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徐潤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學院,廣東 深圳 518172)
職業教育事關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的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高職擴招是新時期優化經濟結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國家在新形勢下賦予職業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務。面對高職擴招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高職院校認真分析新情況、新變化,積極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解決人才就業問題,尤其是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的就業問題,緩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壓力。[1]
高職擴招是國家培養高技能人才,緩解就業壓力的重大舉措。高職院校面對高職擴招壓力,迎接高職擴招挑戰,在高職擴招背景下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高職擴招人才培養模式,是符合國家政策要求、滿足現代職業教育改革需求、緩解院校人才培養壓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特色的改革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9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校的考試招生辦法,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2020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資助以訓穩崗,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兩年提到高職擴招,足以看出國家對高職院校擴招的重視程度。而在人才培養工作方面,《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也提出“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原則。因此,高職院校創新高職擴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高職擴招教學模式,是符合國家高職擴招人才培養現實要求的重要措施。
高職擴招人才培養要求以學習者為中心,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教、在實踐中學;要關注高職擴招學生的多元性和差異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關注高職擴招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客觀困難,將學校學習和工作場所學習有機結合,更好地實現高職擴招學生群體高質量地完成學業。因此,改革高職擴招課堂教學,創新高職擴招教學模式,是滿足高職擴招教育教學改革實際需求的重要措施。
在實踐中,伴隨高職擴招后高職院校生源數量迅速擴大,隨之而來的是現有師資、教學場所、實訓場所等教學資源出現嚴重短缺的巨大壓力。因此,高職院校采取有效措施,改革創新高職擴招人才培養模式,深入落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保證滿足“標準不降、模式多元”要求的基礎上,積極引入線上教學資源,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不斷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不僅可以緩解高職擴招帶來的人才培養壓力,更能精準對接企業人才需求,進而不斷提升高職擴招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與實效性。
高職擴招對于高職院校來講是任務、是壓力,同時也是機遇、是發展契機。高職院校科學貫徹落實《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通過分類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制定高職擴招人才培養課程教學計劃、積極有效開展高職擴招教學改革等方式,可以形成各高職院校在不同區域、面向不同產業、針對高職擴招人才培養的不同特色模式。因此,積極創新高職擴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認真推進高職擴招人才培養工作,不斷沉淀高職擴招人才培養經驗,是有效促進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特色模式凝練的重要舉措。
李克強總理連續兩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高職院校擴招,這是職業教育在新時期需要擔當起的新使命、新任務。高職擴招人才培養區別于高職院校傳統的人才培養工作,在生源類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場所等方面都出現很多新情況、新變化。高職擴招要實現高質量擴招,高職院校必須積極采取措施應對這些新情況、新變化,才能滿足高技能人才培養需求,促進人才高質量就業。
高職擴招后,高職院校的生源構成由原來以應屆高中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為主,增加了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擴招社會生源,這就意味著高職院校的生源在向多樣化、多元化轉變[2]。擴招后的高職院校生源不僅在年齡、知識背景、工作經歷等方面各不相同,在學習目標、學習訴求、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等方面也各有千秋。生源類型的新變化需要高職院校積極應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配置教學資源,有效開展教學改革,不斷滿足針對不同生源的高質量人才培養要求。可見,區別于高職院校傳統人才培養,高職擴招人才培養的生源類型有新變化。
面對高職擴招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年齡相對偏大、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實踐經驗較為豐富、技術技能需求較為強烈等現實狀況,在保證標準不降的基礎上,高職院校分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適合高職擴招人才培養的教學計劃,設置更能滿足高職擴招生源的教學內容,逐步加大開設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課程的比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展個性化、分層、分類教學,進而更好地滿足高職擴招人才培養需求[3]。可見,區別于高職院校傳統人才培養,高職擴招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有新變化。
針對高職擴招的不同生源現狀,傳統的全日制集中在學校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無法滿足高職擴招人才培養需求。高職院校積極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模式開展教學,解決高職擴招學生集中線下學習時間不充裕的現實問題。認真落實產教融合,有效開展校企合作,通過模塊化、項目化教學改革,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將企業需求與高職擴招學生學習需求不斷融合,滿足高職擴招學生技術技能成長的需求。可見,區別于高職院校傳統人才培養,高職擴招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有新變化。
面對高職擴招多種類型學生群體,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拓展人才培養空間,發揮產業學院優勢,發揮合作院校優勢,在合作企業和合作院校開設教學點,增加教學場所和實訓場所,開辦企業課堂和遠程課堂等,通過放大教學空間的方式,滿足高職擴招人才培養的教學需求。可見,區別于高職院校傳統人才培養,高職擴招人才培養的教學場所有新變化。
高職院校面對高職擴招生源類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場所等新需求、新變化,積極應對并重新審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問題,針對高職擴招學生實行特色突出、模式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擴招“雙核雙線雙軌雙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雙核育人、雙線并用、雙軌交互和集中自學雙結合等方式創新高職擴招人才培養模式,解決高職擴招學生“高質量培養”的關鍵問題,解決高職擴招學生“精準培養”的重要問題。
