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祥
1986年1月27日,在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射的前夜召開了一次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不可調和的兩派:工程師們是一派,他們認為火箭助推器上的O形密封圈有潛在危險;項目經理們屬于另一派,他們為這項浩大工程的名聲感到擔心,認為發射不能再拖延了。
需要拍板的莫頓公司工程部副總裁鮑勃·倫德夾在兩派之間,總經理杰里·梅森問他:“你怎么看這個問題?”倫德有些猶豫。梅森說:“摘下你那個‘工程師帽子’,戴上‘管理者帽子’?!?/p>
倫德的態度微妙地發生了變化,他采用了管理者的“內部觀點”:這種密封圈大多數時候運行是正常的,再說任何事都存在風險,這么多贊助商還在看著自己……
倫德同意推薦發射。第二天,航天飛機發射,密封圈果然發生故障,發射73秒后發生爆炸,7名宇航員全部喪生。(摘自《讀者》2021年第9期)
這次悲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拍板的倫德排斥“外部觀點”,使用“內部觀點”,得出了可以發射的結論。
“內部觀點”是團體內部少數人但又是說了算的人的觀點。它主要通過關注特定任務和使用近在眼前的信息來考慮問題,并根據這樣一組有限而獨特的信息作出預測,這些信息包括“軼事證據”和謬誤的看法。“內部觀點”是許多錯誤決策的始作俑者,其特色是:
“內部觀點”是“行政觀點”。只從政治上、大局上考慮問題,忽視科學和技術細節。持此觀點者站得高,看得遠,五湖四海胸中裝,雄心壯志沖云霄,常常為了“名聲”和“特定任務”,力排眾議而作出“同意發射”的重大決策,雖然極具權威性,但也容易埋下悲劇的禍根。
“內部觀點”是井中觀點。認為自己的井是最先進的井,最科學的井,最宜居的井。井水清澈、純凈、甘甜;井壁光滑、敞亮、整潔;井沿平坦、大氣、漂亮。居住此井,安逸得不得了,快樂得不得了,幸福得不得了!
“內部觀點”是“鼓舞人心”的。與“火箭助推器上的O形密封圈有潛在危險”之類的“負能量”相比,“內部觀點”的出發點是好的,目標讓人期待,前景鼓舞人心。受其影響,人們心情舒暢,信心爆棚,感覺形勢大好,成果輝煌,一覽眾山小。
“內部觀點”之所以容易導致悲劇,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一些人把權力等同于知識,認為權力與知識成正比,權力越大知識越多,水平越高,決策越正確。這種人接受的是單一渠道的信息、過濾后的信息、選擇性信息,他們習慣于生活在謊言中,睡在“大好形勢”中,不愿意接受真相。他們排斥個人的思考能力、批評態度和獨立判斷精神,聽不得任何“外部觀點”,一看到或聽到“外部觀點”就如臨大敵,不共戴天,堅決地打壓和圍剿,欲趕盡殺絕而后快。
當“內部觀點”取得主導地位時,人的思維被“程序化”,想法因此變得僵化、刻板、偏執?!捌珗痰念^腦就像是人眼睛的瞳孔,你越是用光去照它,它就收縮得越小?!逼珗陶叩男撵`之門是關著的,外面的人越叫他打開這門,他會把門關得越緊。他不愿思考,迷信別人替他準備好的任何想法。對所謂的“救世主”“絕對真理”等盲目崇拜,不僅自己確信無疑,而且不準別人提出疑問。用這種思維方式決策,悲劇便不可避免。
其實,“外部觀點”不是洪水猛獸,它與“內部觀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決策中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盡管“外部觀點”可能不中聽,甚至很刺耳,但卻是“忠言”“良藥”,對重大決策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