻,讓學生一邊觀看一邊掌握傳統游戲玩法,以便學生在傳統游戲活動中感知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以學生為課堂參與主體,所有課堂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依照該項教育要求,教師應學會運用發展的眼光開展教學活動,學會站在學生立場,根據學生喜好設置課堂教學活動。同時要學會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設置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參與到教師所設置的各項教學環節中,并在積極探索與感知中具備創新能力以及團體協作精神。例如,在學習“家鄉物產養育我”一課時,倘若教師采用傳統授課方式,依照教學內容照本宣科,不但不符合核心素養要求,而且難以讓學生參與其中,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在授課前鼓勵學生自行組成調查小組,并在家長的協助下到當地博物館、大型綜合市場等地,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尋找本地特產。這樣學生便能在實地調查走訪過程中,更加真實具體地了解家鄉,使其在親身體驗中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舉行“我是家鄉小導游”等教學活動,讓學生以PPT 的形式介紹自己的家鄉,使其在交流分享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鄉,并在實踐認知活動中提高綜合能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行。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主要教學內容都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新課標明確提出:道德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圍繞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加具有實質性意義,促進學生在現實社會中身心健康、茁壯成長。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了解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需求,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積極將社會熱點問題、生活實踐問題等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豐富課本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探索、大膽體驗,并在社會實踐中收獲生活經驗,將最基本的道德認知轉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使學生懂得生命的寶貴與生活的意義。例如,在學習“安全地玩”一課時,為了強化學生安全意識,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播放當前社會熱點新聞,并為學生出示安全娛樂場所范圍,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車輛行駛盲區,哪些動作屬于危險行為。由于本課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還可在現有教學內容基礎上拓展延伸,通過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隱患,使其在思考辨別中正確選擇安全游戲場所,遠離風險系數較高的游戲場所,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
開放式教學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教學目的,并將教學內容貫穿到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后活動,使學生參與課后實踐以鞏固所學知識。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應是校內校外、課上課下的綜合體。為此,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應精心設計作業內容,安排激發學生內在潛能的活動性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參與體驗過程中感知領悟,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使其具有社會生活能力,并在體驗過程中借助道德標準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例如,在學習“干點家務活”一課時,教師在講解完該課教學內容后,要求學生回家后做家務活,其家務活的內容既可以是收拾房間,也可以是為爸爸媽媽做一頓飯,要求學生將做家務活的過程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時,應基于核心素養要求,設計符合新時代標準的教學課程,促使學生個性化發展,學生能在各種教學體驗活動中,具備社會化生活能力。同時,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為學生今后成為符合新時代標準的綜合性人才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