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廉欽 高杰



摘要:能源結構調整和供給側改革對煤炭產業發展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隨著煤炭行業“十年黃金期”的結束,煤炭高校安全工程學科步入轉型期。本文通過對安全學科發展歷程、當前安全學科的就業形勢進行分析,研究表明:行業形勢的變更,導致人才流失,學科建設緩慢,學科轉型勢在必行?;诖耍疚囊园不绽砉ご髮W安全工程學科建設為研究對象,針對學科轉型中遇到的困難,結合“十四五”規劃,教育部“新工科”建設,提出煤炭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學科辦學方案轉型改革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新工科;煤炭高校;安全工程;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 of Safety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Co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 Tak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NI Lianqin1,2? GAO Jie3
(1,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ning Respons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eep Coal Min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Province, 232001 China;
3. Shanxi Jinhui Wangfeng Coal Industry Group, Xiaoyi, Shanxi Province, 032300 China)
Abstract: The adjustment of energy structure and supply side reform have had a substantia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industry. With the end of the “Golden decade” of coal industry, the safety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coal universities has entered a transition peri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afety discipline a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safety discipline,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change of industry situation leads to brain drain, slow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iscipline transformation is imperative. Based on this, it takes the safety engineer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discipline trans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 of the school running scheme of the safety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co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Coal University; Safety engineer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2017年2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我國以新工科建設為目標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正式進入新階段[1-3]。安全工程學科具有涉及領域廣、學科交叉融合、滲透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伴隨著煤炭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煤炭行業形勢也相應的發生變化,而以礦山安全為辦學特色的煤炭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學科作為安全工程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教育體系及培養模式在新形勢下,亟需加快轉型[4]。
1 安全工程學科發展歷程
1.1學科發展歷程
從1953年我國首次開展礦山通風安全專業研究生錄取工作至今,安全工程學科不斷改革創新,推動了學科的發展,截止2021年3月,我國共有152所高校開設安全工程本科專業。安全工程學科發展歷程如表1所示[5-15]。
從辦學整體上看,我國開設安全工程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的培養方式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行業特色為支撐的行業專一型人才培養模式,另一類是淡化行業特色,重視兼容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前者著重以培養特定行業所需的安全人才為主,從基礎理論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課程實踐等,均含有濃厚的行業特征;后者以培養兼容型安全人才為主,建立多行業領域均可適用的通用型人才,構建橫向、適應性強的安全知識體系。學生的培養方案、培養目標、畢業要求集中體現了各高校不同的學科特色。
1982年,安徽理工大學正式招收通風與安全方向研究生;1994年,通風與安全專業更名為安全工程專業;2008年,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安徽省A類重點學科;2009年,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獲準設立;2015年,獲批省級學科重大建設項目;2017年,入選安徽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項目。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排名位列安徽省屬高校第一位。
1.2學科人才就業去向
安全學科是一門涵蓋多專業、文理綜合的交叉學科,各高校依托其學科所屬學院及研究方向,形成了不同辦學特色的安全學科建設體系。安全學科主要涉及金屬與非金屬礦山、環境工程、交通工程、機電工程、建筑與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工業與公共安全、核工業以及職業健康安全等多個領域。隨著我國能源結構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安全問題伴隨著生產勞動也不斷發生變化,安全學科人才就業領域也隨之改變。表2統計了2016—2020年我國安全生產事發生起數和事故死亡人數。由表中統計數據可知,2016—2020年,交通事故較其他幾類事故發生起數和死亡人數均為最高,礦山類事故死亡人數雖有所下降,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建筑、化工行業同樣也是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領域。安全事故的高發行業領域正是安全學科人才就業的選擇方向,這也集中體現了安全學科培養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 煤炭院校安全學科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困難
2020年,我國煤炭產量38.4億噸,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持續減少,占比已由2016年的62.2%降低至56.8%。從上述安全學科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國煤炭院校的安全學科多由地礦特色濃厚的“礦井通風安全”專業演變而來,雖然經過多年的學科建設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公共安全、工業安全和職業健康安全共同發展的學科特點,但仍保留了深厚的礦業特色。隨著煤炭行業“黃金十年”的結束,行業對人才市場需求導向勢必會對煤炭院校安全學科人才培養造成一定的影響。在辦學過程中院校經歷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困難。
