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江,曾憲平,鄧 琳,劉雪娥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隨著農業農村的變化和變革,作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的種植模式,也在逐步改變,機插秧、拋秧、直播等機械化、輕簡高效的方式,逐漸取代人工育苗栽插復雜繁重的方式。其中,水稻直播近年來發展最快,成為成都平原水稻的主要種植方式之一。
麥油后直播又是本區域水稻直播的主要方式。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成都平原冬季一般都種植小麥、油菜或蔬菜,冬閑田很少。因此,在小麥/油菜收獲后,用中遲熟的水稻直播,則生育期太長,在秋季陰雨季節時未收獲,容易產生病蟲害、倒伏、減產、品質降低等問題。因此,需要生育期在105~110d左右,高產宜直播的水稻品種,從而實現成都平原5月中下旬播種,9有上中旬前收獲的季節安排[1,6]。
川優1727是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選育的優質高產早熟水稻品種,具有結實好、適應性好、耐低溫、低鎘吸附等諸多優點。近年來在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周山區等地得到大力示范和推廣。為了科學指導生產、充分發揮品種潛力、實現科學高產高效的栽培,2019年在四川省大邑縣上安鎮,對川優1727進行了栽培研究試驗。
1.1.1 品種 川優1727(川審稻 20170010)。
1.1.2 肥料 選用四川紅土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興旺露”牌復合肥,N∶P2O5∶ K2O=25∶5∶10,不再施用其他肥料。
1.1.3 試驗地點 四川省大邑縣上安鎮樂善村。田塊平整均勻,沙壤土,肥力中上水平。前作為油菜,5月中旬收獲并清理秸稈等。水源很好,排灌方便,交通方便。
試驗設播種密度(A)和施肥水平(B)2個處理,各5個水平。播種密度: A1(15kg/hm2); A2(22.5kg/hm2); A3(30kg/hm2); A4(37.5kg/hm2); A5(45kg/hm2)。施肥水平(復合肥):B1(375kg/hm2); B2(600kg/hm2); B3(825kg/hm2); B4(1050kg/hm2); B5(1275kg/hm2)。
1.2.1 試驗采用裂區設計 先按施肥水平設5個大區,每個大區內,再按播種密度5個水平、3次重復進行小區隨機區組排列。
1.2.2 田塊準備 田塊旋耕整平后,試驗田塊及5個大區四周,做薄膜覆蓋的0.6m寬、0.4m高的水肥隔離埂。大區同一側留0.5m排灌口,與外面水溝相連,只灌不排。
小區面積10m2(5m× 2m),四周為0.4m寬×0.2m深的排灌通道/走道;每個大區內有15個小區,總共75個小區。
1.2.3 種子處理 種子按各小區播種量單獨稱好網袋裝好,統一在常溫水浸泡48h,在保持濕潤下放置12h自然破口出芽,用“拌得樂”拌種,人工均勻撒播。
1.2.4 施肥方式 不施底肥。根據每個肥料處理水平(大區)用量,在2葉期、5葉期、拔節期,分別按30%、50%、20%分開稱好并按時均勻撒施。
試驗于2019年5月21播種,5月28日(2葉期)施第1次肥,6月10日(5葉期)施第2次肥,7月2日(拔節期)施第3次肥。
1.3.1 苗數 從播種前,各小區廂面固定一個0.5m寬×2m長的木條框, 5葉期人工統計框內植株個數。
1.3.2 株高 在收割測產前,每個小區隨機依次量取20株株高。
1.3.3 各小區在10%穗抽出的時候記錄始穗期 在90%籽粒黃熟時記錄成熟期。
1.3.4 穗數、穗長、總粒數、千粒重及產量 在成熟測產前,將每個小區木框內全部穗收割裝網袋,曬干進行拷種。對每個小區全部收割測定產量。
1.3.5 數據分析 其他指標計算和統計分析在EXCEL上面進行。

表1 不同處理下川優1727產量表現 (t/hm2)
該品種生育期較穩定,不同播種量和施肥水平下,始穗期/成熟期差異很小,因此未納入性狀分析。
從產量來看,最高產量出現在A4B4(12.03t/hm2),其次是A2B3(11.40t/hm2)、A5B3(11.22t/hm2)、A5B1(11.20t/hm2)。平均值來看,產量隨密度水平變化不大,趨勢不明顯;從施肥水平看,基本上隨著施肥水平提高,產量有增加的趨勢。
從不同播種密度來看(表2),產量隨播種密度的變化趨勢不明顯,最高產量分別出現在A1和A5。株高與播種密度的關系不明顯;穗長則隨著播種密度增加而明顯降低;變化最明顯的是單位面積株數和株穗數: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加,單位面積株數顯著提高,而株穗數則顯著降低,兩者綜合作用結果:有效穗還是隨著播種密度提高而逐步提高。從穗粒結構看,穗總粒數、結實率隨著播種密度提高而逐步降低,單位面積總穎花數基本上隨播種密度增加而提高,單位面積總實粒數隨播種密度增加,有一定提高的趨勢。千粒重則隨著播種密度提高,有一定降低的趨勢。說明播種密度主要通過影響單位面積株數,從而一定程度提高有效穗;但隨之株穗數、穗粒數、結實率降低,抵消了部分單位面積株數和有效穗數的增加效應,但是最終單位面積總穎花數和單位面積總實粒數還是得到適當提高,在千粒重適當降低的作用下,最終產量跟播種密度關系不大。這與以往研究既有共同點,又有一定差異[2-3,7-8]。

