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偉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情的地方。”不止一次聽人這么說——說這話的差不多全是女性,當然也有做岳父岳母的這樣告誡自己的女婿或未來的女婿。在這樣的語境下,有“不講理”特權的往往是女性,作為男性,你同別人“講理”都不行,還敢“不講理”嗎?
我卻以為,“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當下最毒的“雞湯”。特別是這話從長輩口里說出來教育下一代時,往往會事與愿違,不知不覺中就會讓孩子們的婚姻家庭之舟偏航。
在社會生活中,“理”往往代表了公平、規矩和公序良俗。凡事都應該講道理,做了不講道理的事,就會被人指責“理虧”。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紛爭、沖突也大多與有人“不講理”有關。電影《秋菊打官司》中,善良而倔強的農村婦女秋菊因丈夫被村長踢傷,堅持“打人必須道歉”天經地義,一定要找回這個理,挺著六個月的身孕踏上了告狀打官司之路。經過鄉政府“李公安”調解,村長答應賠償經濟損失。但當秋菊去拿錢時,村長卻把錢扔在地上,秋菊沒有撿地上的錢,扭頭就又走上了告狀之路。因為在她的意識里,你賠我錢就意味著你輸理,我要錢要的就是一個理,你把錢仍在地上,說明你認錯不情愿,以為錢就可以代替理。和秋菊一樣,不少人遭到不公正對待或受委屈的時候,總是會堅持不懈地要個“說法”,這個“說法”其實就是“理”。
家庭生活中可以不要“理”嗎?古人曾說:“賢婦令夫貴,惡婦令夫敗。”(《增文賢文》)所謂賢,就包含了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等優秀品質。即便是現代人,在征婚時,除了身高、長相和家庭條件等其他要求外,往往還要加上一句“通情達理”,可見人們對自己另一半的要求中,對“講理”也是很看重的。
男女從兩情相悅開始,戀愛、結婚,再到家庭生活的長相廝守,感情從熱烈到平淡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夫妻關系的維系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雙方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雙方知理、講理。現實生活中,失敗的婚姻很多都與雙方或一方不知理、不講理有很大關系。
我有一個朋友,在社區負責民調工作,主要是調解家庭和鄰里糾紛。他說,民調工作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把各方的“理”先掰扯清楚,誰做得好一點,誰做得欠一點,要擺在明處,再往下工作就好做了,無非是這一方“低一下頭”,那一方“讓一下步”,氣順了,矛盾也就化解了;但遇到蠻不講理的,調解工作就很難做,矛盾也就很難化解,雙方的關系就會越來越糟。
在古代,夫妻相濡以沫、琴瑟和鳴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趙明誠與李清照等等,他們都是不但志趣相投,而且知書達理,才成就了夫妻關系的千古佳話。《后漢書·烈女傳》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樂羊子的人離開妻子外出求學,可是只學了一年,還沒有學成就回來了。妻子問他原因,他說:“沒別的事,就是想家。”妻子聽后,拿起刀走到織機前說:“這些絲一根一根織起來,才達到一寸長,一寸一寸積累起來才能成丈成匹。現在如果割斷這些絲,那就無法織出布匹,時光就白費了。你積累學問也是如此,如果半途而廢,那不是和現在切斷這些絲一樣嗎?”(“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樂羊子被他妻子的話感動,重新外出求學,為了學有所成,七年都沒有再回來。樂羊子妻識大局、顧大體,賢良聰慧、通情達理,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堪稱人妻的典范。
不可否認,家也是講情的地方,但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都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而且這種情感也應該由雙方共同澆灌和經營,才能更純厚、更持久,才更具有動人心弦的魅力。如果一方總是蠻不講理,另一方總是委曲求全,這樣的“感情”不但索然無味,而且大多難以維持長久。所以,感情雖重要,但雙方知理、達理卻是培養和維系感情的重要基礎。
當然,說夫妻之間要講理,并不意味著可以“得理不讓人”,只講理不講情。最“合情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既講道理又重感情。總之,家庭關系中也應該以理服人、以情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