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嘉峪關學校 劉 群
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驅動著我們對當下學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不斷審視,力求開發一些具有學校特色的,踐行素質教育的校本化課程體系?;谏鐣l展需求的視角,在小學階段開設海洋教育的相關課程以及運用STEM理念,開展與海洋教育相關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借助跨學科的知識與思維理解海洋問題或海洋生態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對生態知識形成個性化的認知與感悟。
青島作為一個海洋資源、海洋產業資源、海洋科研資源均極為豐富的地區,為推動青少年的海洋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外部環境基礎,區域海洋相關領域完善的人才培養與實踐體系,則為基礎教育領域的中小學開展海洋教育預備了充足高知識型教育人才資源。外部環境與核心人才軟實力促進區域的海洋教育突破了校園教育的壁壘,幫助學校、教師、學生實現了“走出學校學習海洋知識”這一教育目標。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因緊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大魚山校區,學校充分利用地域、人文資源優勢,設置有綜合實踐導向的“海洋研學周”,為學生創設在教師和家長的帶領下,圍繞不同課題進行實踐研究的學習情境和實踐機會。基于充足的海洋教育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區域基礎教育領域的學校可以嘗試將多元化、多樣性的海洋教育資源進行適齡性地整合、編撰,設計依托于資源的區域特色海洋教育課程,形成適合小學教育的海洋教育教材,讓學生成為自主、自覺、自發保護區域海洋生態環境的宣傳小能手、小衛士。在達成海洋教育的初階目標后,有必要從學校的實際條件出發,推動海洋教育的學科化發展目標。且力求以“海洋教育”為核心點,構建融合不同學科專業領域進行發散教育的課程體系。比如,海洋文學、海洋數學、海洋德育、海洋信息技術等,以此推動“海洋+基礎學科”的課程融合教育。與此同時,在以海洋教育課程化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興趣導向、能力發展導向的實踐活動,如航模設計制作、海產烹飪、沿海區域民風民俗研究等,能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建立對海洋及其知識體系更加深厚的情感、價值認同感,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認識海洋、探索海洋、服務海洋的理想之種。
開展海洋教育,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需要通過具有創新價值的教學設計,將明確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實施方法等要素體現出來。且將教學評價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部分,力求通過教學活動教授學生海洋知識,或驅動學生在對海洋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實踐的過程中,借助科學合理的評價手段對自身學習過程、學習成果、綜合素質等進行記錄與評價。在教育信息化較為發達,數字化教學資源和手段已經相對全備的當下,我們認為在以學校、課堂為中心的海洋教育中,可實踐的路徑或方法至少包括以下幾種。
目前,我們所熟知的海洋教育教材有《藍色家園》。此外,筆者所在學校還開發了具有學校海洋教育特色的校本課程。通過長期的海洋教育實踐經驗積累,學校提出了“藍海嘉園”海洋教育文化理念,并構建了“三域九核”海洋教育文化體系。確定了“‘STEM+海洋’軸心融合式育人模式”研究體系,將STEM 理念應用于“STEM+海洋”育人模式中,力爭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學科間的相互融通,采用項目式學習及學生合作實踐的方式,運用跨學科的知識解決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海洋素養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從當下大部分實踐海洋教育方向相關課程或活動的學校實踐結果來看,大部分海洋教育局限在海洋科學教育的層面,對其文學、德育、勞育、美育的價值并未進行深入挖掘。而從課程設計的全面性來說,海洋教育的相關資源足夠滿足各個學科的專業教學需求。
回到前面提到的實施導向“本土化”,以區域資源為中心的海洋教育這個點上,針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構建差異化的“海洋生態課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并發表研究成果。為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收集資料、論證問題、探究原因、提出解決方案提供時間,為其充分發散思維、拓展知識領域、吸收及內化更高效的學習方法等提供自主學習空間。
一些學生在學習海洋相關課程的過程中,表現出對海洋方向的知識有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意愿。在大部分學校試圖推動海洋教育時,針對學生差異化的海洋知識學習需求,可以通過創建“海洋社團”,建設“海洋學院”的方式,讓學生基于共同興趣,形成自主性較強的學習團體,提升海洋專業領域知識的學習成效。例如,在具體的社團組織與實踐過程中,出于不同層次的教育目的,教師可以構建綜合型海洋社團,或者打造更加專注于海洋學習細分領域的專業型社團,提高學生對海洋知識體系的學習廣度與深度。
小學生可以嘗試的海洋教育實踐活動有海洋水質檢測、海洋沙盤教學活動、參觀海洋博物館、海洋生態環境知識競賽、海洋生態保護知識講座等。結合“全學科滲透海洋教育”的理念,及“STEM+海洋”的實踐,每一個學科都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設計提出完善的海洋教育實踐活動內容,讓學生通過實踐提升聚焦于海洋領域的生態文明素養。
總之,小學階段可開展的海洋教育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學校需要充分依據校情、區域海洋資源、教師的教學能力等要素設計教學內容,以便將各個層面的優勢資源應用到極致。但無論施以怎樣的內容與手段,最終目的都在于提升當代青少年對海洋生態問題的關注度、責任感,期望通過有效的海洋教育手段培養合格的珍貴海洋資源的繼承者,及未來可持續保護海洋生態平衡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