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附屬小學 馬翠琴
將二十四節氣這一傳統文化引入小學的語文教學課堂,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還能激發學生對自然規律的觀察思考以及對生活的熱愛,為學生將來的傳統文化教育奠定牢固的基礎,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十四節氣被稱作我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輩們長年累月地仔細觀察日照的時間變化、強度并識別季節、氣候的變化對應的農業耕種規律,從而總結形成的一套規律體系,充分體現了中華智慧。它需要我們所有的中華兒女去繼承和發揚,同時去學習先輩們那不斷探索與發現的精神。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強、積極汲取知識的年齡,但這個時候的學生常常對枯燥的歷史文化提不起興趣,這就會導致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從長遠的教育培養的角度來思考,將二十四節氣融入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有重大意義。語文老師可以通過二十四節氣的學校課程的教學引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為以后的傳統文化教育埋下伏筆,從而實現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十四節氣中蘊含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諸多智慧,但二十四節氣的內容比較復雜,若是教師教授方法不當,就會大大增加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難度。所以當班級出現這種情況時,學校可以組織圍繞二十四節氣的主題講座,將二十四節氣的內容進行簡化、調整,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講授知識。在講座的開頭,教師可以率先將現實生活與二十四節氣聯系起來,在突出其重要性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后可以有效利用關于節氣的有趣故事,引入二十四節氣的主題,給學生帶來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同步激發學生對節氣的學習熱情。
教師在語文教學內容中可以側重于重要的節氣知識,帶領學生開展關于重要節氣的研討。在學習宋代翁卷的詩《鄉村四月》,品讀“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時,讓學生知道農民的艱辛,采桑喂蠶后又去插秧種田。還可以向孩子們生動地講述有關于“蠶神的誕辰是小滿”的有趣傳說;給學生解釋“祈蠶節”的緣由,為學生展示二十四節氣這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教師還可以創建由學生組成的“二十四節氣”直播團隊,通過“釘釘”直播有關二十四節氣的來歷、物候特點、習俗、美食、傳說、詩詞、歌曲等,來吸引學生對節氣知識的學習興趣。
開設比拼平臺是提高教師教授水平、讓教師們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最有效的途徑。由學校提供交流的平臺,讓教師們相互比教節氣說課的教課功底、創新意識。鼓勵語文教師們積極參與說課比拼,暢談自身對于教授節氣的理解,相互分享和交流自己對節氣感想領悟,使教師們在賽課過程中廣泛學習有關節氣教學的小技巧,拓寬節氣教學的思維方向,從而有效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二十四節氣中的每個節氣都具有獨特的意義和情感,充分學習可以讓學生得到不同的收獲。比如小暑有“斗蟋蟀”的習俗,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斗蟋蟀”的活動。活動結束后,讓學生寫出斗蟋蟀的過程及感想。這樣的活動對學生來說是既新奇又有趣,有實際體驗后再去寫作,學生頗有“下筆如有神助”之感。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有助于節氣觀察的各種實驗基地,比如:有機櫻桃試驗基地、小麥種植地、油菜花基地、向日葵基地……老師可以帶領學生有計劃、全面、有條有理地漫步于實驗基地中,四處搜尋順應節氣的作物、農事以及收獲,讓學生切身感受節氣,使學生腦海中有關節氣的印象不再空洞乏味。俗話說“經歷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好方式”,有關于節氣的實踐經歷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而蘑菇的種植基地、農場、田野等地方都是學生進行節氣實踐的首要選擇,學生們可以在清明前后去種植基地的“種瓜點豆”,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之下一步一步地,在做好有關功課后,進行瓜豆的栽種、澆水、施肥。在谷雨時節前往有關蠶桑養殖基地、參觀針對“蠶寶寶”的研究基地以及桑樹繁茂的“桑葉園”等地方,聆聽相關人員講述的養蠶小知識。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養蠶,近距離地認真觀察記錄蠶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身形的變化、食量的變化,親眼看見蠶食桑葉、作繭、破繭,讓學生學會敬畏偉大卻也渺小的生命,敬畏自然,熱愛自然。通過把各個不同節氣與相應的時間點、時間場所、具體農事進行有機結合具體實踐的這種方法,不但能夠讓學生們在現實場地進行自由實踐,還能體驗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愉悅情感,培養學生們熱愛自然、相互幫助、共同合作、不斷探索、學會學習的核心素養。
學校可以嘗試開展各種關于節氣的PK活動。比如說針對節氣的海報設計比賽、書法比賽、各種節氣的拍攝作品比賽、節氣的理解繪畫大賽、有關節氣的詩歌朗誦比賽等等,鼓勵孩子們積極踴躍地采取各種形式來展示自己對于“二十四節氣”這一傳統文化的理解體會。讓學生們一起在賽前學習節氣、在賽中分享理解、在賽后互相交流,通過這樣的競賽可以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對于學習、探討節氣的興趣,增強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領悟與認知。比如芒種這一節氣存在于夏季,這時的陽光照射正烈,剛好是櫻桃、小麥成熟收獲的季節,在這樣的節氣中,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田野,去櫻桃園采摘,去田野看看麥子成熟的樣子……去擁抱大自然,去享受大自然。學校還可以開展以“我愛櫻桃”為主題的比賽。師生一同參與比賽小組設計“我愛櫻桃”的海報,然后開展關于“我愛櫻桃”的比賽活動,采摘、清洗、品嘗,評選出最美味的櫻桃。這樣師生共同參與的實踐活動,讓參與比賽的師生們都感受到收獲的愉悅。
總的來說,作為我國學生們素質教育基礎的重要學科的小學語文,基礎知識的教育、文化基礎的奠定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在這樣的過程里,不但需要學校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還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將二十四節氣之類的傳統文化與教材課文進行有機地融合。讓學生們感受到傳統文化、歷史知識的神秘魅力,掌握五千年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髓。這對于處于人生起跑線上的小學生而言,是將來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