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科技職業學院
高職院校始終以培養技術應用類人才為重點教學目標,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學基地。從學生的培養方向和培養形式上看,職業院校與其他普通高校有所不同,但是當前我國大多數職業院校卻仍然采用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難以形成自身教學特色,缺少適用性。所以,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應該優化教學形式,完善教學內容,讓體育教切實服務于職業教育。
高職院校雖然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是與其他普通院校還是有所區別[1]。筆者通過實地走訪和網絡調查問卷的形式,發現當前很多職業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存在一些問題,除了必要的“培養方向”“運動領域”“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還缺少了職業院校應該有的體育教學特色。很多學校的管理層能夠意識到職業院校與普通高校的差別,但是仍然沿用了傳統體育教學方式,“體育教學目標”“就業目標”“人才培養方向”三者之間沒有形成內在聯系。職業院校應該以培養應用型、技術型、實踐型人才為教學重點,學生在畢業之后的工作領域應該是生產一線,每天在流水作業、機械操作、噪音干擾的環境下,完成高密度、精細化的生產作業,所以,學生必須要具備強大的職業素養和過硬的身體素質。可大多數職業院校在實際體育教學工作中沒有將未來職業需求納入教學目標中,教學模式亟須改進。
在我國的職業院校教育過程中,一般分為中級職業院校和高級職業院校,其中,中級職業院校的學制為3年制,高級職業院校的學制為5年制。筆者經過研究發現,很多院校只是在教育的初級階段會開展體育課程,比如中級職業院校的一、二年級,高級職業院校的一、二、三年級,在后期就會進入緊張的實習階段,各學校的管理者和體育教師對學生的體能要求和身體素質要求都大大降低,甚至很多體育老師認為給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讓位”是很平常的事。其次,高校在體育課程設置時也有所偏重,以每學期32 課時為例,老師基本都是以理論授課為主,老師講得多,學生練習得少,再加之很多老師在學生練習時不能在旁邊實時作出保護措施,教學效果不好。此外,很多中職三年級和高職五年級時就不再設置體育課程了,全體師生都在為了“畢業”“就業”“實習”而奔波,只是“形式化”地完成期末教學考核,能夠讓學生順利畢業即可,職業院校體的體育教學觀念出現問題但是管理層和體育教師卻渾然不覺。
課外體育活動是所有學校體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職業院校也不例外。課外體育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也是學校體育教學的成果反饋,甚至可以當作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補充,為學生們提供了充足的體育鍛煉機會,練習體育技巧,展示體育技能,有利于學校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和諧與穩定[2]。但是經過筆者的調查研究發現,很多職業院校缺少必要的課外體育活動,在發放的500 份調查問卷中,有218 人反饋每周之內很少參加或者根本就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有125 人每周能參加2~3 次課外體育活動,有98人反饋每周可以參加4~5 次課外體育活動,只有9 個人能保持每天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很多學生反饋,學校日常的體育教學和訓練已經可以實現鍛煉身體的目的,不需要再花費額外的時間去參見體育活動,甚至一些老師也持相似態度,認為經常參見課外體育活動是不愛學習的表現,因此應該減少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次數。這樣的教學觀過于偏激,因此體育老師應該提高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視程度,根據課外體育鍛煉的情況來挖掘學生潛力和興趣點,根據學生的具體體能情況來判定下一步的教學方向,真正實現課外體育活動的補充作用。
體育教師始終都是高校體育工作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能夠培養出符合企業需要的社會人才完全取決于老師的教導和培訓[3]。但是筆者發現,很多職業院校的體育老師專業素質并不高,師資隊伍有待加強。在500 份調查問卷中顯示,30 歲以下的體育教師占比42.9%,30~40 歲的體育教師占比28.6%,40~50 歲的體育教師占比24.9%,50 歲以上的體育教師占比3.6%;在學歷方面,大專學歷的體育教師占比7.1%,本科學歷占比75%,碩士研究生占比17.9%,博士研究生占比0%;從教師職稱上看,見習教師占比21.4%,助教老師占比25%,講師占比39.3%,高級講師占比14.3%。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我國職業院校體育老師的學歷結構不合理,年輕教師占比偏高,教學經驗不夠豐富,缺少一定的高級體育教師。筆者認為,出現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職業院校的老師沒有固定的事業單位編制,很多體育老師不愿意從事職業院校體育工作。因此,種種原因直接導致體育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不高,老師的研究能力、教學改革能力和實踐發展能力亟須提高。
