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青西小學 高曉明
在新課標小學數學教學階段,無論是教師授課方面還是學生學習方面都存在著較多問題,由于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面臨困難,逐漸缺少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成為重點目標,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提出問題,提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活動中,講解教材內容、強調重點難點仍然是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的主要目標,遵循著傳統應試教育的授課流程。通常情況下,教師只會著重教學生考試方法,爭取在考試或測驗中,學生可以取得好成績,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與學習能力。小學的培養會影響到以后的整個學習過程,教師一味關注分數而忽視了過程違背了教育的目的和原則,由此可見,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端正課堂授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學校而言,若一味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不重視培養其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對大部分學生與家長起到錯誤的引導作用,使其忽略了在提升自身能力方面下功夫。評估學生能力是學校需要重點考查的環節,有助于多教學課堂成果的檢測,還有助于學生直觀反饋自身對知識的真實掌握情況,若教師未能對學生能力進行充分了解,深入課堂掌握其實際學習狀態,便難以對教學進度予以正確把控。
對于小學階段數學教學而言,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起到決定性作用,創設了一個數學問題情境后,引導學生在問題里發現更多的信息與內容是教師的主要任務,由此教會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尋求恰當的解題思路。數學雖然是一門邏輯類學科,但是想要學習好數學也是需要一定情境的。讓學生可以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提出數學問題時,應注重對問題情境進行合理創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解題興趣,培養自身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自我反思式學習養成良好習慣。小學的教育應該是形象性的,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可以利用一切有益的資源給學生創設情境,例如,在上圖形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拿出教材需要的相關圖形,讓學生能感受到圖形的奧妙。在算數的時候,可以準備色彩鮮艷的數數條,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的年齡普遍較小,尚處于懵懂的成長階段,對于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心,樂于豐富自身的生活體驗。因此,教師應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具有正確認識,把握并調動其好奇心理,對于教材要素進行深入探索,基于學生有限的生活經驗,充分引導其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吸收與構建打下良好基礎。在課堂內適當引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當有了明確的解題目標與任務時,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會被極大地調動起來,這是一種積極的主觀態度,在探索與發現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轉化成為持久的動力?,F在大部分學生都對數學下了很多的功夫,可是效果不太明顯。很大原因是學生在學習數學題的時候,做對一道題就以為自己掌握了知識點,可是再碰到類似的題目就不會舉一反三了,這是由于沒有對數學題進行歸納總結,自己沒有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數學體系。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歸納總結。例如,在“統計與猜測”一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日”“買書”與“猜硬幣”這三節入手,通過發展學生在統計活動中的實踐經驗,切實感受學會統計的必要性,進而從統計引申到概率的學習過程中。以“生日”主題為例,每一個同學都有自己的生日,那么以月份劃分季節,自己的生日都處于哪一季節呢?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生日后,根據月份進行劃分,便可以得到以生日數據為基礎的統計材料。通過對“生日”月份的調查,完成了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這便是透過小問題,歸結數學知識原型的過程。通過問題的提出,將學生置于思考、探索與總結的首要位置,引導其積極參與到問題的提出、歸納與總結中,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網絡架構的獨立思考,轉換傳統被動學習的低效模式,激發其主動性。與此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宜直接公布知識點的關鍵所在或問題答案,應為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合作探討營造充裕的空間。如果教師總是直接公布答案,會讓學生產生依賴性,不愿意動腦筋思考問題。教師應該靈活啟發小學生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理解問題,深入挖掘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習潛力。
學會解決問題固然重要,但能夠針對知識情境提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在小學教育階段,數學問題均處于基礎部分,主要反映對數字與計算等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而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則更彰顯一個學生的思考能力與邏輯思維,不僅局限于對學生教材知識與重點技能的簡單灌輸,更著重于培養其創造性與探索力,樹立知識應用意識,教育意義更重大。在創新與進步的道路上,發現問題往往是起點。學數學對學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師的引導和學習氛圍極其重要,要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敢于質疑。對于自己的疑問及時向教師提問,課本上的不一定完全正確,教師應該靈活地進行數學教學,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思維和邏輯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加強營造優質的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搭建平等友善、團結向上的互動平臺。
小學教師應培養學生養成多思考、勤動手的習慣,為學生營造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根據情境問題探尋知識本質,總結問題模型,轉化抽象的邏輯問題,將其以形象化的模式直觀反映出來,促使學生在學習數學學科過程中不斷提升感知能力。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將其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通過動手實踐、獨立思考獲取知識成果。加強學生的課堂實踐的目的就是檢測學生對知識點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教師講完課,學生根本不懂得自己是否掌握數學知識點內容。在問題的解決路徑方面,小學生掌握的方法不多,要提升其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從豐富其解題方法方面入手,讓學生對學習過程中對各個章節的內容融會貫通。
在做題過程中,學生有可能經常出現各種錯誤導致對數學的探索喪失信心,對這一問題教師應予以正確看待,針對其具體情況進行適時引導,從辨析問題中發現知識本質,從而探索并掌握正確的解決方法。這也是提升個人能力的重要學習路徑,對于容易經常出現錯誤的地方,可以先與其他同學一同討論,學生處于同一個年齡段,因此彼此的想法和思維比教師更加貼切,應該鼓勵學生之間多加溝通和交流,對出錯原因予以總結,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以便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加深對薄弱點的重視。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成長根基,對其以后的學習生活與進步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數學這門學科對學生的靈活性、思維能力、智慧的要求很高。只教會學生題目不代表數學教育的成功,要讓學生學會解決數學題的方法,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因此,要保障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方位提高,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科知識內容的教學,更要提高對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視程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解題思路,架構基本的數學邏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