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會敏,張兵,欒玉泉
(大理大學,云南 大理 671000)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產生對社會公共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疫情,群體不明性原因疾病,以及嚴重影響公共健康的事件[1],具有不可預測性和隱蔽性、傳播速度快、誘發因素多樣復雜性、危害直接性和廣泛性等特點,對公共健康、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威脅和重大資源流失[2]。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救援不但要關注民眾安全與生存問題,更要重視醫護人員心理健康。重視了解救援醫護人員常見心理問題,并給與針對性心理救援措施和調節方法,使其以良好的心態和積極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今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工作中。故本文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醫護人員的主要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綜述如下。
面對威脅生命突發事件時,人類產生恐懼是一種正常反應。但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初步階段,由于缺乏預防、診斷、治療及防護措施,醫護人員內心更易恐懼[3]。采集血液及咽拭子樣本操作的職業暴露也使得醫護人員內心恐懼[4]。此時要重點關注流行病期間醫護人員的心理變化動態過程,及時進行積極心理疏導,防止心理問題加深加重。
有研究發現[5,6],疫情期間在職醫護人員焦慮平均得分明顯高于國內常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其傳播速度極快,大部分醫院采取大范圍、長時間封閉或半封閉隔離管理;病毒潛伏期長、醫學觀察隔離期長、醫護人員活動空間受限、消極情緒得不到及時宣泄,冒著高危感染的風險工作,難免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7]。焦慮發作導致行為緊張,可嚴重干擾醫療救治、疫情有效管控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高效處置。
抑郁情緒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對周圍事情缺乏興趣、對生活工作失去信心、無故哭泣等。流行病突發、短時間內患者急劇增加及本身對流行病治療、護理經驗不足等均可導致醫護人員抑郁[8]。SARS 期間的一項研究中顯示一線護士抑郁狀態檢出率達24.9%[9]。醫護人員的抑郁情緒,導致其免疫力下降,加重被流行病感染的機率。如果抑郁情緒持續時間長、程度逐漸加重,那么自我調節就很難恢復[10]。
傳染病流行期間,醫護人員需要“零距離”接觸患者,在身穿幾層嚴密防護服、佩戴護目鏡的情況下進行各項床旁穿刺、采集標本等護理治療工作,時刻暴露于高風險狀態。微博、新聞、微信、新媒體“信息風暴”,不小心觸碰眼睛等,充斥著自己換上疾病的懷疑和恐懼。有研究表明[11],新冠肺炎疫情期間20%以上的個體懷疑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其中醫技人員在工作中直接和(或)間接接觸檢測標本,致使感染風險加大,疑病也最為突出,這種心理反應直接影響醫護人員在一線的工作狀態,對自身及患者的安全造成隱患[12]。
疫情期間得不到家人、社會的支持理解使得醫護人員在工作及隔離期間感到孤獨無助,給隔離區的醫護人員造成一定的思想壓力[13]。在尚無特效藥和疫苗控制疫情的情況下,救治途中患者死亡時的自責、內疚和挫敗無力感等都對“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公共衛生事件的突發,醫療救援是現實的需要。缺乏專業的突發公共事件救治知識與技能,醫護人員很可能應對不了重大災害對人類生命和身心健康的侵襲,從而使其在面對公共突發事件時不能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14]。醫療機構應加強醫療救治相關知識以及針對突發災害的復雜情況,有組織、有計劃的完成各層次醫護人員的應對模擬培訓,如佩戴口罩、穿脫防護服步驟、標本采集、呼吸機等搶救設備的使用等,同時強化承受和適應能力,及時調節心理平衡狀態。在基礎知識扎實、操作技能熟練的情況下支援,醫護人員能夠沉著冷靜,減少恐懼、焦慮心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救治率。
醫護人員也是普通人,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通常心理援助的方式有以下幾種:環境干預。限制工作時間,建議每天工作不超過8 h,采取輪換工作制度或調整工作崗位至強度較低崗位,落實彈性排班和休假制度。利用網絡平臺。利用微信、短信、心理熱線、線上講座等方式給予心理知識的講解和互動,為醫護人員提供心理服務[15]。如中國醫學救援協會發布的“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干預平臺”[16],便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正念療法緩解心理壓力[17]。當出現恐懼、焦慮、抑郁時要正視自己的心理狀況,適時調整工作內容和節奏,合理飲食、適當休息,另外也要認識到自己在醫療救援對中的價值。敘事護理緩解壓力。敘述護理者用線上和線下、一對一敘事和集體敘事相結合的方式,傾聽醫護人員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與患者共情、理解患者所感,以合作者的身份引導其重建認知結構,發掘自身潛在力量,從而幫助走出困境,獲得和增強戰勝現有困境的信心[18]。中醫藥心理干預。中醫藥在治療情志類疾病方面有獨特的優勢,有研究者發現[19],四逆散(疏肝解郁方)在治療新冠創傷后應激障礙方面有很大價值。針灸可以疏肝氣、調心神,以治療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20]。此外,中醫八段錦和太極拳均可有效改善抑郁和焦慮等負性情緒,以調整最佳心理狀態[21]。
有研究顯示[22],醫護人員的負性情緒與社會支持密切相關。家庭成員的理解、同事的互幫互助,防護物資準備是否充足都是產生負性情緒的影響因素。社會支持可以為醫護人員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它可以調動組織、家庭以及同伴的支持,緩解其心理壓力。
公共衛生事件爆發下,同時保持醫護人員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良好適應能力是抗疫勝利的關鍵。心理干預是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中防御災難抵御危機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關注醫護人員心理問題,不僅保障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提高了醫護人員的醫療救治效率。醫院相關部門管理者應盡早發現醫護人員心理問題并及時實施心理危機干預,促進和維護其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