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西街小學 盛艷玲
語文這門學科需要學生不斷地積累,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字、詞、句子的含義,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運用能力,讓語文教學的效果得以提高。從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看,他們有著活躍的思維,天性愛玩,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中可開展童話教學,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還能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倡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修養,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其中,童話與學生的成長有著密切的聯系,它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童話教學,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童話中語言的魅力。因為童話中有許多的童話角色,這些角色有生動、趣味的語言,能夠促使學生產生豐富聯想以及邏輯思維,提高自身的感知能力。
小學語文中的童話故事有著豐富的情感,語言較為簡潔、生動、形象,表現出了語言的節奏美和韻律美,同時,大多數童話帶有夸張的色彩,學生會感受到童話故事的奇妙美。在意境上,學生能夠通過童話故事感受美好的意象,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只有在對學科充滿興趣時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而童話與兒童的天性相符合,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快樂,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對任何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愛幻想,童話一般是虛構的情節,符合學生的這項心理特征。同時,語文課本中每一個童話都帶有一定的幻想色彩,能夠讓學生將不尋常中的事物、人物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與植物、動物實現“對話”,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童話與其他的文本不同,其具有特殊的故事情境。因此,若教師想要更好地進行童話教學,需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童話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能夠有效提升童話教學的效果。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運用以下的方法。
第一,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多媒體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能夠將視頻、圖片、音頻、動畫結合在一起,滿足學生的視覺、聽覺的體驗。以部編版二年級上第22課《狐假虎威》為例,教師可在上課之間搜集相關的視頻、圖片,將這些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多媒體播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狐貍的狡猾。接著教師可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狐假虎威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嗎?”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會說“這個成語是借著別人的威勢來嚇唬別人。”
第二,教師范讀,將學生引入到童話中。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聽童話故事,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為學生朗讀童話,讓學生進入到童話故事情境中,讓學生體驗故事情感。在這過程中,教師要重視發音正確,語音流暢,同時也要飽含感情。另外,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也可鼓勵學生自主朗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感受童話中主人公的性格。
第三,重視實踐活動。教師在童話教學中,進行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有利于知識的拓展及延伸,如邀請學生上臺表演,重現故事情境,可在其中配有各種角色和旁白。以這種方式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交流。
童話故事是源于現實生活的虛構作品,有著虛實結合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要在童話教學中根據文章的線索,對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行培養,培養學生敢于創新,大膽想象的思維。語文課本中的童話故事具有夸張、幻想、想象等特點,在童話中,有張嘴說話的植物;有直立行走的動物;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魔法等,這些事物向學生展示了和諧而又虛構的世界,對凈化學生心靈、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起到了重要作用。這要求教師在童話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對故事畫面進行自主想象。
以部編版《丑小鴨》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培養,可問學生以下的問題“同學們,丑小鴨是怎樣變成白天鵝的?”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會進行積極地思考,在學生的心中,他們會有千奇百怪的想法,此時學生會有許多種答案,如一些學生會說“因為丑小鴨的媽媽本身是天鵝。”還有的學生會說“因為丑小鴨不斷地努力,最終實現了自身的目標。”還有的學生會說“因為丑小鴨有魔法,把自己變成了白天鵝。”此時教師不應急于糾正學生的答案,而應帶領學生閱讀通篇文章,讓學生到課本中去驗證自身的答案,并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這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童話的特點是具有故事性,童話故事具有鮮明的人物形象、有趣生動的故事情節,童話故事是以劇本為基礎的,教師在童話教學中,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這過程中,教師可簡單布置一下童話故事中的場景,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學生在閱讀了許多次童話故事后,會對童話故事中的情節有深入的了解,此時教師只要給予學生簡單的指導,讓學生對表演的全局進行自主把控,使自身的表演能力得到充分展現。另外,教師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也會更加了解學生的性格,或者是發現學生在表演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改正這些問題,幫助學生把握全文。
以部編版二年級上《小蝌蚪找媽媽》為例,教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可愛的小蝌蚪、慈愛溫柔的鯉魚媽媽、善良熱心的烏龜大叔、青蛙媽媽,讓學生模擬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這樣能夠讓學生認識小蝌蚪的身體如何發生變化,發生了哪些變化,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學生在表演后,會對真正了解到無論是人類還是大自然的其他動物,都是父母最寶貴的存在,我們在尊敬父母的同時也應該學會獨立,照顧父母的道理。
處于小學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在童話教學中,可讓學生復述課文,以此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復述童話故事并不是要求學生簡單地復述課文的內容,而是要求學生能夠將童話故事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讓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提高。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時間順序來進行復述,學生要對課本中的主要內容進行掌握,以此為基礎,充分利用自身的想象能力,對課本中的情節進行擴充。在這過程中,教師可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如讓他們根據課本中的故事、插圖來掌握童話故事的線索等,提高他們復述故事的質量。
以部編版《亡羊補牢》為例,教師在讓學生復述這篇課文時,可先讓學生關注文章中的時間順序,如“一天早上”“第二天早上”,再讓學生關注課本中的插圖,是幾只羊在柵欄中,其中柵欄已經壞掉了。學生在知道文章的思路后,會知道文中四個角色是“羊”“狼”“放羊人”“街坊”,學生會進行這樣的復述“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一天早上,羊丟了,原來是羊圈的欄桿壞了,此時街坊勸他把羊圈修了,但他沒理會,第二天早上,羊又丟了,他終于把羊圈修了,而羊也沒有再丟。”
童話故事吸引學生之處在于一方面有著跌宕起伏、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這些情節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另一方面,這些童話故事有著簡潔、幽默的語言,這些語言帶有很強的韻味性,能夠體現童話故事中的人物的鮮明形象。此時,教師在童話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童話故事中的精彩語言進行品讀,讓學生對其中的詞語、句子進行深入地理解,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以部編版中《巨人的花園》為例,教師可讓學生關注這樣一句話“我有許多的花,可孩子們卻是最美的”,并讓學生思考這句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學生在品讀之后,能夠理解這句話說明“巨人”的思想已經產生了變化,“巨人”的花園也發生了變化,以此加深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深刻理解。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語文童話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充分了解,利用童話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此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讓教學的目標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