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文珠,金碧娟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 欽州 535000)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去全球范圍內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逐漸增高,預測至2025年,男性群體中由心血管導致死亡的人數可超過500萬,女性群體中也可達到280萬[1]。目前我國各種疾病中,由心血管所導致的死亡人數最多,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數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相較于城市地區,農村地區死亡率明顯更高。在MI通用定義中強調了高敏肌鈣蛋白重要價值,可作為不同類型心肌梗死臨床診斷標準,其濃度的變化可為心肌梗死臨床診斷提供重要參考依據。作為一種目前臨床上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常見的診斷標志物,隨著研究不斷深入,該指標在其他疾病中的應用效果也得到廣泛認可。本文綜述高敏肌鈣蛋白實際檢測作用,并總結臨床應用價值。
1.1 高敏肌鈣蛋白實驗室檢測。目前臨床上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檢測指標主要為心肌肌鈣蛋白Ⅰ,但隨著各種研究的不斷深入,高敏肌鈣蛋白逐漸開始受到重視。目前醫學界推薦以ng/L作為高敏肌鈣蛋白的檢測與報告數據單位,可有效避免混淆情況,使結果更加精確。在吳金斌等[2]研究中,通過免疫發光法對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00例健康對照組進行檢測,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高敏肌鈣蛋白陽性率與敏感度更高,均可達到92%。因此本人認為在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檢測中應當以高敏肌鈣蛋白作為首選檢測指標,相較于常規心肌肌鈣蛋白Ⅰ而言,該指標準確性更高。目前羅氏高敏肌鈣蛋白檢測結果中,第99百分位值可達到14 ng/L,據最前沿資料顯示,最新檢出限可達到3 ng/L。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儀器與技術的發展的與結合(納米技術與生物傳感器),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并為高敏肌鈣蛋白的高精密度檢測提供新方向。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一種新型的納米生物傳感器平臺開始逐漸受到關注,相較于目前市面上常用的ELISA試劑盒,其檢測限低5個數量級,高敏肌鈣蛋白可檢測至0.1 pg/mL,更加適用于護理點方面的應用[3]。與此同時,一種新型的熒光傳感器也開始逐漸應用于臨床檢測,一種新開發的測流免疫分析可對紅色熒光微球內的高敏肌鈣蛋白進行快速檢測,其最低限可達到0.016 ng/mL,其穩定性與重現性更加可靠。這些傳感器的出現,可作為生物分子檢測中的全新替代品,對于心臟特異性生物標記物方面的早期檢測具有重要意義。
1.2 性別特異性對高敏肌鈣蛋白的影響。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性別特異性逐漸受到關注,并作為影響高敏肌鈣蛋白檢測結果的重要因素而受到廣泛討論,目前仍然存在較大爭議。目前醫學界普遍認可男性的高敏肌鈣蛋白檢測值更高,其中老年群體檢測值較中青年群體更高,檢測結果中第99位百分位數之間的差距可高達2~3倍。雖然大部分觀點認為女性群體的BMI、腎臟損害程度與吸煙量更低,但在相關研究中,相較于男性群體而言,女性群體心臟類疾病發生率更高,但男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更高[4]。同時女性群體中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發生率更高,可達到男性群體的2倍,因此部分女性的心肌梗死臨床診斷難度更高。
2.1 動態模式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斷效果的優化。在MI通用定義中,將心肌梗死與心肌損傷標準進行有效區分,如心肌肌鈣蛋白水平升高且超過第99百分位參考范圍上限時,可判定其為心肌損傷;如心肌肌鈣蛋白水平僅為升高或者降低則應當考慮為急性心肌損傷[5]。該資料內容充分認可動態變化對心肌梗死臨床診斷的重要意義。根據相關研究結果,待患者入院時檢測心肌肌鈣蛋白基線水平,將該數值與3 h復測變化值相結合,能夠使高敏肌鈣蛋白敏感性提高[6]。在ESC指南中則推薦使用0 h或者1 h排除與納入流程,如前兩次檢測結果仍然無法確診則可間隔一段時間后(3~6 h)再次復測。但在相關研究中,認為該方法不適用于亞洲實際情況,仍然推薦以高敏肌鈣蛋白水平超過第99為百分位值,同時3 h動態變化超過50%作為高風險判斷標準,如動態變化低于50%,則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2.2 高敏肌鈣蛋白可預測非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風險性。在非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檢測后,可發現低血壓、急性失代償、貧血等均可導致體內心肌肌鈣蛋白釋放,進而導致不同類型的心肌梗死。近些年來,相關研究結果可證實,高敏肌鈣蛋白水平的檢測能夠適用于心律失常、心肌病、心瓣膜病等多種心臟類疾病的風險性評估,當非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胸痛患者體內高敏肌鈣蛋白超過14 ng/L時,導致死亡風險性大幅度增加[7]。因此臨床檢查中,如發現心肌肌鈣蛋白升高應當綜合分析,并采取相應措施以達到改善預后的作用。
2.3 高敏肌鈣蛋白對非心源性疾病預后評估價值。在非原發性心臟病患者臨床診斷中,可發現其體內心肌肌鈣蛋白水平異常升高,與死亡率之間具有密切關聯性,可作為短期死亡率中獨立預測因子。隨著研究不斷深入,目前醫學界認為,當患者存在非心源性情況時,可由內皮功能障礙、繼發性心律失常、細胞毒性、小血管冠狀動脈阻塞等相關機制所引發,并逐漸釋放出高敏肌鈣蛋白。因此本人認為高敏肌鈣蛋白水平的檢測能夠作為非心源性疾病預后因子,其臨床價值較高。
2.4 高敏肌鈣蛋白與腎臟疾病。心血管意外在臨床上通常作為末期腎臟病終點事件,檢測后發現大部分患者心肌肌鈣蛋白值均高于第99百分位相應數值,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性更高。在以往研究中,已經開始關注高敏肌鈣蛋白對腎臟疾病的影響,在指南中明確認可心肌肌鈣蛋白的實際應用價值,如高水平肌肌鈣蛋白值未發生變化,且無升高或者降低情況則無論心肌肌鈣蛋白是否為實質性,仍然可認為其反應出慢性心肌損傷;如存在升高或者降低情況,可能為急性容量超負荷所導致的心肌梗死或者充血性心力衰竭,但目前仍然無法證實上述患者的心肌肌鈣蛋白決策值標準存在差異性。目前最前沿研究顯示,高敏肌鈣蛋白與末期腎病血液透析患者存在關聯性,可作為其左心室舒張功能障礙的生物標記物。
在心血管疾病臨床治療中,高敏肌鈣蛋白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但相較于常規的心肌肌鈣蛋白而言,高敏肌鈣蛋白并非本質上的突破,該指標不可改變心肌肌鈣蛋白病理生理學特征,因此目前醫學界相關從業者仍然面臨許多調整,包括檢測時間、診斷界值、納米傳感器開發進展、檢測方法標準化等,隨著各種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相關數據的支持,以期能夠突破高敏肌鈣蛋白研究方向,使相關研究更加深入。根據最前沿研究顯示,心肌肌球蛋白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并作為一種新型標記物為心肌梗死診斷提供重要參考依據,該指標與高敏肌鈣蛋白相結合后是否能夠對心肌損傷診斷提供重要參考,仍然需要更多研究進行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