在日常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老師和學生構成體育“教”“學”的兩個主體,教師是體育課程的組織者,學生是體育課程的參與者,只有雙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但是筆者發現,當前很多職業院校的學生與體育教學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首先,很多學生的學習動機出現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是為了應付考試“不得不”參加體育訓練,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是抱著增強地質、學習技能、調節身心、提高意志力態度來進行體育學習和鍛煉,學生缺少體育學習的“內在動力”,忽視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尤其是女同學,從生理因素上講個人體質就不如男同學,再加之怕臟、怕苦、怕累、不愿意動,導致課上體育活動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率低。其次,很多學生缺少“終身體育”的思想。大多數學生沒有養成常態化的運動習慣,認為體育運動只是職業院校教育的必要環節,在脫離學校、步入工作崗位之后就沒有必要繼續體育練習了,因此,在體育課上的學習興趣并不高存在應付心理。
要想改變當前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現狀,首先高校管理者要更新體育教學觀念,發展符合高職院校的特色體育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基礎目標,以發展職業教育體育教學核心,在保證所有學生都能達到國家要求的體質健康標準的基礎上,提高學生體育技能和訓練技巧。按照每位學生的具體專業和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發展規劃來確定體育目標,為多樣化的社會用人需求培養不同的高素質勞動者[4]。讓每一種職業和專業都有自己的體育訓練特點,鼓勵體育教師在日常訓練中圍繞專業特色,舉辦多樣化的課外體育活動,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同時,從社會需求角度出發,增強學生未來職業適應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運動潛力和創造能力,在“健康第一”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培養其“終身鍛煉”的習慣。
體育教師作為教學指導者,學生能否消化老師所講授的知識點完全取決于老師的授課形式和授課方法是否得當[5]。因此,針對當前職業院校體育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高校應該重視師資力量建設,全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首先,應該加強體育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文化素養,通過座談會、宣傳會客觀評價本校體育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完善其考核制度和評價制度,幫助體育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增加其職業認可度。其次,要對當前本校的體育教師定期培訓,支持并鼓勵體育教師參加各種學校交流會議,學習其他優秀、先進的教學經驗,在找出自身不足的基礎上提高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最后,高校要在當前體育師資隊伍的基礎上引進專業化、技能化的高級教師,提高體育教師薪資福利待遇,讓高級教師更加有歸屬感和穩定感。
要想完善當前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就必須重視教學課程的優化。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要保證體育課程貫徹與職業教學的全過程;其次,在體育教學的初級階段,也就是一、二年級時,體育訓練以最基本的速度、耐力、柔韌性為主,在打好體育基礎的前提下再進行專業的職業體育訓練;最后,在三年級之后,體育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專業,來對接體育教學內容。比如計算機類、電子科技類、編程類、制造類專業的學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對學生的手指協調度、注意力的集中度、反應速度、動作的精準性要求比較高,就可以加強傳球、發球、接球技能訓練,如果是管理類、服務類專業就可以加強其耐力、形體訓練,來保證動作的靈活性和連貫性。
綜上所述,當前職業院校體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缺少明確的教學目標,課程安排缺乏合理性,缺少必要的體育活動,師資力量亟須提高,學生對于體育課的認知存在偏差。因此,應該樹立特色化高職體育教學理念,打造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優化職業體育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職業院校特色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