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學 林 姍
《辭海》對“插圖”的定義為:插附在圖書報刊中的圖畫,對正文作補充、或供藝術欣賞。部編版語文教材精心設計了課文插圖,課堂上,師生與文本的交流不應該只停留在文字上,還要注重與插圖間的對話。本文旨在從“插圖”教學意義入手,通過拼音教學、識字教學、閱讀教學等方面分享實踐中取得的成果。
首先,1~6歲階段是學生的“讀圖時代”。他們依托繪本學習知識,對圖片的辨識能力,早于文字或其他符號。其次,心理學家佩維奧提出的雙重編碼理論認為,“言語編碼”(文本等)和“非言語編碼”(圖畫等)是組成人腦處理信息的認知系統,二者獨立卻相互聯系。試驗證明,快速呈現一系列的字詞或圖畫,被試者記憶的圖畫數目更勝于字詞的數目。可見,大腦對于形象材料的記憶優于語義記憶。這正是教育學家積極倡導教科書要圖文并茂的原因。葉圣陶先生明確指出:“書籍里的圖畫與書面語言有同等的重要意義。”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不僅注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富有時代氣息。教師要善于利用“非言語編碼”——插圖的輔助烘托作用,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和理解。
識字、拼音學習是小學基礎。抽象的拼音字母、漢字,若單純的死記硬背,枯燥且回生率高。教師應善用插圖資源,營造靈動的課堂氛圍,在樂學、趣學中,增強識記效果。
1.巧用插圖,創編情境
拼音教學的前兩課《a、o、e》《i、u、ü》,均采用大跨頁的插圖,故事性強。播放舒緩音樂,讓學生看著書上的插圖,教師配以生動的故事拉開學習序幕:“鄉村生活真奇妙。大樹披著嫩綠的衣裳,清澈的溪水緩緩地流著。男孩和小魚兒打招呼,魚兒開心地吐著泡泡。一只烏鴉站在樹杈上,欣賞著庭院的春光。”美麗的插圖,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滲透了“i、u、ü”的讀法,讓學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緊接著,教師趁熱打鐵:“韻母i、u、ü和聲母y、w 藏在庭院中,你們找到了嗎?”學生的興趣被點燃,愉快地投入學習中。漢語拼音部分均運用了故事性極強的插圖,有打鼓、跳舞的藝術節舞臺(《d t n l》一文),有動物王國里學習拼音的課堂畫面(《z c s》《zh ch sh r》)等,均是可以挖掘的寶貴資源。
為了高效識字,趣味性顯得尤其重要。教師可以利用插圖,創設故事情境。《小青蛙》為字族識字文,課文學習完,教師應做相應拓展,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所學方法。如拓展“兆”字族。以故事導入:“兆”字族的生字們迷路了,你們能將他們送回家嗎?出示情境圖,請學生選字填空,并讓學生運用所學,講講這樣選的原因,最后再回到情境圖:生字寶寶為表示感謝,寫了一首詩送給大家,讀一讀:“春天到,桃花枝頭笑,小兔樹下跳,不想狼來到,趕緊往家逃。春天到,農民樂開懷,扁擔肩上挑,田里種秧苗,遠眺盼雨下。”情境回歸,鞏固“兆”字族的識記。漢字中80%左右是形聲字,與其枯燥地講解形旁表意、聲旁表音,不如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讓學生明白部首表示的意義,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2.利用插圖,直觀識記
漢語拼音部分的“情境圖”除了故事性強以外,更注重表音和表形的作用,緊抓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規律。因此,編撰故事時,除了趣味性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字形和字音滲透其中。實際操作中可分三個環節:(1)以圖入手,初步認識字形。請學生找出圖上的拼音字母。(2)巧編兒歌,形象記憶字形:結合插圖,編撰兒歌,幫助識記。如《j q x》:小公雞追蝴蝶,j j j。小氣球天上飛,q q q。一半西瓜分四塊,x x x。(3)回歸插圖,鞏固識記字形:讓學生在插圖中,標出隱藏的字母。
識字文中的插圖具有表音和表形的作用。《日月水火》一文呈現了一組象形文字,設計精妙:實物圖、甲骨文、現代簡化字,并排呈現,讓學生可以直觀感受最古老的文字,從而體會到中華民族先人的智慧。直接以插圖入手,引導學生觀察、比對,直觀追溯漢字的根源,加深字形記憶,并初步認識象形字的構字法。
學生對于抽象的字詞句理解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古詩詞。只依靠語言進行蒼白解讀,不僅失了詩歌的韻味,也因枯燥乏味,讓學生失去了品讀的興趣,無法提高鑒賞能力。可運用如下教學模式:1.以圖解詩,降低理解上的難度。如教學《小兒垂釣》時,“蓬頭”一詞,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理解詞義。2.以詩賞圖,體悟意境美,培養審美情趣。如《江南》一文的插圖采用水墨畫形式,將“魚戲蓮葉間”的靈動之美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詩為畫中意,學生陶醉在意境美的同時,直觀體會水墨畫的美韻生動。3.繪圖釋詩,鼓勵學生把詩中的畫面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呈現出來。如《敕勒歌》,讓學生給詩歌配一幅草原風光圖。以圖詮釋對詩歌的理解,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
1.有序審圖,提高觀察力
一本高質量的繪本,孩子愛不釋手,翻看多次仍意猶未盡,每一次都能從圖畫中有新的發現。這就是畫家的厲害之處,對于主人公做細微的變化,將故事、道理或直觀或委婉地隱藏在圖畫當中。在反復的看圖中,他們的觀察力就得到了提高。教材中的插圖亦是如此。教師引導學生有序、細致地觀察,就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如《小壁虎找尾巴》一文,引導學生觀察小壁虎尾巴的變化,更深刻地了解小壁虎尾巴具有再生功能。
2.自主創圖,發展思維力
教師要善于開發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插圖資源”。其中“思維導圖”就是歸納、鞏固知識的功能性“插圖資源”,對發展學生思維力、提高語文學習力有促進作用。一年級上冊“園地三”中的“字詞句運用”就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與“車”字有關的詞語。將詞語劃分三類:車型、車的部位、與車有關的動詞。可視化思維工具能培養學生的歸納整合能力。當學生識寫的漢字達到一定量時,可以鼓勵他們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同字族的漢字。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中手把手地傳授學生如何繪制“識字思維導圖”,實踐中要分級訓練。先給示范圖,讓學生以填空的方式完成。待熟練掌握后,才能放手讓學生自己繪制。除了“識字思維導圖”,還可以繪制“課文思維導圖”。閱讀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板書方式,用思維導圖形式梳理課文內容,滲透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培養思維發散力、整合力。如《蝸牛》一文,將“蝸牛”圖畫在中心圖位置,可愛的板畫瞬間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接著四個一級箭頭,標注四季,第二級分支歸納四季的不同景色。寫景類的課文,如《黃山奇石》《日月潭》等,均可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景點的特點。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形象識記、理解文本內涵、留白想象、拓展思維等。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還能提高學生的識寫能力和閱讀能力,培植語文素養。
注:本文為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插圖資源有效運用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Z2019GH04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