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劉 勇,胡艷紅
(1.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01218;2.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01218)
責任意識是什么?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1]。高職院校擔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然而,從已有研究文獻及日常觀察中表現出高職學生的責任意識淡薄的認知,如行為隨意散漫,自律性較差,缺乏自我責任意識;對社會事物的態度淡漠,社會責任意識缺乏;嗜嬌而寵,對父母經濟生活依賴性強,家庭意識薄弱;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責任行為弱等。可見,高職學生的責任意識急需通過有效的途徑得以培養,現實中,有一些責任意識突出的案例卻展現出“00”后的新姿態,特別是那些逆行者,也為探索培養高職學生責任意識的有效路徑提供了思路與方向。
為有效探究其現狀,本文通過問卷星軟件線上發布問卷的方式分別采樣四川范圍內4所高職院校的學生,隨機選擇若干位學生進行個案訪談,共獲得有效問卷625份,借助Spass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實施相關性分析。總結在重大突發事件應對中高職學生責任意識現狀如下。
自我責任意識重在主觀對外界的困境做出的選擇,是處理個人與自己、個人與集體乃至個人與國家關系的一種認知,傾向于個體的內在意識支配著行為。通過問卷調研,95.2%的學生在特殊時期能主動并自愿遵守各項規定。表明新時代高職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我約束力,能自發地控制自己的錯誤行為,能清晰地判斷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從而在自我意識控制下選擇正確的行為導向,具有較強的自律性,自我責任意識較強。同時,在調查中發現,3.68%的學生能遵守規定但不情愿,0.96%的學生經勸說后能遵守規定,0.16%的學生不會遵守規定。表明少部分的學生的自我責任意識不夠,為尋求培養其自我責任意識的有效途徑提出的迫切需求。
社會責任意識是指社會成員對社會的一種責任意識,表現為公德意識,個人對社會的關注度及盡己之力承擔的責任。在大數據網絡信息發達時代,“00”后高職學生對網絡信息的接收度與興趣度都異常地強,他們通過各種自媒體如微博、騰訊、網易、優酷、微信、bilibili等網絡平臺接收各類新聞。通過問卷調研,64.8%的學生在朋友圈或聊天軟件宣傳防控知識及注意事項;當問卷提到“對網絡報道的郭某鵬等瞞報旅行史影響社會秩序,你的態度是”時,91.68%的學生會以此為反面案例,對其強烈地批判;92.16%的學生為眾多志愿者的行為而感動,激發了社會責任擔當意識。通過學生的政治面貌與經歷重大突發事件后自己社會責任意識的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圖1),黨員、黨員發展對象及入黨積極分子的社會責任感變化尤為強烈。說明新時代高職學生對社會問題關注度高,具有正確的意識導向,社會責任意識較強。

圖1 不同政治面貌的責任意識情況分析
家庭責任意識關鍵在于對父母及家人的感恩之情。“00”后的一代大部分生活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對子女的關愛付出很多,有時候由于溝通交流的缺乏,造成子女對父母的關心不理解,難以用行為表達自身的真實感情。特殊情況讓許多家庭的相處模式發生了變化,許多學生對父母的關心與愛化為了濃濃的感恩之情,化解了親子許多誤解與隔閡,在相互的理解中增強了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在問卷調研中, 94.25的學生認為與家人的相處更加融洽,更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因此,他們不再是嬌寵柔軟的孩子,而是有自己的思想獨立的人,能在成長中明白責任與孝心,慢慢回饋父母,增強自己的家庭責任意識。
責任行動力是將個人的責任意識外化為行動,以切實的行動來踐行自己的內心責任信念。現代公民的“公”,包含著對國家公共事務的責任心。公民在特殊情況,絕不僅僅是單向的“受保護者”,而應該是主動積極的責任行動者[2]。根據問卷調查,26.56%的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96.96%的學生愿意參加志愿者活動。這充分說明了高職學生具有較強的責任承擔能力,責任行動力較強。
基于以上分析,通過“00”新時代的特殊表現改變了以往對他們責任意識的固化認識,但問題仍然存在,根據調研顯示,76.5%的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僅僅在特殊時刻表現明顯,但現實生活中,仍然會表現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社會責任感,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仍然尤為重要,特別是形成持續性的具有深遠影響性的內化和外顯相結合的責任意識。
3.1.1 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功能,將責任意識貫穿到“課程思政”體系構建中去
