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蔣 珩
在大的方向下,金融業應該回歸本源,回歸到實體的經濟中去,要將實體經濟作為自己的一個出發點,穩定實體經濟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提升實體經濟的服務水平,規避實體經濟的金融風險,保證整體的商業銀行實體經濟能夠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服務用戶。
商業銀行是作為對實體經濟來說,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隨著現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商業銀行更是要保證實體經濟能夠在這樣的經濟浪潮下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我們發現,商業銀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些偏離原本的目標和目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同時服務卻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商業銀行以盈利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這樣的話,如果對于客戶的服務意識減弱,便會導致銀行長期利益受損。商業銀行目標的轉變也導致管理的方向上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對于商業銀行的管理也是更加的側重于短期利益的方面,而把客戶利益拋在了腦后,從短期來看或許商業銀行獲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從長期來看,非常不利于商業銀行本身的發展。而且對于現代化的商業銀行來說,很多商業銀行為了規避風險或者躲避風險,將大量資金用于投資業務和衍生品業務,但是商業銀行本身對于投資的了解也不是非常的全面,比如近期中行原油寶事件,反而使自己面臨了很大的風險。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經濟對于實體經濟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給商業銀行等實體經濟造成的打擊是不可預估的。所以為了面對這種局面,很多商業銀行都會加快自己的產品創新。但是很多商業銀行出現的問題是產品創新的速度很快,但是商業銀行的產品創新并沒有站在客戶的角度,僅僅是為了創新而創新。比如最基礎的信貸授信,商業銀行包裝項目仍然圍繞大企業和政府類客戶,只是通過PPP等新的融資模式給項目換皮,甚至為大企業提供美化后的置換貸款,本質上還是大量依靠政府信用。而且推出的產品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創新的產品,但是實際上大同小異,并沒有從適用范圍、使用對象對產品進行一定的創新。業務種類的增多和內容的復雜性反而讓大客戶更反感,而真正需要支持的企業卻無法得到銀行的融資支持。
不論是商業銀行還是國有銀行,作為銀行來說,本質上都是一種服務產業,都是為了給客戶提供良好的服務。尤其是在業務水平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更多比較的是兩者之間的服務的差別,所以服務意識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商業銀行需要對員工制定服務意識的相關考核,并針對考核的情況給予獎勵。商業銀行也可以不定期的對客戶進行調研,針對本銀行的相關情況,對哪些服務方面較為滿意,對哪些服務方面存在不滿意的地方,對于客戶普遍反應的不滿意的地方,要找出解決的措施。商業銀行的服務意識應該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單單只是員工具有服務意識,作為領導者和管理者也需要具備服務意識,尤其是對于商業銀行來說,資質良好的大客戶更是如此。
對于商業銀行的創新來說,創新的方向不該是毫無頭緒、毫無章法的,而是需要結合當下客戶的服務需求進行創新的。比如實體經濟融資不均衡的問題,應該從拓寬適用面的角度創新,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保理就是正面例子。
商業銀行主要目的還是要服務客戶,所以面對一些緊急情況和臨時的情況的時候,也需要根據客戶的事情情況進行靈活的變通。對于商業銀行的創新來說,所研發出來的產品應該是簡單的、易于操作的,在進行產品創新和產品推廣的時候,應該站在客戶的角度進行考慮,選擇讓客戶更加易于理解的創新方式。
商業銀行也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將線上的服務與線下的服務相結合,尤其是作為線下的服務更是如此。對比線上的服務經濟來說,線下經濟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客戶感受到自己的服務,所以線下的實體經濟需要抓住自己的優勢,并且需要放大這些優勢。
拓展商業銀行的線下服務業務,滿足客戶多種多樣的經濟需求。因為真正的現代化商業銀行都會致力于IT建設,使得更多的產品可以讓客戶在網銀端發起。商業銀行還需要注意自己的售后服務,而不是在服務之前和服務的過程中讓客戶感受到了良好的服務,但是卻忽視了同樣重要的售后服務的環節。
銀行業作為百業之母,應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己任。商業銀行應該注重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在服務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