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晶晶 謝芳 王建民 河西學院體育學院
在全球化背景下,區域合作是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是資源約束條件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1],也是必由之路。對于生態體育旅游來說,區域合作發展能在更廣闊的區域空間范圍內挖掘生態旅游資源,實現區域內生態體育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促使區域內部旅游資源共享或互補,最大程度地發揮區域內部旅游資源各類優勢,促進區域旅游經濟的共同增長,實現市區之間、企業之間打破區域市場壁壘,由原來的競爭關系轉化為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共贏關系,對縮小區域經濟差距,提高綜合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意義重大[2]。
河西走廊地處甘肅,位于烏鞘嶺以西和甘肅新疆交界處以東地區,東西綿延1200 多公里,南北寬約10 公里至100 余公里,形如走廊,行政區域包括武威、張掖、酒泉、金昌、嘉峪關五個市區,是古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一部分。自然景觀特別,有戈壁、沙漠、冰川、河流雪山、綠洲草原、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風景名勝區;還有敦煌莫高窟等各種石窟,嘉峪關的長城天下第一雄關等名勝古跡及著名的丹霞、雅丹、峽谷等獨特地質地貌,民俗性文化體育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發展區域內生態體育產業。但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卻相對滯后,究其原因主要因為生態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資源開發區域分割嚴重,缺乏比較特色的旅游產品,也沒有積極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外加政府資源投入不足,相關政策沒有落實完善,一些帶動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使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產業開發較遲,相應發展也比較緩慢。但隨著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實施,將會給河西走廊生態體育產業的大力開發和發展帶來無限憧憬和活力[3]。因此,位于河西走廊的各市區應主動積極抓住機遇,大膽創新,整體規劃,樹立河西走廊五市區區域旅游聯合開發的思路,逐步去發展生態體育產業,把河西走廊打造成集旅游、探險、休閑、競賽為一體的體育旅游產業長廊,成為中國西部的一張體育旅游產業名片。
生態體育旅游是生態體育產業中發展起來的一項新興產業,是一種體育+旅游的生活方式,體現了綠色、文明、環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消費理念,成為一種新的休閑健身方式,已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河西走廊五市區生態體育旅游資源豐富,但不平衡,可借助于區域合作的方式,通過共設發展基金,共享旅游資源,共享專業人才等方式[4],以區域資源特色為切入點,來加快生態體育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聯合打造建設生態體育旅游的項目。生態體育旅游線路、品牌賽事,可以促進河西走廊體育旅游產業的更快發展,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區域內的新經濟增長板塊。同時還可以促進區域內文化、旅游、交通運輸、餐飲、酒店、通信等整個第三產業經濟在區域內的快速發展和相應的結構調整,在不斷吸引外商投資的同時還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相應的就業崗位。
河西走廊區域內的武威、張掖、金昌、酒泉、嘉峪關每個市區都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各自優勢的資源,具有很強的優勢互補性。因此,應加強合作,大力拓展外部旅游市場,合力開發多樣化的旅游資源,打造帶有體育文化主題的旅游線路,借助于沙漠戈壁、雪域草原、綠洲河流、祁連山脈、七一冰川等獨特自然資源,積極舉辦不同級別的沙灘排球巡回比賽、絲綢之路國際汽車拉力賽、國家級沙漠公園露營大會、公路自行車賽、國際級滑翔比賽、戈壁極限運動挑戰賽、各類徒步、滑雪等大型體育賽事活動,打造品牌生態體育賽事,塑造生態體育旅游形象。同時促進現有的生態體育產業鏈條不斷向外部拓展延伸,推動促使體育旅游產業快速的發展。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生態體育的具體體現。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忽視了生態保護,濫砍濫伐、毀林開荒、填塘造田,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沙漠化嚴重、森林草原資源愈發稀少,氣候環境越來越劣,生態環境嚴重破壞[5],這種現象在以農業為主的西北地區尤為突出,河西走廊也不例外的步入了這樣的行列。加強當地生態體育旅游的區域開發與合作,有利于統一規劃、統一協調、統一部署,做到資源的充分利用,合理深度開發,還可以避免資源過度使用、過度開發,將會使河西走廊大片的戈壁、沙漠、荒灘、山地變廢為寶,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更有利于人類、自然、社會的和諧久遠發展。
