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元,楊峰,唐倩,敖素華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2019 年冬季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后簡稱“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有著極強的傳染性,致病率、致死率極高。肆虐的疫情迅速席卷全球,給全人類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成為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1]。疫情暴發是對全人類醫療技術及科技水平的“大考”,中醫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的療效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2]。查閱中醫經典,結合新冠肺炎患者癥候及致病特點等,本文作者從“風病”理論認識新冠肺炎。
查閱文獻,我們發現中醫學界基本認同“濕毒為患”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病因[3]。但“濕毒”不是新冠肺炎的唯一病因,總結新冠肺炎有著極其的傳染性、癥狀變化多端、傳變迅速等特點,這與中醫的“風”的特性有類似之處,風可助濕毒為病,濕毒夾雜風邪,在新冠肺炎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素問·風論》)。
單純的“六邪”不是新冠肺炎的爆發的關鍵病因,也并非單純的“濕毒”,筆者認為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機是感受濕毒疫邪,風邪相合,“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瘟疫論》)。發熱、干咳、乏力,少數伴有咽痛、流涕、腹瀉等為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從“審證求因”的理論分析新冠肺炎的病因是風挾濕毒疫邪。風為百病之長,易挾他邪[4],風夾濕邪,濕性黏滯,遏阻氣機,風濕相助,新冠肺炎患者肢體困倦、胸脘痞悶同時有明顯的發熱,即為風邪與熱相合,兩陽相合,故發熱明顯,兼口干欲飲、咽痛等;干咳、咽痛是風挾燥邪,損傷肺陰,干澀真津。善行數變亦是風邪的特性,此外,新型肺炎快速傳播、病情急驟,這與風邪致病具有發無定時,傳變無常,癥無定處等特點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風善行數變“是指風邪致病有病位游移不定,發病迅速,癥候多樣、變幻無常等的特點[4]。《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國家衛健委發布)[1]中羅列了新冠肺炎的相關特征:①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表現沒有特異性,多數患者首發癥狀以發熱、乏力和干咳為主,亦可見納差、腹瀉者,少數患者的首發癥狀是嗅覺或味覺減退或喪失,總之癥狀紛繁復雜、變化多端;②起病情況也不完全相同,半數以上患者早期以發熱為首發癥狀,而存在一部分“無癥狀感染者”核酸篩查確診了,確無任何癥狀;③表現多樣性檢查結果,白細胞總數降低或正常,淋巴細胞減低或輕微升高,胸部影像學早期表現為肺外帶胸膜下斑片狀陰影和(或)毛玻璃樣變,少數患者亦可能表現為影像學檢查與臨床特征不一致。以上情況與“風善行數變”理論不謀而合。
整理分析現代醫學研究數據[5],我們發現:新型肺炎患者絕大多數以呼吸系統癥狀為主,以發熱、咳嗽癥狀為主要表現的患者達到半數以上,近30%患者伴有氣短,甚至呼吸困難,其他系統或器官受侵犯的表現不超過11%,但是,包括鼻子,皮膚,肌肉,消化系統等。部分病例如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的中國兒童患者可有多系統以及炎癥反應綜合征(MIS-C),出現一些類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現、中毒性休克綜合征或巨噬細胞、活化相關綜合征等,主要作為發熱和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粘膜炎癥,低血壓或休克,凝血病,急性胃腸道癥狀[6]。綜上,本文作者認為,新冠肺炎病位以肺為核心,多旁涉他臟,這與“風善行數變”理論一致。
新冠肺炎有強烈的傳染性,同時傳播途徑也存在多樣化,在起初發病和傳播時,人們認識到通過咳嗽或打噴嚏的飛沫傳播,后來研究發現密切接觸也可患病,而且包括糞口途徑傳播,甚至有報道稱存在母嬰傳播可能[7]。由此可見,與其他一般傳染性疾病不同,新冠肺炎有更多、更復雜的傳播途徑。
風邪為陽邪,易侵陽位[4],如人體頭面部、皮膚、心肺等多個系統或部位,且風邪具有善行而數變的特點,或由肌腠,或由口鼻、或由膜原等途徑侵入人體,易傳他經,且表現變化無窮,這與新冠肺炎多樣化傳播途徑有異曲同工之處。
