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智,陸俏蕓
(1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南寧;2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粗大動作發展也稱為大運動,主要是指身體大肌肉群及四肢的活動,包括俯臥抬頭、翻身、坐、爬、站、走等大動作,是軀干及四肢的整體運動[1]。
我國6歲以前的兒童統稱為學齡前兒童,其特征可以細分為身體特征和心理特征。首先,學齡前兒童各項身體器官功能也還處于一個逐漸健全的階段。其次,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特征還非常不成熟,一方面,兒童正處于對各項新鮮事物的認知和接受過程中,對于各種新事物信息的處理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學齡前兒童的年紀尚幼,良好的行為習慣正處于一個逐漸養成的階段。
粗大動作的發展對于促進幼兒大腦發育有非常明顯的作用,能夠使得幼兒通過運用神經來調節身體活動,從而增強在相關活動中的反應力和敏捷度。而且粗大動作的發展還能夠促進兒童的身體健康成長,特別是能夠促進幼兒身體機能的發育,其中最明顯的作用就是強化幼兒的心肺功能。再者,粗大動作的發展還能夠促進幼兒注意力的發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能夠得到非常明顯的提升。
感覺統合是身體將外界傳來的各種信息通過各感覺通道傳入大腦,大腦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處理,并將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做出反應再透過神經組織,指揮身體感官的動作,進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科學規范的感覺統合訓練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四大好處:一是能夠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以及改善幼兒的厭學情緒;二是能夠通過感覺統合訓練使得幼兒對于腦神經生理抑制具有非常明顯的改善作用;三是能夠全面提升幼兒的運動協調能力;四是能夠促進幼兒觸覺系統的發育,提升幼兒對于外界事物的感知理解能力[2]。
對于學齡前兒童這群幼兒來說,其生長發育一般表現連續性和差異性的規律。首先,幼兒生長發育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兒童生長發育的規律是連續的,有階段性的過程。第二是生長高峰出現的青春期。各個系統器官發育是不平衡的。如神經系統發育比較早,生殖系統發育最晚。生長發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生長發育存在個體的差異,其體格生長發育的指標是多方面的,最常見的就是身高和體重以及身體素質、精神狀態等[3]。
對于幼兒的動作發育來說,其在發展過程中并不是混亂無序的,而是遵循了非常科學的原則和由簡單到復雜,由近端到遠端,從粗大到精細的基本動作發展規律。由簡單到復雜:幼兒會先學會一些簡單的肢體運動動作,然后逐漸掌握比較復雜的身體動作;由近端到遠端:大多數幼兒最開始發育腦部動作,隨著身體的進一步發育,幼兒會開始發育手部和足部等動作這些遠端動作發育;由粗大到精細動作:幼兒身體動作在發展過程中會首先表現出一些抬頭低頭等整體大關節的活動,進而衍生到一些手指關節等精細動作的發展[4]。
幼兒的身體素質良性發展直接關乎了一個幼兒的身體健康成長,影響了幼兒以后生活的身體品質。而幼兒身體素質發展規律和特點主要可以分為力量、耐力、速度、柔韌性、靈敏度五個方面的身體素質發育。而幼兒身體素質發展規律從宏觀來講主要體現出了由弱到強、由笨拙到靈活、由遲緩到迅捷等身體素質發展規律,也就是說,幼兒的身體素質在發展過程中,各個運動器官的運動能力會逐漸變強,從而逐漸能夠適應一些較高強度的身體運動,同時其心肺功能會隨著有效的身體鍛煉而越來越強,從而使得幼兒的生命活力和免疫能力等得到全面提升[5]。另外,幼兒的身體在發育過程中會有更大的耐力、靈敏度也會變得越來越迅捷,身體素質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變得能夠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等運動能力方面的提升。
幼兒的感覺統合能力將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展現出不同的特點,總的來說,幼兒的感覺統合能力會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強,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夠針對幼兒進行科學規范的感覺統合能力訓練,將會對幼兒的感覺統合能力有著更進一步的促進作用。在幼兒階段,人的感覺統合能力會經過低級感覺統合、中級感覺統合、高級統合三個階段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幼兒在感覺統合能力發展過程中,因為一些身體方面的原因以及外界的刺激可能會造成幼兒感知統合失調,因此應當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注意幼兒感知統合失調的防范。
幼兒這個年齡階段往往都只是對于那些充滿童真樂趣的事物感興趣,如果將幼兒粗大動作訓練變成機械化動作規范要求訓練,這樣幼兒就體會不到動作訓練中玩的樂趣,就會讓幼兒逐漸失去參與訓練活動的興趣。所以,要學會結合幼兒的興趣來引導幼兒參加游戲活動。因此,幼兒老師應該通過一些教學技巧來使得幼兒發現自己的運動天賦,進而讓幼兒找到參與訓練的樂趣所在。
針對幼兒粗大動作的發展,一定要運用科學合理的訓練方式進行訓練,不僅要體現出幼兒在訓練過程中積極地參與進來,而且還要推動訓練方式的科學化,也就是說要對訓練進行科學全面的設計。首先,在訓練過程中不僅要表現出對于幼兒粗大動作的有效促進,還要在訓練過程能夠完成對于幼兒心理品質的提升以及身體素質的加強,使得幼兒在訓練活動中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在使得幼兒粗大動作能夠得到發展的同時要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感覺統合能力,提升幼兒的智力發育。其次,訓練方式一定要體現出科學規范化,要結合幼兒實際情況,不能將訓練的強度加得過重。
通過耐力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心肺功能[6,7],促進幼兒的粗大動作能夠適應更大的運動強度。在開展耐力訓練時,可以通過讓幼兒跑一跑、跳一跳的形式來進行訓練過程,而對于這些訓練過程中的訓練方式,幼兒教師可以在幼兒集體中來進行“跑步比賽”,讓幼兒在比賽活動中最大程度上發揮自己的身體素質,為了能夠取得更好的比賽成績而堅持跑完,從而提升幼兒的耐力。同時也可以進行對于相關物品的移動活動來進行耐力訓練,促進體能的提升,達到耐力提升的訓練目的[8-10]。
力量訓練通過訓練身體器官在各項運動中的力量增強,一方面能夠使得幼兒各項身體器官功能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幼兒粗大動作的敏捷性和柔韌性,因此力量訓練也是推動學齡前兒童粗大動作的策略[11]。在進行力量訓練時,要注重對于身體技能的訓練,首先,在力量訓練中促進幼兒身體移動技能的訓練,比如說可以通過攀爬、蹲、單腳站、墊腳站等形式來強化對于足部力量的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使得幼兒足部相關的粗大動作得到發展;其次要體現出幼兒身體操控性能的訓練,比如說通過拋、接、投擲、踢等形式來強化對于幼兒手部力量的訓練,在這個訓練過程中同時還能夠使得幼兒手部粗大動作得到發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