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王曉燕,孔令霞,張艷梅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鄭州市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7)
王曉燕教授為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工作指導老師,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首屆名中醫,碩士生導師,從事兒科臨床、科研、教學30 余年,對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疾病臨證經驗豐富。治療時博采眾長、另辟蹊徑,不僅將辨病、辨證與辨質相結合,而且時時顧護不同時令用藥之不同,效如桴鼓。現就王曉燕教授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簡稱RRTI)是兒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指1 年內上呼吸道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頻繁發生,超出一定范圍[1],即反復上呼吸道感染2 歲以內嬰幼兒超過7次/年,3~6 歲兒童超過6 次/年,6 歲以上兒童超過5 次/年;反復下呼吸道感染2 歲以內嬰幼兒超過3 次/年,3~5 歲兒童超過2 次每年,6 歲以上兒童超過2 次/年。相關資料[2]顯示本病約占呼吸道感染的30%,若失治誤治易導致哮喘、心肌炎、腎病等疾病[3],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同時也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4]。對于本病的治療導師王曉燕主張辨病、辨證與辨質相結合,用藥因時制宜、天人合一,整體調治,則可以有效治療并預防疾病的發生。
反復呼吸道感染分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鼻炎、扁桃腺炎、中耳炎等;反復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氣管-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等。
本病反復發作,臨床表現錯綜復雜,眾醫家認識不一。導師王曉燕認為本病臨床上應分為發作期、遷延期、緩解期。感染期(或發作期)以邪實為主,但存在正氣不足;遷延期正虛邪戀,但可能有夾積、夾痰等;恢復期則以正虛為主,但可能有余邪留戀。導師通過借鑒小兒感冒及腎病分型的模式,將其分為本證、兼證和標證進行辨證。本證分為肺脾氣虛證、營衛失調證、肺脾陰虛證、脾腎兩虛證4 個證型;兼證分為夾熱、夾滯、夾痰、夾瘀、肝郁;標證因感受的邪氣不同分為風寒、風熱、暑邪、時邪之分[5]。
導師王曉燕認為復感兒之所以反復發病,因其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體質,在病邪的作用下機體失代償,就會形成相應的證候,所以治療時不但要注重疾病發作期的辨病辨證治療,消除臨床癥狀,還應辨明體質,以求“治本”,即因人制宜,優化體質[6]。導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將復感兒體質分為肺脾氣虛質、陰虛火旺質、食積內熱質、痰濕膩滯質四型[7]。治療時時時注意體質的不同而選方用藥,療效顯著。
結合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導師強調兒童藥性應輕靈平和,藥至病除又防傷及臟腑之氣[8],補虛切忌滋膩礙胃,清熱切忌苦寒傷正。因小兒臟腑嬌嫩,行氣未充,易受外界環境影響,故日常飲食起居情志調護尤為重要。
王某,女,5 歲。2019 年08 月10 日初診。2 周前患兒因外出游玩受涼后出現鼻塞流涕,咳嗽,陣發性,近2 天咳嗽癥狀加重,為求進一步治療,遂來我院門診。現癥見:鼻塞流涕,咳嗽咯痰,呈陣發性,痰粘難咯,夜間為甚,平素少氣懶言,多汗,眼周發青,飲食欠佳,大小便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患兒家長訴近1 年來患兒反復易感,約1 月一次。查體:咽充血,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明顯的濕啰音,余未見明顯異常。血常規:白細胞9.76×109/L 紅細胞5.14×1012/LN%:76.3%L%:12.4%。X 線提示:雙肺紋理增粗增多,雙肺下野出現大小不等的斑片狀陰影,考慮支氣管肺炎。西醫診斷:支氣管肺炎;中醫診斷:肺炎喘嗽。辨證:肺脾氣虛兼外感風熱夾痰夾瘀;治宜補肺健脾,疏風散熱,化痰去瘀。處方:蜜麻黃6g,炒苦杏仁9g,石膏20g,陳皮9g,姜半夏6g,桔梗7g,桑葉12g,蜜枇杷葉10g,白芷10g,麩炒白術12g,炒神曲12g,浮小麥12g,黃芩10g,炙甘草3g。7 劑,每日1 劑,沖服(顆粒),早晚分服。配合白芥子10 g、延胡索10g 研粉醋調,外敷肺腧穴。
2019 年8 月17 日二診:患兒鼻塞流涕癥狀消失,偶有咳嗽咯痰,余癥狀均好轉,聽診肺部濕啰音較前明顯減少。上方去白芷、桑葉,加黃芪12g、地骨皮9g,繼服7 劑。
2019 年7 月24 日三診:患兒偶有咳嗽,無其他不適,聽診肺部濕羅音消失。上方去陳皮、姜半夏、浮小麥,加山藥20g,繼服10 劑。3 個月后電話隨訪,訴患兒一般情況可,未再發病。
按:患兒近一年來反復出現感冒,屢受外邪,肺脾受損,正氣不足,衛氣不固,行成往復不已之勢。肺主皮毛,開竅于鼻,外邪上犯,首先犯肺,肺失宣降則咳嗽咯痰,鼻塞流涕;脾虛不運,氣血生化乏源,衛虛不固,則飲食欠佳、少氣懶言、多汗,氣虛無力推血行而致瘀則眼周發青。故其本證為肺脾兩虛,標證為外感風熱時邪,兼證為夾痰夾瘀,體質為肺脾氣虛質。導師喜用麻杏石甘湯和二陳湯加減治療小兒肺部疾病,其中麻杏石甘湯具有通過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協同作用發揮抗炎、抗病毒和免疫調節作用[9]。二陳湯益氣健脾、化痰利濕。桑葉、枇杷葉清肺潤肺祛痰,同時防止秋燥傷肺,體現因時用藥的原則。浮小麥固表止汗,白芷解表通鼻竅,桃仁活血化瘀止咳,炒神曲健脾消食;因小兒為純陽之體,易化熱入里,故黃芩既清熱,又防上藥過溫而化熱,據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芩具有明顯的抗炎、抗菌、提升免疫力作用[10]。桔梗載藥之舟楫,現代研究表明桔梗總皂苷能抑制炎癥因子水平,減輕肺損傷[11],鎮咳,稀釋痰液促進排除的作用[12]。治療時配合中醫綠色療法穴位貼敷,內外兼治,事半功倍。復診時加地骨皮清肺潤肺,配以健脾益氣藥固護脾胃,培土生金,調其體質,從根本上預治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