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平

前幾天看到一則“尋人啟事”。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在自己五六歲時,隨父母住在某省城一個機關大院。一日,他在大院內一口古井邊玩耍,不小心掉了進去。這時,一個負責機關保衛工作的解放軍戰士湊巧發現,將他從井里救出,使他得以死里逃生。之后不久,這位戰士即退伍還鄉。老先生至今不知道這位戰士姓甚名誰。于是,便在微信群里發了“尋人啟事”,尋找自己的救命恩人。
這使我想到了“結草銜環”。魏顆,春秋時晉國猛將魏武子之子。此公明理敦厚,為晉國將軍。一次,秦國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魏顆出師迎戰,在一個叫輔氏的地方,大敗秦師,俘獲杜回。此戰在軍事上的意義,早已被人們遺忘,但其所牽出的“結草”報恩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為人們世代傳頌。
魏武子病了,對兒子魏顆說:如果我死了,你找一個好的人家,把祖姬嫁掉。祖姬是魏武子的愛妾,沒有孩子。但當病情沉篤之后,他卻不忍割愛,叫兒子在他死后讓祖姬為其殉葬。他死后,魏顆以父親病篤后意識不清為由,將祖姬嫁了人。后來魏顆在輔氏與杜回開戰時,看見一個老者“結草以抗杜回”,杜回馬腳被絆,倒地被俘。是夜,魏顆做了一個夢,那個結草的老者站在他面前,對他說:我是祖姬的父親,你救了我的女兒,所以我應該報答您。
這個出自《左傳》的故事,和《后漢書》里楊寶救黃雀,黃雀銜環相報的故事一起,合為“結草銜環”的成語,勸喻人們要懂得感恩與報答。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當泉涌相報,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縱觀歷史,有恩不報,甚至恩將仇報者,亦不乏其人。農夫和蛇、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都是對這類忘恩負義之人的形象刻畫。
不過,依筆者之見,生活中更多的是這樣一類人:他們對自己所受過的恩惠,念于口而記于心,但并不見報以行動,或總是把報答留與將來。譬如對父母的養育之恩,許多人“懂事”較遲,輪到懂得,常常“子欲孝而親不待”,于是,我們便看到一些人在父母故世之后的懊悔不跌,為了報恩,也為了心中那份對父母的愧意,燒“元寶”,焚化紙錢。這種遲到的感恩與報答,雖比“不到”要好,但意義何在?
魏顆在處理其父后事時,一念之善,挽救了一個女人的生命。魏顆絕對不會想到,正是這樣的決定,使他在日后的那場惡戰中一舉獲勝。施恩與人,雖不求回報,而回報自來。那位退伍戰士,或許早已把從井里救出一個孩子這檔子事兒忘了,可他哪里知道,多年之后,那個被他救出的當年的孩子,還在苦苦尋他。尋到與否,對他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因為曾經拯救出一條生命的那份欣喜和快慰,一定有如一道清泉,給過他的心靈以長久的滋潤。倒是若“尋人”無果,老先生一定會抱憾終生。
有恩當報宜乘早,錯失時機空自嗟。當然,恩仇不辨,錯把恩人當仇人抑或錯把仇人當恩人,那是另一個話題,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