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高臺縣東苑幼兒園 趙 瑛
很多家長從原來的只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轉向于追求文化知識和藝術素養的共同提高,因此為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音樂美術等方面。實際教學當中如何采用“互動課堂”,滿足家長和幼兒的實際發展需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活動當中,完全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學校與學校的網絡并聯,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活動同步進行,那么在音樂課的教學活動中,完全可以實現“互動課堂”,讓鄉村的幼兒與城市的幼兒,享受由專業音樂教師講授的音樂精彩課堂,讓鄉村幼兒同樣在音樂藝術的殿堂里,放飛夢想。
音樂,可以緩解幼兒學習文化知識課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有效地調節幼兒煩躁的心理情緒。舒緩的音樂旋律,可以讓幼兒的心情放松;悠揚的音符,可以把幼兒的思想帶入一個非常奇妙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在精神世界的王國里自由的馳騁想象。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手段,實現城鄉音樂課堂互相聯動,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大力發揚,充分發揮“城鄉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徹底改變鄉村音樂滯后的面貌,真正提高幼兒的音樂水平,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為他們將來能夠進一步的學習音樂知識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音樂教學,首先要讓幼兒學唱歌曲,在學唱歌曲的時候,領悟優美旋律的變化,體悟音樂的情感世界,欣賞優美的音樂旋律帶來的美好意境,有的時候結合歌詞,更能夠準確的把握音樂的內涵。
比如賞析學唱《國歌》,首先要引導幼兒創造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求知欲望,這樣才能盡快的融入歌曲的情感中去。其次要學會賞析歌曲,領悟歌曲的主題和旋律的變化。
再比如賞析《共和國之戀》這類愛國歌曲,也需要從主題和情感旋律方面入手。整首樂曲,透露出藝術氣質的典雅,樂段之間,模仿躍進,回環往復,似內心涌動的情感,逐層鋪展,情深致遠。這首樂曲既是歌頌科學家的歌曲,也是一首歌頌祖國的贊歌,因此上可以說是一首雅俗共賞的歌曲。對于幼兒來說,首先要領悟作品的精神內涵,從中汲取力量,樹立建設富強民主祖國的崇高理想;其次欣賞樂曲優美的旋律情調,通過音樂情感的賞析,從中體悟科學家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情,從而培養幼兒對祖國的無限依戀之情。因此,在音樂“城鄉互動課堂”教學當中,通過營造一定的教學情景氛圍,首先把幼兒的思想情感,引入作品的內容當中去,然后通過實際的學唱教學活動,完全領悟樂曲的主題思想和情感基調。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夠實現城鄉“互動課堂”的最大化的教學效果,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欲望,全面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效果。所以在音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不局限于固定的教學模式,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幼兒生活環境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音樂課堂變得輕松活潑,富有詩情畫意,幼兒在這種歡樂的教學氛圍當中,很快的學會了歌曲的吟唱,領悟了作品的精神內涵,從而真正領悟了音樂課的意義。
例如在學唱流行歌曲《信天游》的時候,最能釋放人們的情感。學唱歌曲之前,老師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一些黃土高原的真實畫面,把幼兒的情感世界帶入蒼茫而遼闊的黃土高原之上,藍天白云之下,蒼茫的黃土高原連綿起伏,一眼望不到邊的大山里坐落著幾戶人家,時而冒出縷縷炊煙,一陣大風刮來,把黃土高坡上的塵土刮得滿天飛舞。通過這樣的引導,加上孩子豐富的想象,配合著高亢蒼涼的曲調,就能夠完全調動起小朋友內心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蒼涼,感受生命力的頑強,感受人與自然的抗爭精神。通過這種情感體驗幼兒就能夠真正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在音樂課的教學中,每一位音樂老師有自己的教學方法,采取課堂討論的形式進行音樂課教學,是大家經常采用的常規教學手段之一。這種課堂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調動幼兒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幼兒和幼兒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幼兒和老師之間形成配合默契的互動,因此可以大幅提高教學質量。有的時候,需要引導幼兒充分體驗音樂的情感。
比如,欣賞《我的名字叫光頭強》這首幼兒歌曲時,主要分析歌曲的旋律。從歌曲的旋律分析,這首歌曲的旋律鏗鏘有力,節奏鮮明,吟唱起來讓人心中充滿力量,思潮澎湃,精神昂揚,奮勇向前。幼兒通過這種課堂辯論的形式,既展示了自己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又精準地把握了歌曲的主題旋律,從而很好的理解了作品,那么接下來引導幼兒學唱這首歌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萬仞高山非一腳之攀。幼兒的學習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看到明顯效果的,需要日積月累,才能夠達到一個高度。音樂教學中幼兒的欣賞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培養,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夠有所進步。欣賞音樂的內涵,不是簡單地聽聽音樂就能夠培養起來的,也不是組織幼兒評一評就能體會音樂的情感世界,需要日常教學中扎實功底,通過對音樂知識的學習,日積月累,形成一定的情感體驗。通過對音樂知識的學習,從音樂教學專業的角度去分析音樂的實質內涵,能夠通過音符所表達出來的情感世界,欣賞音樂的藝術魅力,從而對自己的音樂藝術修養得到提高,進一步提高音樂藝術的分析能力。
培養幼兒的音樂欣賞能力,就需要對幼兒進行音樂知識的全面培養,了解基本的音樂基礎知識,有的時候需要扎扎實實的了解音樂歷史,了解一首作品創作時的整個過程,包括社會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情感體驗,藝術手法等等,甚至于做到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那么幼兒在理解音樂內涵的時候,就能夠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經常給幼兒講解音樂的起源,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講,音樂起源于人們的生產勞動。在生產勞動的間隙,勞動人民創作音樂,一來解除生產勞動帶來的身體上的疲勞,二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我還經常給幼兒講音樂的流派,每一個流派的風格特點,都讓幼兒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有的時候不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要讓幼兒知道他們都是一些不同的藝術作品形式,不同的音樂藝術作品服務于不同對象。只有具備包容萬物的思想,才能夠很好地理解音樂世界的內涵意義,從而達到審美要求。
總之,音樂藝術作品有文化上的差異,正因為有了這種差異,音樂才顯示出了不同的藝術魅力,豐富了我們今天的生活,裝扮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對于今天的幼兒來說,了解音樂知識的渠道非常的多,欣賞音樂藝術魅力的渠道也非常的多,只要老師善于引導,就能夠很好地培養幼兒音樂藝術欣賞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促使他們全面發展,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