責任意識的培養是教育教學中立德樹人的關鍵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就是要將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作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之一,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實踐各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誠實守信、公道辦事、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3]。無論在思政課還是專業課上,教師要將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納入到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中去,充分運用突出事跡這一“活教材”,講好身邊“最美志愿故事”,感悟身邊“志愿精神”,將故事分享與專業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將親身經歷的實踐成為增強責任意識的認同感的有效途徑,并通過行為外顯延伸到崗位及社會生活中去。
3.1.2 以豐富的實踐活動為載體,實現做中學、學中悟、悟后行的責任意識知行合一
穩定的責任意識是在理論感悟的基礎之上,不斷反復的、持續性的長期實踐的過程中強化而形成的。高職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離不開大學階段豐富的實踐活動,作為獨立的個體,在與他人、集體相處時如何正確處理對“應然”和“必然”的利益博弈,清晰的認識到不同處理方式產生的結果,強化責任擔當。在危難時期,人人成為了責任的主體,有的成最美逆行者,通過實踐深刻詮釋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大無畏責任精神。同時,還可以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如“三下鄉”活動、社區服務活動、敬老院服務活動、垃圾分類活動、志愿者活動、企業實踐、職業體驗等,通過宣講知識、集體體驗、報名協會等方式,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實踐對個人思想觀念及行為的影響,充分認識到責任意識在崗位或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
3.2.1 發揮教師言傳身教、榜樣引領作用,用教師自身的故事來感染人、影響人
身正為師,學高為范。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根源在于教師自身的內在影響力,對學生德育教育不能僅僅用言傳的方式,而應更要注重身教來引導學生,說服力、影響力更強更深遠,因此教師責任感的榜樣引領尤為重要,一方面體現在教師對學生要負責,用心去教育感化學生,把學生的成長成才作為教師教書育人的重心;另一方面是日常的行為要有典型的榜樣帶動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的模范對象。例如,調研中的一位老師主動幫助他人,成為逆行者,用實際行動演繹“德為人先,行為世范”的教師榜樣精神,為學生上了生動的一課。教師樹立典型榜樣形象,無形中感染學生,也引導學生在往后的為人處世及工作崗位中以此為榜樣,潤物細無聲,發揮自己的責任奉獻精神。
3.2.2 發揮同輩的示范影響作用,用學生自身的故事來互助互長
同輩群體是指由一些年齡、興趣、愛好、態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初級群體。同輩群體在青少年時期由于交往頻繁,彼此間有著很大的影響[4]。調研了解到,有的利用自己所學所長在網絡中傳播如何正確的相關知識,有的從“受助人”變為了“助力者”,有的利用自己的醫療專業身份成為了社區安全守護者。這些青春正能量成為了同學們的學習榜樣,這些涌現的先進人物、典型事例不是天邊的人和事,而是學生身邊的故事,同輩的影響力對同學之間產生了互為榜樣的成長階梯,這樣的優秀事跡可以深度挖掘,將責任奉獻精神延伸到生活中,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長期穩定的道德優秀品質。
3.2.3 強化社會、家庭、學校共育,營造育人氛圍
責任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長期受社會、家庭、學校的共同影響。學生在學校環境中易受育人氛圍的熏陶,學校、教師、同學間堅持多主體責任意識的培育,仍然不要忽視社會家庭對學生的責任意識的影響,努力挖掘構建社會、家庭、學校三位共育的責任意識體系,幫助學生正確的辨識社會環境的是非善惡,自覺抵御外來不良意識的侵蝕,在社會交往中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重視家庭教育對自身的影響,加強家庭教育與學生成長成才的密切融合,培養學生的孝順、愛心、友善的家庭責任意識;利用校園場地開展責任的主題活動,舉辦模范榜樣的宣傳活動,感染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濃厚氛圍。
如何達到育人效果,檢測責任意識的培養成效,關鍵還是評價體系及考核機制的構建。在高職院校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是關鍵評判點,如構建制度化體系性的“工匠之星”評價模式,通過考查學生平時學習表現、優秀事例、道德品質等方面綜合性的標準點,圍繞道德品質突出點、創新突出點、工匠突出點或綜合素質點評出“思政之星”“創新之星”“工匠之星”“全能之星”等優秀學生,將責任意識深度融入專業,體現職業道德的核心要義,使得形成完整的育人體系,無形中培養高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職業素養,循序漸進地培養德技兼備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