多數新冠肺炎患者的轉歸及預后良好,有少部分患者經過積極治療仍會惡化,甚至轉化為重型、危重型,合并凝血功能障礙、DIC、呼吸衰竭、膿毒癥、感染性休克等[8]。周琪(中國科學院院士)針對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炎癥反應特點,提出“炎癥風暴”的概念。周琪主張“炎癥風暴”也是引起DIC、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綜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
針對此“炎癥風暴”,結合中醫理論,我們等同于中醫的“風邪”。新冠肺炎患者惡化或轉變為重癥、危重癥,是“風邪”從中作崇,風邪變化多端,風濕相助,引動疫邪濕毒,肆意流竄,化瘀釀毒,肺熱壅盛,耗傷正氣,精氣衰竭;或風邪作祟,濕郁化火,風火相扇,傷及氣分,損其營血,甚至逆傳心包,出現壞病(危重癥)。有學者提出[9],應早期關注濕毒入血、成瘀、亂神的病情變化,這可能是診療過程中的關鍵點,也是疾病轉歸的反轉點。
2020 年2 月,《關于推薦在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湯”的通知》(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管局聯合發布,國中醫藥辦醫政函[2020]22 號)中推薦:在新冠肺炎一線抗疫中,無論輕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均可辨證使用清肺排毒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辯證使用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10]。
清肺排毒湯是由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幾個經典方劑組合而成。全方劑21 種,性味溫和,以達宣肺除濕、祛風扶正等功效[11]。楊思進團隊[12]運用清肺排毒湯治療98 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證候、實驗室檢查指標等,總有效率達92.09%。辨證應用清肺排毒湯參與疫病發生、發展、傳變的全過程,反證了新冠肺炎“風邪相和”的病因病機。
疫情初期,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迅速成立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研究項目四川組”四川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文通知,我院扶正辟邪合劑(新冠0 號)(注冊號:川藥制(應急)字Z2020004)獲批可作為新冠肺炎預防性用藥,廣泛推廣應用,療效頗佳。
新冠0 號主要組方有黃芪、山銀花、連翹、藿香、厚樸、白扁豆等。方中君藥為黃芪,主要作用為固表實衛,以預防風濕毒邪侵犯衛表;臣藥藿香,辛溫芳香以解表之風寒濕邪,化里之濕濁,與厚樸、白扁豆配合,共奏醒脾化濕,辟穢和中之功[13]。 全方益氣固衛,疏風解毒,辟穢祛濕,適用于疫源地易感人群及重點易感人群。方中君藥黃芪固表,臣藥藿香解表之風寒濕,均是在“濕疫毒肺,風邪相和”為新冠肺炎重要病因病機的理論指導下選方用藥,該方良好的療效也說明了病因病機立論的準確性。
基于“風病”理論立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主張風藥貴在“宣通”,內外上下,通達腠理,具有通宣三焦腠理、打通經絡玄府、解散郁結閉塞之功。因此,運用中醫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筆者主張在化濕解毒為基礎的情況,注意聯合風藥,即可作為君藥發揮主導作用,又可作為臣藥或佐藥等起輔助、協助的作用。分析如下:
首先,新冠肺炎屬于中醫“疫病”范疇,以感受“疫戾”之邪為主要病因,以“濕毒侵淫”為病機核心,且“濕毒”貫穿病程始終,發病急驟,來勢洶洶,但病程纏纏綿綿,經久難愈,易生壞病。風藥升散,“風屬木,濕屬土,木能克土”,風能勝濕,風可散濕,酌加蒼術、白芷、防風、麻黃等寥寥一兩味風藥助主要化濕解病,發揮“助力增效”作用,此即“風能勝濕”之理。
其次新冠肺炎感受“濕毒”為患,夾風相助,為非作歹,呈“乖戾”表現,驟然起病,皆相染易,變化莫測,陡轉壞病,害人性命,若主方中輔以區風藥散邪、通氣、振陽,可祛風以化濕,祛風于外,使濕毒孤立而解,此是借鑒葉天士治療“風熱、濕熱”之法,即“或透風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已”。
基于對新冠肺炎“風病”的理論認識,以中醫學“風邪”“風病”“風藥”的內在聯系,認識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機、預后轉歸等,運用“風藥增效”理論辨證論治,以期為中醫藥診療新冠肺炎拓展思路與方法,強調盡早介入,全程參與,真正發揮中醫藥診療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