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體育學院
自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課程思政”一詞后,全國各大高校便以此為中心,開展了許多有關“高校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發展的有益嘗試。體育教學作為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德育教育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性質上看,高校體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尋求二者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現實需要。
高校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是落實全國思政工作會議精神的現實需要[1]。高校是培養新時期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體育教學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該理念具有創造性與統籌性,對提高教師的職業水準和培養學生意志品質有著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德育為中心,把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突出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各類課程有機結合,形成協同發展效應[2]”。高校體育教學作為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同時,體育教學中涵蓋著許多隱形的思政教育理念,充分挖掘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利于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具有良好的教育優勢。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被作為一種純理論教學放入課堂,其特點在于教師講述為主,學生接受為輔。這種模式下的思政課只對學生進行了傳統意義上的教育,不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困難,不能體現出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高校體育教育是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體育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在此開放的教學模式中融入對學生的思政教育,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格,提高其思想品質與綜合素養。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一文,為高校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提供了理論性指導,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這樣和那樣的新問題。
缺乏融合發展意識。在現今高校教育體系中,不管是體育課程教學還是思政課程教學都存在著自顧自的教學漏洞。在傳統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重視對學生技能的傳授,忽視體育教學本身的育人功能;在傳統思政教學中,教學內容單調乏味,出現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此外,思政教師也無法意識到體育教學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價值,不能體現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教師不能及時、正確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造成了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出現瓶頸,影響了教育的實效性。
缺乏完整的評價體系指標。目前,高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只注重對學習質量和體質健康的評價,對思想道德水平的評價缺乏明確的指標界定,使得高校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較差[3]。
教學大綱是高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文件,其授課計劃的選擇、期末成績的考核、課程教學的考察以及最后的課程教學評價都是依照教學大綱一一進行的。高校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想要融合發展,一方面要以教學大綱為指導方向明確其教學活動目標,將思想政治教育歸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重視頂層設計的合理性與規范性,以促使后續教學工作能夠有理有據地順利進行;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這要求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除了對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進行評價之外還應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與思想價值理念做出有價值的分析與評價,以充分體現“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和發揮大學體育教學的育人作用。
高校體育教師應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會議精神,認真解讀“課程思政”理念的基本內涵,做到理論、實踐兩手爪,以促進二者的有效融合。
首先,體育教師要重視課后評價與自我反省,善于總結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利用空余時間多參加技能培訓班,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水平;其次,積極與思政教師溝通,了解思政教育范疇,探討思政教育該如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得以滲透,通過創新教學形式引導兩個學科的相互融合;最后,體育教師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順應時代潮流,轉變教師觀念,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體育精神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分支,是教學內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體育教師向學生解讀其內涵,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如永不服輸、團結協作和共同奮斗等。具體可以從以下三點加以引導:首先,體育教師可以推薦學生觀看一些蘊含豐富體育精神的電影如:《摔跤吧!爸爸》《奪冠》《翻滾吧!阿信》……讓學生在影視中感受努力拼搏與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同時,采用師生之間相互分享影視觀后感的形式,增強師生情誼和學生對體育精神的解讀;其次,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指導學生技術動作的同時多運用語言激勵的方式在精神上鼓勵學生學習,以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最后,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體育精神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如教師制定相關課程計劃激勵學生努力完成目標等。
當前大多數高校的體育課程都是選擇分項教學,分項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尊重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但由于個別體育教師陳舊的教學方法讓原本興趣盎然的學生在此漸漸丟失了原始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此時,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體育教師應充分了解教育主體,分析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前期的教學目的,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項目特點組織不同的教學內容,注重學生主體價值的體現,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此情況下,將思政教育理念滲透到體育教學過程中會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當然,這一過程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才能真正實現高校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理念的相互融合。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嘗試將這兩類學科整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課程品牌”。如:“中國政法大學本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會議精神,在校內開設了一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當代中國》的通識課,并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作為課程講述依據,幫助學生把握國內外發展形勢,培養學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習近平總書記會議精神的正確理解[4]”。高校體育教學可以參照這個成功的例子,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精神作為導向,豐富和延伸當前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同時可將一些發生在優秀運動員身上的勵志故事分享給學生聽,激發大學生想向他們學習的意愿,強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高校體育課堂成為思政教育的實踐陣地,打造出一個具有高校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特色的專屬品牌,激發學生對體育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高校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理念的順利融合,達到強化學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高校體育教育作為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應把握好二者融合發展的基本路徑,重視對學生德育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思想道德價值觀,為國家輸送全面型人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