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先,文章進行“非遺曲子戲”的簡單介紹,然后概述傳播“非遺曲子戲”的教育價值,其次,詳細論述了“非遺曲子戲”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方法:借助教師范唱激發(fā)興趣、借助曲目欣賞積累信息、借助集體模仿初步體驗、借助學習匯報展示才能、借助慰問表演強化動機,最后,簡述了“非遺曲子戲”培養(yǎng)學生興趣再思考。
關鍵詞:“非遺曲子戲”;興趣培養(yǎng);小學生
一、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國家實力和民族意識也水漲船高,人民群眾對民族精神、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呼聲越來越高,因而對學校教育賦予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因此,廣大教師群體紛紛行動起來,積極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探尋弘揚傳統(tǒng)文化、民間藝術、文化習俗的切入點。這樣,本土藝術形式“非遺曲子戲”就慢慢進入教師的教學視野,音樂教學也因此而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二、 “非遺曲子戲”的簡單介紹
作為優(yōu)秀民間藝術形式的曲子戲源于明清時期,盛行于甘肅省敦煌市與白銀市一帶,已經成為當地居民茶余飯后、休閑娛樂過程中最重要的民間藝術活動內容。曲子戲是當地居民業(yè)余文化生活活動中的重要元素,而且還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而是非常寶貴的本土藝術資源,能夠成為音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資源,也能夠成為小學生音樂認知、信息積累、能力訓練、素養(yǎng)提升的藝術素材,更能夠成為小學生感悟民間藝術、領略民族精粹的人文滋養(yǎng)。
三、 傳播“非遺曲子戲”的教育價值
首先,曲子戲是本土民間藝術資源之一,能夠為小學生提供一種別有風味的特殊藝術形式,更能夠為小學生提供民族性、本土性和藝術性的音樂認知資源,因而曲子戲非常有助于小學生對藝術信息的兼收并蓄和厚積薄發(fā)。
其次,曲子戲能夠有效豐富音樂教學的活動內容,為教師提供一個進行民族教育、藝術教育、思想教育的寶貴資源,借助小學生對曲子戲的親切感和熟悉感切實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幫助小學生更加熟悉曲子戲、掌握曲子戲。
最后,曲子戲進入音樂課堂既是一種創(chuàng)新,也完全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理念,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生音樂能力、藝術素養(yǎng)、思想覺悟和民族意識的大幅度提升,因而曲子戲還能夠成為素質教育的有力抓手,優(yōu)化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四、 “非遺曲子戲”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方法
教師是教學資源的選擇者和教學內容的設定者,自然也是曲子戲融入音樂課堂、滋養(yǎng)小學生、實現藝術教育、傳承民間藝術的承載者和實施者。
(一)借助教師范唱激發(fā)興趣
教師是音樂教學的設計者和曲子戲的傳播者,因而教師的音樂才能、藝術功底和文化素養(yǎng)必然能夠直接決定著音樂課堂上信息交流活動的開展水平和實施質量。因此,教師在曲子戲融入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自己的范唱去征服小學生,有效激發(fā)小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動機,將小學生引入良性發(fā)展軌道。教師還可以將自己提前錄好的曲子戲演唱視頻在電子白板上展出,將自己最光鮮亮麗的一面展示給小學生,以此塑造出良好個人形象,也催發(fā)小學生的認知興趣。
例如,教師的第一節(jié)音樂課往往對小學生具有非常神奇的刺激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在第一節(jié)音樂課上就“大放異彩”,折服小學生。曲子戲一般內容簡單,時間較短,大多需要十幾分鐘的表演時間,因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的音響系統(tǒng)進行才藝表演,讓小學生親眼看到課堂版的曲子戲。為了提升教師范唱的帶動效果,教師可以鼓勵小學生一起進行大聲跟唱,以“全民大聯(lián)歡”的快樂氛圍和娛樂效果強化教師的偉大形象,也借此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對曲子戲的認知興趣和探究動機。教師在小學生群體中具有特殊地位,因而教師的范唱能夠為小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學習榜樣,有效激發(fā)起小學生的模仿意識和跟隨動機,自然非常有助于在音樂教學中激發(fā)和培養(yǎng)小學生的曲子戲認知興趣和學習熱情。