2.1 行業形勢變更,學科轉型刻不容緩
安全工程專業始于礦山通風與安全專業,煤炭行業的市場發展前景支撐著安全工程學科的建設。隨著能源結構的調整和供給側改革的實施,煤炭行業本身就處在化解產能過剩與轉型升級相結合的環境之中,而以重視培養煤礦所需人才的安全學科也就面臨著學科轉型的問題,這就要求院校必須在自身特色專業的基礎上不斷開拓新的教學研究領域。由于學科發展歷程和專業側重點的限制,較多研究方向仍是煤炭或礦山相關領域,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2.2 專業課程較為單一
我國安全學科建立的初始目的是為了發現并解決礦山安全生產事故,單一化的培養目標對學科的建設發展造成了瓶頸。由于近五年來,建筑、化工、交通等行業發展迅猛,對安全學科兼容型人才要求不斷提高,原有的教育課程和學科建設結構面臨著挑戰。
2.3 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關聯性不強
實踐課程是工學理論課程教學的軟支撐。在實踐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需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中更深層次的探究問題,達到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創新意識的目的。但因煤炭行業工作環境復雜且具有高危險性,加之工作強度較大,風險性較高,部分學生對該領域的實踐課程存在畏難情緒,學生的理論知識并沒有與實踐能力相結合,造成實踐課程效果不佳。
針對上述學科轉型所遇到的困難,安徽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學科經過不斷改革創新,現為國家級、省級一流專業學科建設點。安全工程專業主干課程《消防工程學》《安全系統工程》《通風安全學》入選省級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同時,《通風安全學》課程已被評為省級、國家級精品課程。目前,安全工程形成了工業安全、公共安全和
卓越工程師計劃3個方向,開設了《安全學原理》《工程力學》《安全信息工程》等核心課程。同時,根據3個專業方向,開展了不同的實踐教學環節,如軍事技能訓練、勞動教育實踐、思想政治類課程實踐、工程訓練、計算思維與程序設計類實踐等。其中,公共安全方向培養方案課程邏輯關系如下圖1所示。
3 煤炭高校安全工程學科建設發展對策
3.1 立足學科優勢,培養復合型、交叉型學科人才
“十四五”規劃指出,我國要繼續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提升煤炭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多措并舉的改革方式,集中體現了黨和國家將煤炭行業的發展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炭作為能源穩定供應的地位也更加明顯。“新工科”建設對培養多學科、交叉復合能力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高等院校應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在發揮礦山類安全工程學科特點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學科專業口徑,豐富學科類型,勇于向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領域延伸,促進其他學科與安全學科的交叉融合,進一步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培養適應性強的復合型人才。
3.2 結合就業領域,適應學科發展
安全工程是一門涉及面廣的綜合交叉學科,所學課程涉及面廣,易造成學生“學而不精、多而不專”的現象,畢業生的職業規劃較模糊,導致其選修的方向沒有清楚定位,陷入“學而不思”的現象。安全學科本科教育,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就業意愿,有針對性的進行不同就業領域所需的課程培養。在牢固掌握通識課、基礎課程的基礎上,明確專業選修課的培養方向,充分將學生就業意向與市場就業需求相結合,培養能夠應對新經濟挑戰,滿足產業需求的安全學科人才。
3.3 加快培養機制轉變,探索多方面培養模式
高校應重視安全學科本科生的人才培養,樹立系統的培養目標,依據不同的培養特色,使本科畢業生掌握專門的工程技術知識,具備應用專業技術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應重視理論教學、勤于實踐、開拓創新,培養出適用于多行業領域的畢業生。
4 結論
(1)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煤炭高校應不斷擴大專業口徑,豐富學科類型,加大通用兼容型人才培養。
(2)煤炭高校應立足自身安全學科專業特色,樹立學生正確的擇業觀,明確培養方向,細化教學環節,提高培養質量,完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3)高校應將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就業需求三者相統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 佟瑞鵬,張艷偉,楊云云,等.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學科建設發展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9,29(7):150-155.
[2] 張小良,梁梵潔,麻庭光,等.安全與應急管理專業學科發展[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20,16(12):183-188.
[3] 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4] 高保彬,代軍,亢昊慶,等.煤炭高校安全工程學科發展現狀及對策——以河南理工大學為例[J].安全,2019,40(3):57-60,64.
[5] 胡德鑫.學科演進視域下新工科建設制度困境與行動路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49-54.
[6] 易玉枚,董子文,易燦南,等.專業認證背景下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探討[J].安全與環境工程,2020,27(3):153-156.
[7] 佟瑞鵬.高校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8,28(3):1-6.
[8] 邵輝,張東,葛秀坤,等.高素質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19(12):34-39,203.
[9] 張江石,付凈,傅貴,等.礦業類高校安全工程專業學生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8,14(1):123-128.
[10] 何娟霞,李青,張睿沖,等.廣西大學安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3(S1):345-347.
[11] 張浩,劉秀玉,黃新杰.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4):111-112.
[12] 王凱,李珊,潘俠,曾廣霞.我國安全工程專業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分析[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2,8(5):163-168.
[13] 朱建云,李慶釗,裴曉東.安全科學與工程教學實驗室建設與安全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40(1):288-292.
[14] 蔣培玉,李列平,沈崢.安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培養模式的探討[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2(2):47-49.
[15] 景國勛,程磊,袁東升.“新工科”背景下的安全工程專業建設與發展思考[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2):102-107.
中圖分類號:X93-4;G642;TD79-4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109-5640-7276 基金項目:安徽理工大學(xjyb2020-02)。 第一作者:倪廉欽,(1991—),男,碩士研究生,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為礦井瓦斯災害防治
作者簡介:倪廉欽(1991.06),男,漢族,安徽利辛人,碩士,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礦井瓦斯災害防治。
基金項目:安徽理工大學校級資助項目(項目編號:xjyb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