千里河西走廊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從東往西依次分布著武威天祝藏族自治縣,張掖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酒泉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等四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其中甘肅獨有的少數民族裕固族就聚居在河西走廊,大部分聚居在張掖市肅南縣境內,還有一少部分居住在酒泉市肅州區的黃泥堡裕固族鄉。千百年來河西走廊積淀了如摔跤、賽馬、賽駱駝、劃旱船、打陀螺、賽龍舟、裕固族舞蹈、牦牛舞、節子棍、射箭射擊等集原生、自發、民族、宗教等并存的民族民俗傳統體育活動,映射出濃厚豐富獨特的傳統體育文化。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區域合作的開發,對推動區域內民族民俗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深化區域城市間的文化、習俗、經濟交流和合作。
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區域內的合作發展,首先應設立生態體育旅游區域合作組織機構,構建區域合作聯盟[6]。由各市區政府出面,通過高層領導溝通協商,成立決策層、執行層、協調層等層級機構,共同商定體育旅游發展規劃和相關產業政策制定實施,協調掌控區域城市間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旅游產業的升級。確定區域生態體育旅游發展目標,明確發展任務,各市(區)旅游局、體育局、環境保護局等要密切合作,推進落實的合作發展機制,協調解決合作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面臨的疑難雜癥,為生態體育旅游的區域合作發展掃清障礙,奠定快速發展的基礎。
河西走廊地處甘肅西部,經濟相對落后,其區域生態體育旅游合作,會在現有旅游資源上進行創新開發,旅游景區的基礎服務設施要加強建設和管理,要完全依賴于政府撥款恐怕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區域政策工具來彌補資金的不足,鼓勵社會和企業投資并在貸款方面給予優惠,給予無息或者低息貸款等優惠政策或給予減免部分稅收的優惠。同時采取各種方式加大走廊生態體育旅游力度,開通河西旅游專線和運行多條航線,打破行政區界劃分設計品牌生態體育旅游線路,打造品牌賽事,吸引大量的游客、企業來河西走廊旅游和投資。如上海市某企業利用酒泉沙漠戈壁開展的極限挑戰就是很好的例子。
旅游網絡信息系統是旅游產業各組成要素聯系在一起紐帶和橋梁,其內容繁多[7]。河西五市區應加強旅游信息資源共享等相關信息產業領域的合作,發展區域內云計算服務,建立區域旅游大數據交易中心,開展網絡預訂、咨詢信息服務、電子貨幣交易、可視圖文、求援系統、網絡宣傳、游客互動、網上招商等服務系統;定向采購河西走廊區域內生態旅游資源、景點門票,線路規劃、特色服務、交通住宿、特色飲食等數據,積極建設區域內網絡大數據產業園,利用信息平臺和互聯網技術,加大河西走廊區域旅游形象的宣傳和推介,提升走廊整體影響力。
河西走廊線路較長,文物古跡和自然風光極其豐富,但是景點較為分散,可以按照城市為中心進行發散式旅游游玩,然后再奔赴下一個據點。河西走廊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佛教東傳之路的重要路段,石窟、佛寺等遺跡眾多,對歷史宗教文化興趣濃厚的朋友,可以按照“行走河西看石窟”的旅游主題策劃線路。如從省會蘭州出發,有炳靈寺石窟、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張掖肅南馬蹄寺石窟、文殊山石窟、酒泉瓜州縣內榆林石窟、敦煌境內莫高窟,西千佛洞等;也可以按走廊內特色自然風光設計旅游線路,即選取區域內的沙漠、戈壁、草原、綠洲、山脈、濕地等特色旅游景點設計線路;也可以將凸顯歷史文化的名勝古跡與各種石窟、自然景觀綜合體現來設計線路等,來滿足各種不同需求人群的旅游需要。
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發展應打破五市區各自為政,條款分割、孤立發展的傳統模式,還應樹立河西走廊整體聯合營銷發展思路,構建區域聯合發展模式,以“河西走廊”生態旅游為路線主題,注重區域內自然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結合延續,深度開發和整合走廊區域內的所有生態體育旅游資源,把生態體育旅游與西北文化旅游,多樣生態旅游、民間民俗旅游、休閑度假等特色旅游全部密切結合起來,并借助于七彩丹霞、敦煌莫高窟等品牌旅游景點的效應,輻射和帶動周邊市區旅游產品及旅游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