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伊倩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傳染病是一種病原體經過各種途徑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引起疾病廣泛流行的傳染性疾病。傳染性是其區別于其他疾病的主要特征,不僅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傳播,還能夠通過媒介進行傳播,比如空氣傳播、水源傳播、食物傳播等諸多方式。傳染病因其可傳播性,在全世界人員大量流動的當下,帶給人類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而一旦爆發大規模的傳染病,除了可造成人口死亡、城市破壞、政治及經濟打擊以外,甚至會影響國家的綜合實力。21 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幾次新發性傳染性疾病的流行,更是給我們做好傳染病的防治敲響了警鐘。中醫對傳染性疾病的記載古已有之,稱之為“疫”,到了明清時期溫病學發展與成熟,中醫治疫在理論和實踐上獲得重要的經驗積累,明吳又可著中國第一部系統研究急性傳染病著作《瘟疫論》,開創溫疫學派,是中醫發展中的又一理論豐碑。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陸續出現了10 余種新發傳染病,已造成流行的包括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SARS、人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腎綜合征出血等。在這些新發流行病的治療中,每次都有中醫參與的身影,而且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中醫中藥辨證論治進行治療,在無有效抗病毒藥物的情況下還具有一定的優勢。此外,針對某些病原微生物可能出現的耐藥變異導致用藥效果降低的情況,中醫中藥也發揮出一定優勢。
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病原體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為寄生蟲,寄生蟲引起者又稱寄生蟲病。
傳染病有4 個基本特點:有病原體,傳染性和流行病學特征,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每一種傳染病都有特性的病原體,病原體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蟲。
僅在20 世紀下半葉,就有數百種新發現的傳染原呈爆炸式出現[1]。2003 年,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大規模爆發[2],2005,H5N1 流感病毒爆發[3],2009 年,H1N1 大流行性流感病毒隨之爆發[4],2012-2013 年,MERS-CoV 和H7N9 流感病毒相繼爆發[5,6]。此外,以前以及最近建立的傳染原仍在繼續保持一定規律性爆發,包括漢坦病毒、西尼羅河病毒、登革熱。即便是由于有效疫苗而長期以來被認為已有所控制的那些傳染病(例如麻疹,腮腺炎),也因公眾對疫苗接種風險、權衡取舍而出現了復蘇[7,8]。最后,長期但可治療的傳統傳染病繼續表現出緩慢,穩定而無情的發展,逐漸增強了對現有療法的抵抗力,例如結核病,瘧疾,多種革蘭氏陰性細菌等[9]。
顯然,微生物分離和表征的技術進步對于快速識別爆發的新病因至關重要。總體人口增長,人類對長期存在的野生動植物群落的侵占,更大和更擁擠的城市中心,更大的全球流動性模式以及對農業產出的壓力增加,所有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傳染病暴發的可能性以及它們在有利的生態環境中的潛在地位導致持久性。由于相互依存的全球社區的不斷增加,由于大規模傳染病的爆發,致病率和死亡率,整體社會動蕩甚至國家安全問題的潛力也日益增加。
了解新的傳染病的時空分布是未來世紀最重要和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迄今為止,對全球疾病趨勢的概括主要是通過兩種數據形式得出的:一個時間點在一個國家內部存在的地方性流行病計數(此處和以前的研究中稱為“疾病豐富度”)[10,11]和記錄隨時間推移發生的全球首例病原體出現事件的發生[1]。
這些過去的研究表明,某些病原體符合與非人類類群所表現出的那些相似的生物地理趨勢(例如,疾病豐富度和緯度之間的反比關系),人類特有的疾病(即僅在人與人之間具有傳染性)在全球范圍內分布均勻,而人畜共患病(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病原體引起的疾病)在其全球分布中分布更廣泛,人畜共患病在新型傳染病中占絕大部分比例[1]。由于過去的研究缺乏記錄很多病原體分布的大規模時空數據,阻礙了疾病生物地理學家全面描述全球疾病景觀。