高職院校開展擴招人才培養,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德育教育與技術技能教育,突出“德”“技”雙核育人,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德技并修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職擴招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目標指向。高職院校在高職擴招德技并修人才培養方面,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德技雙核育人,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教育有機結合,形成特色雙核育人模式,解決高職擴招人才培養高素質保障等問題。
面對高職擴招社會生源差異化的學習能力、個性化的學習目標,高職院校加大信息化改革力度,推動教育與技術充分融合,創新信息化教學方法,通過線下課堂教學、線上直播教學和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教學等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授課教師通過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科學使用信息化教學工具,有效借助或建設線上優質教學資源,實現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雙線教學,保證教學資源供給,促進教學互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解決教學空間問題,形成雙線并用的特色教學模式,最大程度保障高職擴招人才培養過程的有效教學。
高職擴招社會生源學習需求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同時對就業和相關工作崗位技術技能的學習要求也更明確。面對多元、明確的學習需求,高職院校要繼續深化產教融合,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充分結合工作場所與教學場所,理論與實踐雙軌交互開展高職擴招人才培養。校企協同開發課程標準、開發高水平教材,教學內容堅持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將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有效融合,強調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創新能力,形成校企協同理論實踐雙軌交互模式,不僅實現標準不降,而且保障高職擴招教學高質量。
高職院校面對擴招社會生源與傳統生源的各種不同特點和情況,在高職擴招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借鑒“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從“閉環”理念轉變到“開環”理念。開環大學是“斯坦福2025計劃”中的重要計劃,其打破了學生的年齡結構,延長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形成了獨特的混合學生校園。高職院校借鑒“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開環大學”相關理念,創新高職擴招人才培養模式,面對不同年齡段和情況的學生,實行彈性學制,通過集中授課與自學交替進行的方式開展教學,形成彈性雙結合特色培養模式,解決高職擴招人才培養時間學制等問題。
通過理論構建高職擴招“雙核雙線雙軌雙結合”四雙特色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有效探索高職擴招人才培養的方法論體系,并在人才培養實踐中加以逐步落實,堅持立德樹人,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時間改革和教學空間改革等實踐舉措,實現高職擴招“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針對高職擴招生源開展人才培養工作,面對生源結構的復雜化,更要充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有效處理好德育建設和技術技能培養的關系,突出“德”“技”雙核心,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職擴招人才培養實踐中,高職院校通過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在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顯性德育作用的同時,積極開展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潤物無聲地在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中科學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育德和修技有機融合,使專業課程、通識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滿足高職擴招學生“德”“技”雙核成長的需求與期待。
高職院校針對高職擴招不同生源開展教學,要積極改革教學內容,面對差異化的學生基礎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生源狀態,重新搭建高職擴招人才培養教學架構,開展項目式、模塊化等教學改革,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充分結合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在滿足專業基本理論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加大理實一體課程及實踐課程比重,面向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能力標準開展精準教學。同時,高職院校在高職擴招人才培養過程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逐步推行針對不同生源的個性化、分類、分層教學內容改革,進一步滿足高職擴招學生學以致用的需求與期待。
為滿足高職擴招人才培養標準不降的要求,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開展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教學方法,開展線下教學、線上直播和線上線下混合多種模式教學。教師在充分利用線下課堂進行有效教學的同時,科學借助各種網絡教學平臺,采取自建MOOC、SPOC,或使用優質線上課程資源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科學運用微信、QQ、騰訊課堂、雨課堂等工具,進行線上直播或者線上答疑,解決高職擴招學生學習過程中課業輔導問題;有效運用教務管理平臺、實踐教學管理平臺、智慧校園平臺等,充分了解高職擴招學生學習狀態,有的放矢采取措施為教學保駕護航。高職院校進行高職擴招人才培養,要重點關注教學模式改革,大力推廣信息化教學模式,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線上線下雙線并舉,滿足學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學習效果需求。
高職院校面對高職擴招的不同學生結構與需求,要從實際出發,做到精準匹配學生的學習需求,改革傳統教學線下集中統一時間授課模式,在滿足集中授課基本標準要求的基礎上,將全日制集中授課時間向業余時間、碎片化時間擴展,通過線上學習和線上線下混合學習延伸學習時間,鼓勵學生多種方式自主自愿學習,為學生提供多種模式自學幫助,加強高職擴招教學質量監督,科學實現集中學習與自學交替進行,滿足高職擴招學生泛在化學習的需求與期待。
高職院校在高職擴招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開拓思路,將工作場所與學習場所有機結合,拓展學習空間,突破原有學校學習空間壁壘,從傳統的學校課堂向企業課堂、真實崗位課堂等不同學習空間延伸。開展多渠道合作育人,精準對接合作企業,有效實施校企雙主體育人[4]。與行業主流技術企業合作,依托產業學院、職教集團等平臺,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將課堂設在企業,將教學教在企業,將實訓練在企業,實現校內外雙場所育人,滿足高職擴招學生在實踐中多空間學習的需求與期待。
“穩就業”是“六穩”之首,高職擴招是從穩就業出發、從經濟社會發展急需技能人才出發的擴招[5],是現代高等職業教育在新形勢下的新使命、新任務、新機遇與新挑戰。高職院校積極應對新情況、新變化,通過科學探索高職擴招人才培養,有效實施教學改革,創新形成“雙核雙線雙軌雙結合”特色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實現高職擴招高質量人才培養,促進高職人才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