表2 不同播種密度下川優1727各性狀表現
從不同施肥水平來看(表2), 產量是一個從低到高再到低的變化,最高產量出現在“施肥水平-3”,達到了11.03t/hm2。從株型群體來看,株高是隨著施肥水平提高而明顯增加;穗長也有隨施肥水平提高而增加的趨勢,但變化不大、趨勢不明顯;單位面積株數隨著施肥水平提高基本上呈降低的趨勢;有效穗則呈現出先升后降的趨勢,最高值也出現在“施肥水平-3”,總體變化不大。從單株穗粒性狀來看,株穗數變化不大,趨勢不明顯;而穗總粒數則隨著施肥水平提高而顯著提高,結實率則隨之而降低。從群體粒數看,單位面積總穎花數基本上隨著施肥水平增加而提高;單位面積總實粒數則出現先升后降的趨勢,最高值出現在B3水平。千粒重隨施肥水平增加而略有降低。
這與以往研究的趨勢是基本一致的[2-4,7-8]。可以認為:在施肥水平-3,保有較高的單位面積株數、有效穗和總實粒數,中等水平的結實率和千粒重,是該品種實現高產的途徑。

表4 不同播種密度、施肥水平下各性狀平均數的相關分析
將不同密度水平、不同施肥水平下各性狀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從表3中可以看出: 產量與單位面積總穎花數、單位面積總實粒數均達到極顯著正相關,與有效穗達到顯著正相關,其次與株高、畝株數、穗總粒數、穗長依次呈較大程度正相關;與株穗數有一定程度的負相關。結合總穎花數與總實粒數極顯著正相關;有效穗與總株數極顯著正相關,與穗長、株穗數、穗總粒數極顯著負相關。說明:提高單位面積總穎花數及總實粒數是提高產量的基本途徑。而實現這一目標,較高的有效穗是關鍵,而保證有效穗的途徑,是保持較高的總株數(播種密度)。雖然株穗數、穗總粒數隨之降低,但在一定范圍內其效應弱于總株數。高產量的外觀表現則是較高的株高和穗長[3-4]。
從群體來看,總的趨勢就是單位面積總株數的增加,單株穗數降低,穗總粒數降低,穗長變短;從單株來看,穗總粒數與千粒重顯著負相關,結實率與千粒重顯著正相關。說明:保證總株數(播種量),適當犧牲株穗數、穗總粒數、結實率以及千粒重,使群體總穗數、總穎花數提高,是川優1727麥油后直播高產的有效途徑。
播期在5月中旬至5月底為宜;播種量在30kg/hm2[5];施肥水平:本試驗所用復合肥825kg/hm2左右(相當于施純N-200kg/hm2、P2O5-40kg/hm2、K2O-80kg/hm2)。
隨著群體株數的增加,單株穗數減少,群體有效穗還是逐步增加,穗粒數、粒重的逐步減少。但也與以往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研究證明:水稻移栽或直播,在一定密度范圍內,產量是隨著密度(單位面積株數)增加而逐步提高,之后再降低,有一個最高值)[2,9];而本試驗直播模式下,株穗數增加的效應,一直在被穗粒數、粒重降低的作用抵消,產量沒有明顯的規律和最高點。這有可能是該品種直播模式下具有更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需要再做進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施肥水平對產量有顯著的影響。在低密度水平下,產量隨施肥水平增加而提高;在較高密度水平下,產量隨施肥水平先升后降,密度越高,高產施肥水平約低。這也說明了直播水稻隨外在條件變化而表現出的強大群體調節和適應能力[2,7]。
從播種密度來看,各處理的最終產量水平差異不明顯,沒有明顯的規律性。反應出在本試驗中所設的播種密度下,通過株、穗、粒群體的自身調節,最終產量與播種密度關系不大;也可能與處理水平設置的范圍不夠寬有一定關系,以后應當進行密度水平更寬的試驗加以驗證。
關于施肥方面,本研究由于時間條件限制,參考川西平原土壤肥料狀況和一般施肥比例,只進行了固定配比肥料、固定施肥時間的研究。未進行土壤養分測定,未進行不同養分配比試驗,以及不同施肥時期試驗等,所以,關于水稻直播施肥方面還需要進行很多的細致研究,以揭示更多的規律和最佳施肥方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