過去的研究表明,某些病原體符合與非人類類群所表現出的那些相似的生物地理趨勢(例如,疾病豐富度和緯度之間的反比關系),人類特定的疾病(即僅在人與人之間具有傳染性)是一致的人畜共患病(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病原體引起的疾病)在全球分布中更加局限[11],而人畜共患病則代表了人口中大多數新出現的傳染病[1]。
在《黃帝內經》中最早出現了關于溫病的記載,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有“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的論述,首次提出了溫病病名。唐代以前,對于溫病初起熱像偏盛的臨床特點已經有所認識,東漢《傷寒論》中提出“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漢代《肘后備急方》中說“歲中有厲氣,兼夾鬼毒相注,名曰溫病”。溫病學理論在明清時期漸趨成熟,明代醫家吳又可著成瘟疫學專著《瘟疫論》,清代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溫病四大家等確立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為核心的溫病理論體系,溫病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現在的中醫溫病即,感受六淫之邪或疫毒之氣,以發熱為主要表現,起病突然,傳變迅速,病情較重,且多數具有感染性和傳染性,即外感疾病中除了風寒性質以外的的一類疾病。
而從古至今,傳染病就一直多有發生,如果是具有強烈傳染性在一定地區引起流行的疾病被稱為“瘟疫”,古代對于瘟疫的認識為:生疫癘,歷代皆有。在《山海經》《禮記》等書中均有記載。隨著朝代更迭,越來越多的記載也隨之出現,如《后漢書·順帝本紀》:“疫癘為災”,《隋書·煬帝本紀》:“大安八年,常有疫癘之災,是歲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等[12]。《說文解字》中“疫,民皆病也”,瘟疫是一切疫病的總稱,與溫疫不同,它既包括溫熱性質發病的溫疫,還有寒疫、濕疫等,而所有瘟疫的發生中,又以溫疫最為多。溫疫是溫病中有強烈傳染性和流行性的一類疾病,屬于溫病范疇。溫病有以下特點:大多數溫病具有程度不同的傳染性,溫病的發生與季節有密切關系,發病有一定的地域性。根據溫病的特點,現代疾病中的多種傳染性疾病都可歸屬于溫病的范疇,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禽流感、猩紅熱等。
中醫歷史悠久,數千年的醫史奠定了重要的防治思想,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就是早期中醫強調治未病的體現,講究未病先防。而傳染病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特點就是很強的傳染性,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與人接觸中很容易被感染。中醫看重預防與治療并重,因此研制出了諸多可以防治并重的藥物,如金銀花口服液等。每年針對當季的流行病發病情況,各省中醫藥管理局一般還會根據患者發病的一般情況給出建議處方用藥來進行預防,減少感染情況。
中醫將人視作一個整體,認為病癥出現的原因乃各個臟器、器官等相互影響的結果,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講究整體調理,根據臨床癥、病因病機判斷虛實輕重,從而決定理法方藥中驅邪與扶正地比重,攻補結合,恢復臟腑功能,協調人體自身免疫等,增強機體修復能力,以達到一個整體地平衡性。一方面中醫針對病因病機及治療,從病因來看傳染病是感受外邪所致,屬于中醫溫病和傷寒范疇,其中大部分屬于溫病,溫病學是一門成熟學科,在治療傳染病時有理論基礎及經驗可循;另一方面傳染病來勢迅猛,易入里傳變,利用中醫整體調理和溫病治療學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達到已病防傳地目的。在溫病學的觀點中,疾病的傳變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特點進行相應治療。
中醫診治講究“望聞問切”,對于不同病人,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病癥階段,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溫熱病的致病性多樣,因此診治方法也因病癥,病人的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治療手段,注重個體的獨特性,采取針對性治療。
本文主要總結分析了以溫熱病為例,中醫治療在對抗現代傳染病的優勢所在。現代傳染病具有流行廣、傳播速度快等諸多特征,中醫治療具有防治并重、整體治療、辨證論治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