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高新區實驗小學校
通過系統化的田徑訓練,可以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身體耐力與爆發力,同時還可以強化他們的思想意識,在遇到困難時主動迎擊,為其良好訓練習慣的形成打好基礎。隨著新課改工作的全面落實,小學體育課程在我基礎教育體系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視,教育者在開展田徑訓練活動時要認真觀察學生的動態表現,及時調整訓練方案和訓練難度。另外,教育者還要尊重學生興趣愛好和運動習慣,充分發揮出小學生在田徑訓練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強化他們對田徑訓練活動的參與興趣。
小學體育教育者需要盡快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積極配合當地教育部門所下達的各項要求,主動參與職后培訓與繼續教育活動。整合以往體育課程中的教學經驗,分別從多學科、多類型的角度著手,全方面反思傳統田徑訓練模式中所存在的問題。另外,教育者還要認真研習新課程標準的所有內容,逐步創新實踐教學活動,優化原有的田徑訓練結構,打造出更加符合當代小學生群體特點的訓練方案。
如果想要進一步提高小學田徑訓練的有效性,則必須要綜合考慮小學生的實際特點,其中包括運動基礎、性格特點、心理變化以及身體素質等。截至目前,小學階段體育課程的科技含量在不斷提高,隨著信息技術與體育訓練之間關聯程度的日益加深,教育者也要積極調整田徑訓練模式的內容,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來靈活設置訓練難度,避免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在實際的訓練過程中,教育者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運動習慣,及時糾正他們的體態和運動姿勢,確保身體的各個部位均能得到充分鍛煉。此外,教育者還要在訓練中適當穿插放松活動,避免對學生的身體和骨骼造成損害。例如,在進行針對身體大肌群的訓練活動時,教育者要同步關注小肌肉群的訓練情況,及時提醒學生要注意雙側肢體的平衡度,避免安排過大的運動負荷。教育者還應當教給學生正確的呼吸方法,在高效率完成訓練任務的同時提高其肺活量。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重要的身體發育階段,因此教育者在安排田徑訓練時,務必要著重關注運動時效和運動強度。相比較而言,小學階段的田徑動作對技能水平的要求難度并不高,因此,教育者應當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其打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訓練場景,避免安排大量的機械是訓練而導致其身心疲憊。另外,教育者應當與學生進行積極交流,虛心聽取他們對訓練內容和去年強度的意見,進一步制定出科學合理化的評價模式,以此來判斷田徑運動方案的實施效果,并根據其中所存在的問題來予以調整。
小學生群體的最大特點是喜動不喜靜,因此教育者在設計田徑訓練模式時,一定要著重關注體育游戲元素,盡可能滿足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將他們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體育課堂中來,使其能夠忘卻參與田徑訓練中身體的疲憊,全面提高訓練效果。首先,在訓練開始之前,教育者應當將此堂課程的訓練重點逐一列舉出來,并為其構建游戲情境,幫助學生消除對訓練內容的恐懼和畏難心理。其次,教育者需要將游戲流程完整的告知學生。例如,此次訓練游戲需要將學生分成以四個人為組的活動小組,各個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在游戲過程中,小組中的四個人需要從四個方位來向中間聚集,當與中心點的距離保持在30m 左右時,教育者則要吹起哨聲,四名隊員進行沖刺跑,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此種訓練方法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身體反應能力和協調能力。再例如,在進行接力跑的游戲活動時,教育者可以將傳統的接力棒替換成其他的物品,例如乒乓球、水球、玻璃彈珠等,以此來增加游戲難度和趣味性。最后,當游戲活動順利完成后,教育者可以根據各個學習小組的表現展開評價,不僅要對勝出小組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同時還要對其他的小組進行鼓勵,并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互相評價,認清自己在集體活動中的優點和缺點,并予以改進。
在小學田徑訓練中,如果想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訓練水平,保證各個階段訓練任務的高效率完成,則必須要合理安排訓練方法。在筆者看來,由于小學生的運動基礎相對較差,因此如果想要將其培養成更高水準的“運動員”,必須要設置不同階段的訓練目標,切記不能急于求成。在訓練計劃的安排上,應當重點強調基礎訓練和基本運動能力的提升,著重發展小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爆發力以及耐力等,采用由易到難的訓練原則,在訓練方案中適當加入專項技術。另外,在訓練強度的選擇上也要貼近小學生的身體特點,合理控制訓練難度,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跑跳姿勢,在持續強化運動能力的同時培養身體的節奏感。
