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稀銀
幾段記者街頭采訪青年的短視頻,不妨記錄下來:
1.大米多少錢一斤?
甲:不知道,沒買過!
乙:二十多塊錢一斤吧!
丙:幾十塊一斤。
2.面粉多少錢一斤?
甲:不知道,我又不買。
乙:十五塊。
丙:五十塊。
丁:三四十塊。
戊:七八十塊一斤。
3.在你眼中,農民一年收入多少?
甲:很多很多錢吧!
乙:幾百萬吧!
丙:一年嗎?幾十萬應該有吧,畢竟地皮那么貴。
丁:100萬。
戊:80萬?
己:50萬。
庚:我覺得沒有,20萬吧。
三段視頻,反復觀看排除惡搞嫌疑后,我并未“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反倒覺得這些孩子回答得真實可信。同樣的幾個問題我隨口問身邊的年輕同事,他們同樣答不出大米和面粉的價格,因為“我們從沒買過”。至于“農民一年的收入”,他們答非所問——畢竟農民的概念太廣了,有外出打工的農民,有在家依然種地的農民,有選擇創業大干的農民,有因病因災致貧的農民……你又未確指哪個類型的農民,讓我們計算其一年的收入,又沒讓我們去實地調查,回答起來當然五花八門,乃至貽笑大方了。
從視頻中接受訪談的青年,到我身邊年輕的同事,他們的“不知為不知”是因為沒有實踐(沒有買過),即便回答錯了,也符合常理;他們的“知之為知之”,憑借個人判斷即便說出農民一年收入幾百萬的話,我倒不以為可笑。誰說我們的農民永遠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角色,現代新型農民的形象即便沒有幾百萬的樣子,但其經濟層面和精神面貌早就今非昔比。就不能容許我們的青年“神話”一下當今農民?
我又想到了問題的另一面,不說城里的孩子,就說農民的兒孫們,他們答得出來米面的價格嗎?他們知道父輩祖輩的具體收入嗎?他們愿意回到農村種地嗎?農民后繼乏人是鐵的事實,農業面臨擇業危機是客觀存在的難題,而農村種養人才幾近缺失更是不爭的事實。
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尤其是決策者,不能還是憑借什么街頭訪問得出什么有益或有害的結論,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的孩子,他們知否大米面粉多少錢一斤,或許與他們的實踐缺失和認知迷茫相關,但與振興鄉村建設、提升農民地位、提振農產品價格,或許沒有半毛錢關系。媒體也好,教育也罷,我們無須“不能忘本”的概念式說教,而希望多多通過實實在在的事例,來展現新型農村的面貌和新型農民的形象。若還是沿襲習慣思維,讓孩子們依然將農民定格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畫面,那顯然早已與飛速發展的時代相脫節,當然也就訪問不出青年們最真實的內心世界,也與當今多元的價值觀相悖。
青年們一時對農產品及其農民的無知并不可怕,相信增加他們對農村、農業、農民的接觸了解,他們會為今日的無知而覺得需要補課。我們最怕的是通過一些虛擬的訪問或調侃式的試探,進而得出當今青年的無知和無望形象,甚至讓決策部門嚴重誤判。社會上曾經泛起“80后”“90后”是垮掉一代的論調,而事實上“80后”“90后”現在正成為改變中國乃至世界的中堅,甚至因為他們而讓我們這些“60后”“70后”被遠遠被“拋”在后頭。
現代青年的思維和眼光,或許他們真的不知“韭菜與麥子的區別”,但他們所接受和掌握的不再是農耕時代的單一知識,正所謂天下之大,任憑馳騁。我們再也不能用傳統的保守思維來判斷當今青年,更不能試圖通過他們對農業、農村、農民的一知半解而全盤否定他們,并以此警示這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