(二)借助曲目欣賞積累信息
曲目欣賞是小學生積累藝術信息、拓展藝術視野、提升藝術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是小學生知識積累、能力培養(yǎng)和素質發(fā)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認知區(qū)域。因此,教師要格外注意曲目欣賞的科學組織,能夠為小學生選擇和提供經典的曲子戲節(jié)目,讓小學生在開開心心、輕松自在、舒舒服服的快樂狀態(tài)下慢慢進入放飛心靈、自由暢想的良好認知狀態(tài)之中。曲目欣賞能夠幫助小學生切身體驗到曲子戲的藝術之美、民族之風和文化之蘊,借此征服小學生,催發(fā)小學生的認知興趣。
例如,經典曲子戲作品有《斷橋亭》《西廂記》《打懶婆》《四郎探母》《贈傘》《頂燈》《漁舟》《貨郎擔擔子》《磨豆腐》《富貴圖》《貨郎背包袱》《老換少》《兩親家打架》等。教師在曲目欣賞中不僅要為小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優(yōu)秀曲目,還要允許小學生小聲哼唱,更以此促進小學生進入快快樂樂的良好認知狀態(tài)之中,有效激發(fā)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生命發(fā)展?jié)撃堋榱颂岣咔啃蕾p的親民性、趣味性和實效性,教師還可以為小學生提供一些當地過春節(jié)或其他節(jié)日時的精彩錄像,尤其要為小學生提供一些質量較高的當地人表演的曲子戲節(jié)目,用節(jié)日期間曲子戲中的藝術表演和喜慶氛圍去感染和感化小學生,以此激發(fā)小學生的探究興趣和認知熱情。
(三)借助集體模仿初步體驗
在音樂課堂上,教師不僅要為小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曲目欣賞活動,更要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直接參與、積極認知、主動探究、自覺表現和快樂成長的主體模仿空間。曲子戲短小精悍,非常適合小學生在音樂課堂上進行積極模仿和主動試唱,讓小學生在一字一板、一舉一動中切身體驗和感悟曲子戲的元雜劇風格和聯(lián)腔體唱腔。小學生對曲子戲的主體參與和積極模仿是小學生學習曲子戲這一藝術形式的最佳途徑,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推進小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知識積累和能力訓練。
例如,敦煌曲子戲是多元化藝術成分的整合體,代表劇目有《老換少》《頂燈》《兩親家打架》等。而且,這些曲子戲的曲目內容精簡短小、故事情節(jié)豐富多彩、人物語言詼諧幽默、動作造型夸張搞笑,因而與小學生思維開放、活潑愛動、無拘無束的主體性格和生命訴求非常接近。因此,教師將這些滑稽可笑、特別搞怪的快樂節(jié)目輸送給小學生,讓小學生在借機搞笑、夸張表演、張揚個性中開開心心地模仿曲子戲和感知曲子戲。敦煌曲子戲中的快樂元素能夠有效推動小學生進入大腦興奮、情緒激動、心理愉悅之中,非常有助于催發(fā)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和發(fā)展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小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也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認知效果,更能夠激活音樂課堂,讓掌聲和笑聲充滿課堂。
(四)借助學習匯報展示才能
教師不僅要在音樂課堂上引導小學生積極感知曲子戲,培養(yǎng)小學生對曲子戲的認知興趣和參與熱情,還要鼓勵小學生在課下時間內積極自學、主動探究。曲子戲具有非常強大的群眾基礎,家長群體中擅長曲子戲表演者非常多,因而小學生可以在家庭生活過程中與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親人一起互動,共同學習和表演曲子戲曲目。然后,小學生就可以在音樂課堂上進行學習效果匯報活動,表演一下自己精心準備的曲子戲節(jié)目,借助表現空間催發(fā)小學生的認知興趣。