另外,教育者在選擇訓練方法時,可以優先考慮多次訓練法,以周為單位來安排5~7 次左右的訓練活動,并根據學生的動態表現來靈活調整訓練時長。教育者一定要避免安排十分單調的機械式訓練活動,而是要盡可能保證訓練內容的多樣化,根據既定的訓練目標來不斷調整訓練方案,讓學生能夠對體育課程產生一定的期待感。例如在進行中長跑訓練時,可以適當“離開”跑道,而是在訓練活動中穿插變速跑、野外跑、音樂跑等,可以利用一些體育類的手機應用來豐富訓練內容,例如keep 軟件中的各類主題跑等,都可以引入到小學田徑訓練中。此外,在進行短跑訓練時,教育者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讓他們采用競技比拼的方式來完成臺階訓練比賽,其中,動作完成標準度高且速度最快的小組取得勝利。此外,還可以在其中加入阻抗訓練、器材訓練以及自重訓練等,需要重點注意的是,教育者要全程參與到學生的訓練過程中,及時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動作,避免運動損傷。
為了能夠避免學生產生身體疲勞,讓他們有足夠多的休息時間,教育者要合理控制運動負荷,根據訓練任務的強度和難度來適當安排休息,按照循序漸進的增加訓練負荷,確保訓練模式可以符合小學生年齡的運動潛力。另外,教育者還要進一步提高訓練模式的預見性和針對性,杜絕疲勞轟炸,爭取利用最短的時間來進行優化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首先,由于田徑訓練的內容和難度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者要根據學生的訓練反饋來合理調控負荷強度,通常情況下,在進行短跑訓練時可以適當增加運動強度;而中長跑訓練盡適當減小運動強度。
其次,由于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條件各不相同,因此教育者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來合理控制運動節奏。對運動負荷的安排應當遵循由大到小的原則,在完成單次稍大負荷的訓練任務后,需要為學生安排足夠的休息時間,并在其中穿插適當的小負荷訓練,使肌肉得到充分休息。
最后,教育者不能過于依賴經驗主義,而是要按照科學計算方法來進行認真計劃,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來確定出不同階段中的運動負荷。建議采用如下計算公式:運動強度=最高強度+最高強度×(1-%)。
在單次田徑訓練任務完成后,教育者要為學生安排適當的放松活動,利用一些相對緩慢的拉伸或放松動作,幫助學生從激烈的運動狀態中逐步恢復到安靜狀態。在以往的小學田徑訓練中,很多教育者只是通過活動關節拍打身體或劈腿、甩臂等動作對肌肉進行放松,而忽略了思想層面的意念放松。為此,本文主要列舉了三點有關于意念放松的方法:
在進行意念放松之前,教育者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節奏舒緩的輕音樂,以此來將學生更好地帶入到意念情境中。
首先,將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肢體保持相對放松的直立狀態,雙手自然向下垂,輕輕閉上雙眼。此時,教育者要為學生安排1~3 分鐘左右的放松時間,并提醒他們不要捕捉大腦中的事件,任由念頭來來去去,通過深呼吸來放空大腦,放松身體,進一步舒緩情緒。
其次,持續保持雙腿分開自然站立的狀態,教育者要在旁用語言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從頭皮位置開始,直到下巴結束,對頭部的各個部位進行逐一放松。隨后,緩緩睜開眼睛,提醒學生將雙手向前緩緩舉起,而后按照水平方向緩緩下放,手臂的抬舉過程,同時要配合深呼吸。
最后,讓學生仰臥在墊子上,緩緩閉上眼睛,逐步放勻呼吸頻率,并在頭腦中想象自己就像一朵白云一樣漂浮在天空之上;或者想想自己就是廣闊大海中的一葉扁舟,自由自在又毫無束縛。教育者同樣可以在旁予以引導,讓學生從頭部開始,盡可能想象自己的意念經由身體的各個部位,將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疲勞感一掃而空。
當上述的放松環節完成后,教育者可以再適當安排一些簡單的拉伸動作,例如靠墻拉伸、站立拉伸、弓步拉伸、山式拉伸、犬式拉伸等,拉伸的過程不必太強求疼痛感,感受到輕微的肌肉拉伸感即可。
綜上所述,隨著體育課程在基礎教育體系中地位的不斷攀升,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學生,都要盡快樹立起正確的鍛煉意識。從教育者的角度來分析,應當盡快調整原有田徑訓練中所存在的問題,為學生打造更加趣味化、自由化的訓練氛圍。從學生的角度分析,應當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在田徑訓練活動中與教育者及時反饋自己的身體變化。另外,學生家長也要合理安排學生的課后時間,及時與體育教師進行溝通,配合老師來為孩子打造出更加系統化的田徑訓練方案,為其日后的健康成長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