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濤


《戰國策》上記載一則故事《中山君饗都士》,非常有趣。
中山國君宴請國都里的名士,大夫司馬子期也在被宴請之列。由于分羊羹時沒有分他,司馬子期一生氣便投奔到楚國去了,還勸楚王攻打中山國。中山君被迫逃亡,有兩個人提著戈跟在他身后。中山君回頭對著兩個人說:“你們是干什么的?”兩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有一次餓的快要死了,你賞給一壺熟食給他吃。他臨時死說:‘中山君如果有了危難,你們一定要為他而死。’所以特來為你效命。”中山君仰天長嘆,說:“我因為一杯羊羹亡國,因為一壺熟食得到兩個義士。”
看后不禁啞然失笑。我推想,這應是中山君不經意間的舉動,自然的行為,不是有意而為之。沒有分到羊羹,是不是當時人多疏忽大意了,要不然干嗎宴請人家呢?自己有多余的食物,遇到餓得垂死的人,賞一壺又沒有什么損失,順便就給了。問題是,你的“不經意”,對方卻“有意”。沒分給我羊羹,是不是看不起我,讓我難堪,那我也找機會讓你難堪。危難時救了我,那我就感恩戴德,死而后已。
中山君的故事雖說有些極端、夸張,但反思一下,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人是感情的動物,發乎情,未必止乎禮,人與人之間交往特別需要注意別人的感受。而感受往往來自于日常“不經意”間的言行舉止。細節決定成敗,一著不慎,全盤皆輸,不可不慎。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有可能讓人溫暖如春,有可能讓人嚴寒如冬,有可能成事,也有可能壞事,嚴重的像中山君那樣被迫逃亡,誤身誤國誤民。
這樣的教訓很多。比如曹操。他其實是位心系蒼生,渴求國家統一,建功立業的政治家。你看他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何等悲天憫人!他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何等雄心萬丈!可惜,說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讓人分外反感,犯了眾怒而遺臭萬年。反觀他的兒子曹丕。這位自導自演、假模假樣接受“禪位”,實則篡位的魏文帝,因為在他的名作《典論》中寫就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而受到文士們的追捧,名垂后世,至少沒有像他老爹那樣,遭到后世激烈的唾罵。
我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們的日常言行舉止,留下許多經典著作教導警示后人。大名鼎鼎的《論語》,即是孔子日常言行舉止的記錄。里面記錄的言行舉止幾乎成了國人人與人交往的行為準則,浸潤于國人的血脈之中。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成為國際交往的公理。其他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還有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明朝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清朝王永彬的《圍爐夜話》等,都是人們日常言行舉止的好教材。“持身貴嚴,處世貴謙”“責己不責人,信己亦信人”“待人不可勢利,習業萬勿粗心”“輕財聚人,律己服人”……讀之,如同與一位長者對話談心,娓娓道來,如沐春風。
日常言行舉止實際上反映一個人的修養,修養的高下決定著一個人能走多遠。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勤于修正自身的一言一行,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學習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時常檢討自身的得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當然,修養是長時期的修煉,非一時之功,可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修行!身懷良好修養之寶,與人交往便會應付裕如,做人做事少留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