例如,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每天拿出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小學生進行曲子戲學習效果匯報活動,讓小學生在全班師生面前親自唱一唱,表演一下,展現自己的藝術才能。為此,教師要為小學生提前安排好進行曲子戲學習匯報的具體順序,以此提醒小學生在課下積極準備,爭取在師生面前展現出自己最優(yōu)秀的一面。為了提高小學生曲子戲學習匯報活動的趣味性和開放性,教師還可以允許小學生將自己與家長的合作視頻進行展播,為小學生的曲子戲藝術認知提供更多更好的刺激元素。因此,小學生的曲子戲學習匯報活動能夠極大地刺激小學生的認知興趣、求知動機和表現欲望,能夠持續(xù)推動小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活動中積極向家長求助,在家長的幫助下快速掌握一些曲子戲的知識與技能。
(五)借助慰問表演強化動機
當小學生對曲子戲的主體認知達到一定水平后,教師還要為小學生提出一個新的認知挑戰(zhàn)——慰問演出,帶領小學生利用“九九重陽節(jié)”或其他節(jié)假日到敬老院去慰問在那里的老人。慰問演出,具有一定的表演難度,幸好曲子戲大都時間較短,易于小學生進行提前準備。因此,教師要提前告知小學生具體的慰問演出時間,并讓小學生告訴教師自己準備的具體曲目。這樣,小學生就會在課下自主時間內或家庭生活中積極準備,或向家長請教有關問題。
準備充分后小學生就會以自信滿滿的狀態(tài)去進行慰問演出了。而且,敬老院的老人對小學生的表演水平并不太在意,而是在意這些小學生的愛心。因此,小學生能夠在老人們感激的眼神和感動的神情中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功感,進而能夠激發(fā)出小學生的表演積極性。小學生在慰問表演過程中獲得的良好情感體驗還能夠有效激發(fā)小學生對曲子戲的探究熱情和認知興趣,能夠為小學生的日常學習提供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動力和生命活力,最終實現小學生在曲子戲方面的學有所成,也見證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規(guī)律。
五、 “非遺曲子戲”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再思考
雖然小學生對曲子戲擁有一定的了解,卻在音樂課堂上很少出現,因而教師要積極做好課下準備工作,力求在音樂教學中開發(fā)出曲子戲的最大教育價值。
第一,教師要注意曲子戲融入音樂教學的趣味性。雖然小學生對曲子戲并不陌生,然而曲子戲畢竟與生活在科技時代的小學生具有一定的時代差異。因此,教師要注意曲子戲活動的趣味性,以此弱化二者的差異,提升曲子戲的吸引力。
第二,教師要注意曲子戲融入音樂教學的主體性。曲子戲屬于本土的民間藝術形式,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內涵,因而較為抽象深奧。因此,教師應積極引領小學生在參與、感知、體驗中逐漸領悟曲子戲的藝術魅力。
第三,教師要注意曲子戲融入音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要注意幫助小學生初步了解曲子戲的唱腔歸屬、具體種類、藝術特色、文化價值和娛樂功能,對曲子戲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切實培養(yǎng)小學生對曲子戲的濃厚興趣和探究動機。
六、 結語
我國的民間藝術博大精深,文化底蘊非常厚重,擁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因此,教師以“非遺曲子戲”為音樂探究過程中的研究對象,積極探尋利用“非遺曲子戲”培養(yǎng)小學生認知興趣的有效途徑,并借助教師范唱激發(fā)興趣、借助曲目欣賞積累信息、借助集體模仿初步體驗、借助學習匯報展示才能、借助慰問表演強化動機等策略進行深入探究,幫助小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非遺曲子戲”,有效推動小學生對民間藝術、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參考文獻:
[1]蘇媛.試論敦煌曲子戲的音樂形態(tài)[J].中國戲劇,2019(3):93-94.
[2]李振聰.隆德曲子戲的旋律形態(tài)研究[J].北方音樂,2015(21):71.
[3]李曉環(huán).論華亭曲子戲的生存與保護[J].懷化學院學報,2009(1):4-5.
[4]任方冰.新疆曲子戲自樂班社存續(xù)機制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7(4):51-56.
[5]楊賀.論敦煌曲子戲[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101-111.
[6]馬希剛.敦煌曲子戲歷史淵源及表演形態(tài)研究[J].北方音樂,2017(3):100-101.
作者簡介:
關燕青,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qū)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