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澤縣鴨暖鎮曹莊幼兒園 王玉花
鄉土資源是指幼兒園所在地域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包括鄉土地理、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生產活動與生活經驗等,與幼兒生長生活的地區密切相關。筆者所在地區鄉土資源主要包括水果、蔬菜、各類花卉、沙石、動物等自然資源以及農村的一些生產活動和生活經驗。從事幼兒園教育工作20多年來,筆者對自己所在幼兒園周邊農村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進行了廣泛的考察、收集和篩選,將它們恰當地應用到教育教學活動中,拓展了幼兒生活和學習,使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進一步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大自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縣村村都有公辦幼兒園,辦園普及率達到100%。全縣適齡兒童學前三年入園率為99.89%,指標遠遠高于甘肅省內許多城市和地區。幼兒園辦在家門口,極大方便了農村孩子就近入園。由于地處農村,校園內外充滿鄉土氣息,鄉土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植物、動物種類繁多。教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處處留心,多觀察,多思考,勤動手,精心搜集貼近幼兒生活的本土優質資源,依據教育屬性和幼兒認知水平,對搜集到的資源進行分類,如植物可細分為花草、樹木、蔬菜、水果。動物又可根據生活環境分為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針對每一種資源詳細記錄它的外形特征、生長過程、生活習性等信息,賦予它們相應的教育功能,分門別類地建立資源檔案,為教育活動的開展奠定物質基礎。
制訂計劃,是幼兒園開展好各項活動的前提。教育活動也不例外。在制訂學期教育活動計劃時,要根據不同季節、不同月份,納入與時節相符的鄉土資源教育內容,使教育活動的開展更具科學性、趣味性。春學期,在教育計劃中設計種植養殖活動。種植計劃可讓幼兒參與兩園(菜園、果園)建設,如種植前撿拾廢舊地膜、了解作物耕種的步驟環節、認識蔬菜作物的種子特征、觀察幼苗的生長過程和花朵果實的顏色形狀,參與菜園的除草、施肥勞動等。養殖計劃考慮養殖哪些種類的小動物?如何保證成活率以及養殖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在家庭環境中,要認識哪些家畜、家禽?能說出它們的名字,模仿它們的動作和聲音等;秋學期,結合收獲的季節,在教育計劃中設計玉米、大豆、土豆、紅棗等各類作物、果蔬的認識,參與采摘活動以及鄉土素材手工作品展等活動。在學期計劃的大框架下,將各項活動分解到月計劃、周活動安排中并嚴格落實,為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制度保障。
幼兒園嚴格落實教育部《幼兒園辦園行為督導評估指標體系》,以《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引,大力開展環境創設活動,區角創設成為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其中又以自然角和美工角最為引人矚目。自然角雖然占地不大,但動植物種類非常豐富,猶如一個微型的自然界。漂亮的金魚、捉來的蝌蚪、制作的蝴蝶標本、昆蟲盒里的螞蟻生動有趣;幼兒用泡沫包裝箱種植的小麥、黃豆等農作物生機勃勃;水培的蔥、蒜等蔬菜翠綠鮮嫩;各種花卉爭奇斗艷。統一規格的透明飲料瓶收集的植物種子,貼上醒目的標簽,排列得整整齊齊,一目了然。此外,形狀各異的石頭、玉米秸稈、雞蛋殼、晾干的葫蘆等制作材料,也成了美工角的必備品。巧妙的環境創設,充分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豐富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在平常的區角活動中,教師帶領幼兒去認識每一種動植物,了解它們的生活、生長特性,鼓勵幼兒參與種植養殖,積極動手嘗試,大膽探索,開闊了幼兒的視野,增長了幼兒的知識,對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操,起到了積極作用。
筆者曾多次參與縣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到城區幼兒園跟班培訓學習及觀摩活動。幼兒制作的手工作品精巧、美觀,品種繁多,材料各異。但大部分孩子都是以各種彩紙、布料、橡皮泥、成品黏土、彩砂等市場售賣的材料制作而成,更有部分孩子直接使用商場銷售的套裝制作材料,按照說明組裝完成。雖然精美,但千篇一律,缺乏創新思維,沒有新意,同時也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農村不比城市,家長沒有過多的精力和費用去選購材料,幫助孩子完成制作,一切都靠教師在幼兒園指導完成。因此,把現有的自然資源和鄉土資源選好用好,制作出的手工作品一點不比商品差。
春天,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從河灘撿來大量的片狀石頭,和幼兒一起制作石頭畫。手工課上,師生一起給石頭涂底色、描繪、上色。不出半天,一件件石頭畫作品展現在幼兒面前,這些作品或大或小,顏色絢麗,內容豐富,現在已成為我園校本課程的核心內容。與之類似的還有蛋殼畫、葫蘆畫。讓幼兒在家中收集較為完整的雞蛋殼和農家小院種植的葫蘆,晾干后帶到幼兒園,在教師指導下涂色繪畫,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在美工角,師生一起用葫蘆和廢舊材料制作的童話故事《葫蘆兄弟》,形象各異,栩栩如生,贏來了領導和家長們的一致好評;夏天,教師帶領幼兒利用菜園中的黏土和泥巴,制作泥塑作品,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在教師的指導下捏泥人、捏小動物、塑汽車、塑坦克……待作品晾干后再涂上鮮艷的顏色,一件件作品雖然笨拙,但更能體現出幼兒的創作樂趣和創新思維;秋天,利用本地制種玉米的優勢,用玉米粒粘貼畫,玉米芯和秸稈制作眼鏡、飛機,搭建房屋、城堡,讓幼兒在“玩中學知識,樂中求發展”,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創作欲望,豐富了幼兒的玩具世界。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保教工作最重要的環節。幼兒自小生活在農村,在家庭環境中接觸到的鄉土資源要比幼兒園要多,尤其是家畜家禽的認識和養殖,更是幼兒園所不具備的條件。因此,教師要注意和家長多溝通,多走訪,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定期舉辦家園共育培訓講座,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重視鄉土資源的就地利用。幼兒好奇心強,我們經常會聽到如“爸爸,這是什么?”“媽媽,小雞為什么不吃青草?”“杏子為什么很酸?”等問題。這時候,家長就要充分把握時機,認真對待幼兒提出的問題并給予科學合理的解釋,引導幼兒認識陌生事物,了解動植物的特征,幫助幼兒啟迪思維,開闊視野。可以說,幼兒的農村生活史,就是對鄉土資源的認識和了解史。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在城市長大的孩子分不清韭菜和小麥,搞不清土豆和洋芋的關系問題。因此,在家園共育中涉及鄉土資源,讓幼兒在廣闊的農村環境中體驗生活,可以切實提高家園共育成效。
任何一項研究成果的應用,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可能達到最佳的應用效果。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的發布,農村幼兒園的辦園普及面將更廣,學前教育也將在教育方式、教育內容變革等方面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我們及時總結工作經驗,提煉研究成果,以現有的經驗編印了適合農村幼兒園使用的園本教材,把鄉土資源在農村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應用作為一項長期的課題加以研究和推廣。廣大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讓鄉土資源在農村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鼓勵幼兒通過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學習探索,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