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淑珍,皮先明
(1.湖北中醫藥大學2018 級碩士研究生,湖北 武漢 430060;2.湖北省中醫院皮膚科,湖北 武漢 430060)
口腔扁平苔蘚是繼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外最常見的口腔黏膜病,男女皆可發病,女性多于男性。可發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以雙側頰粘膜、舌腹及舌背等部位多見,常呈對稱性分布。
一般分為網紋型、斑塊型、萎縮型、水皰型、糜爛型。網紋型可見稍高隆起的灰白色條紋,相互交織成樹枝狀、環狀和網狀,是口腔扁平苔蘚的基本病損,可發生于口腔黏膜各個部位。斑塊型多見于舌背,患者常有吸煙習慣,戒煙后斑塊可消失或轉變為網紋狀病損。萎縮型常出現于灰白色角化網紋周圍,患者出現燒灼、刺激性疼痛等自覺癥狀。水皰型可見透明或半透明皰,周圍伴有斑紋或丘疹,皰破后形成糜爛面。糜爛型表現為形狀不規則的淡黃色假膜,邊緣充血發紅,有輕度水腫,周緣圍繞灰白色網紋,多有自發性疼痛[1]。因其病因不明,目前臨床上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皮先明教授采取刺絡放血療法聯合中藥治療口腔扁平苔蘚,臨床收效較好?,F總結如下。
口腔扁平苔蘚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生可能與感染、精神神經、遺傳、免疫學、內分泌失調等多種因素有關[2],該病屬中醫學“口糜”“口蕈”“口蘚”“口破”等范疇,《羅氏會約醫鏡》記載:“口者,五臟六腑之所貫通也。臟腑有偏勝之疾,則口有偏勝之癥”,脾開竅于口,心開竅于舌,腎脈連咽系舌本,兩頰與齒齦屬胃與大腸,任脈、督脈均上絡口腔唇舌[3],說明本病的發生與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關系?!峨s病源流犀燭》云:“臟腑積熱則口糜,口糜者,口瘡糜爛也。心熱亦口糜,口瘡多赤。肺熱亦口糜,口瘡多白。膀胱移熱于小腸,亦口糜。心脾有熱,亦口糜。三焦火盛,亦口糜。中焦氣不足,虛火上泛,亦口糜,或服涼藥不效。陰虧火泛,亦口糜。內熱亦口糜,并咽喉腫痛。或口瘡臭腐多膿?!庇纱丝梢?,本病多因臟腑積熱,上灼齦口或陰虛火旺,上炎齦口所致。其中臟腑積熱以心脾有熱、膀胱濕熱、肺胃郁熱、肝郁化火為主,屬實證;而年老體弱,勞倦內傷,損傷脾胃、肝腎,常見氣血不足、肝腎陰虛,屬虛證。故治療上實證宜瀉火解毒,清熱利濕;虛證宜滋陰降火,益氣和血。因“日久留瘀”,對于“破潰經年不愈”者必有瘀血停留,可酌加活血化瘀藥。
目前臨床上仍缺乏有效根治口腔扁平苔蘚的方法,控制病情、促進愈合、預防復發是治療本病的首要目的。藥物治療仍是其主要方法,臨床常用藥物有糖皮質激素、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維A 酸、其他非特異性免疫抑制劑等,雖能減輕患者疼痛,恢復口腔病損黏膜,但長期使用會有一定賴藥性、可出現不良反應,且停藥后易復發[4]。刺絡放血療法是中醫特色療法,可瀉火排毒、祛瘀止痛、散結消腫,知柏地黃湯出自《醫宗金鑒》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對口腔扁平苔蘚證屬陰虛火旺者具有一定療效。
鄧某某,女,51 歲。于2020 年7 月18 日初診,口腔雙側頰粘膜網狀白色斑塊2 年,時有糜爛,伴疼痛感,口干不欲飲,睡眠一般,大便偏干,舌紅,苔少,脈細數。予以知柏地黃湯加減治之。處方:知母15g、黃柏15g、生地15g、山萸肉15g、山藥15g、丹皮15g、茯苓15g、澤瀉15g、黃芩15g、黃連10g、青黛15g、冰片3g、滑石15g、甘草15g、薄荷10g、肉桂10g、白附子10g,7 劑,水煎分服。再予刺絡放血療法,具體操作:患者端坐于板凳上,頭微微后仰,充分暴露口腔部位,常規消毒施術部位后,醫者帶無菌手套,手持裝有11 號手術刀片(上海浦東金環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刀柄,刀尖近垂直于皮損部位,于皮損處進行劃刺,劃刺手法宜輕、淺、密、快,劃刺時不出血,刺后2s 呈點滴狀出血,術時待其自然出血,術后予以消毒棉球壓迫止血。2020 年7 月25 日二診訴疼痛減輕,睡眠稍改善,大便通暢,查口腔見斑塊范圍縮小1/2。上方加川牛膝15g,玄參15g,辛夷6g,14 劑,水煎分服。再予刺絡放血療法。2020 年8 月8 日三診查口腔見斑塊較前縮小。予前方略作出入,14 劑,水煎分服。再予刺絡放血療法。2019 年8 月22日四診查口腔見斑塊范圍較初診縮小3/4。上方去黃芩15g,黃連10g,青黛15g,冰片3g,滑石15g,甘草15g,薄荷10g,14劑,水煎分服。2020 年9 月5 日五診查口腔見斑塊消散,亦訴不再疼痛,再予前方略作出入,7 劑,水煎分服。以資鞏固。
按:本例患者為陰虛火旺,虛火上炎齦口致口腔扁平苔蘚經久不愈。方中以知柏地黃湯滋陰降火為基礎,加黃芩、黃連、青黛、冰片、薄荷清熱瀉火解毒,六一散清熱利濕,使熱從小便而去,肉桂、白附子引火歸元。諸藥合用,共奏滋陰清熱解毒之功。配以刺絡放血療法,局部瀉火排毒、祛瘀止痛、散結消腫,兼顧機體整體與局部病損,增強療效。
口腔扁平苔蘚是臨床常見的口腔黏膜病,好發于雙側頰粘膜、舌腹及舌背等部位?,F代醫學認為該病的發生多與感染、精神神經、遺傳、免疫學、內分泌失調等多種因素有關,中醫學將其歸屬于“口糜”“口蕈”“口蘚”“口破”等范疇,認為本病的根本病機為臟腑功能失調,尤以心、肝、脾、腎功能失調為主,復受如情志、飲食、火、熱、濕等外邪侵襲而發病,對于反復發作或經久不愈的口腔扁平苔蘚,一般從虛論治,兼顧瘀血停留[3]。知柏地黃湯出自《醫宗金鑒》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對于口腔扁平苔蘚證屬陰虛火旺者具有一定療效,配以刺絡放血療法,局部瀉火排毒、祛瘀止痛、散結消腫,兼顧機體整體與局部病損,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