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第四中學 楊 萍
鄉土歷史與學校的歷史教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與歷史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相比,鄉土歷史往往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對于民族智慧以及民族情感的認同感,還能有效突出歷史教學的人文性、社會性、知識性以及倫理性特點。將鄉土歷史有機融入歷史教學中,不僅能夠推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還能有效達成培養學生文史素養的教學目標,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我國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
我國擁有十分悠久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樂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通過代代口傳的方式傳承著民樂歷史文化,這也是我國民樂歷史文化得以有效保存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伴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開始進入學生的視野中,國外的流行音樂對學生的影響之深已經受到了廣泛關注,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民樂文化卻很少受到青少年的關注,這也非常不利于我國鄉土歷史的傳承。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在實際組織歷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要嘗試將鄉土歷史融入歷史教學中,使學生能夠對鄉土歷史產生興趣。例如,頂碗舞是本地區一種十分重要的傳統文化表現形態,從現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生雖然都了解這種藝術形態,卻缺乏對這種藝術形態的深入研究,部分教師雖然在歷史教學中提到了這一藝術形態,但是并沒有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深入探索,這也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存在一定的距離。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中就要能夠常態化地融入鄉土歷史。例如,教師在教學與我國古代民樂文化相關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就可以嘗試組織頂碗舞的相關教學活動,可以由學校出面,與當地的文化部門聯系,組織當地的老藝人來為學生講解頂碗舞的藝術,使學生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距離能夠有效拉近,使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能夠得到有效豐富。此類活動教師不僅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也可以組織學生的家長共同參加,進而有效提升本地區人民的歷史認同感,使我國的優秀傳統價值觀能夠得到進一步傳承。
不能只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融入鄉土歷史,還要將其融入學生的課外活動中。教師一方面可以利用學生放學后以及節假日休息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鄉土歷史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學生的課間活動時間組織鄉土歷史學習活動,使非遺文化能夠真正走進教師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對于地域文化的相關知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促使學生能夠更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家鄉的文化。例如,教師在實際組織鄉土歷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可以嘗試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鄉土歷史的相關知識,而在課下引導學生進行鄉土歷史知識實踐。在頂碗舞的教學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嘗試為學生講解頂碗舞的理論知識以及頂碗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以及利用大課間的時間,組織班級學生練習頂碗舞,邀請一些民間老藝人引導學生學習頂碗舞的基本動作以及表演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各類問題。學生在利用大課間時間掌握了頂碗舞的基本表演要求之后,可以利用休息日或是放學時間進行練習,學校內組織比賽。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拓寬歷史知識教學的外延,將歷史知識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歷史知識能夠真正走出課本,走進學生的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美,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達成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歷史教學目標。
要想真正在歷史教學中融入鄉土歷史,單純依靠歷史教師很難達成目標。針對這樣的情況,為了有效促進鄉土歷史的傳承,學校方面就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一系列支持,促使鄉土歷史能夠真正走進校園,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鄉土歷史,提升鄉土歷史對于學生成長產生的影響。例如,教師在將頂碗舞融入歷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如果單純依靠教師的力量則很難實現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針對這一情況,學校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多為教師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在學校內部組織一系列的活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承。學校可以統一組織大課間活動,引導學生學跳頂碗舞;也可以在校園內部組織統一的講座活動,為學生傳承頂碗舞的相關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改變教師在傳承鄉土歷史文化過程中單打獨斗的狀態,由學校統一組織此類活動,則能夠使鄉土歷史文化更好地走進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加大鄉土歷史文化教學對學生產生的影響,為學生民族認同感的提升以及未來更好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為了有效促進鄉土歷史文化的傳承,很多歷史教師都已經在自己的教學中融入了鄉土文化教學的相關知識。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學校借助歷史教學傳承鄉土文化的過程中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機制,很多教師都只是單純地為了完成學校提出的教學任務。而在針對相應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只滿足于簡單地向學生介紹,相關教學缺乏必要的內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校對于相關的項目資料并沒有進行完善的整理,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項目的讀物以及教材都存在相對缺失的問題,這就需要學校方面在傳承鄉土歷史的過程中建立完善的傳承機制。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頂碗舞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在正式開始教學活動之前,首先要針對項目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歷史教師的組織下,在充分考慮歷史教學需要的基礎上進行校本教材的開發,將相關內容層層深入地滲透給學生,并制訂完整的教學計劃。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相關非遺項目的理解,對于鄉土歷史的傳承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中,鄉土歷史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要加強對于相關問題的關注,使我國的鄉土歷史能夠對學生的成長起到更多正向的影響,促進鄉土歷史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