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學 周恒梅
生活和知識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未將知識和生活進行結合,限制了教學效果。對此,應用深度學習,就需要教師將教學內容和生活進行聯系,利用生活現象,溝通語文情境,讓每個學生可以將生活和經驗進行轉化。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大還是小”時,就可以開展教學案例分析。教師:你們認識這個字嗎?學生:大。教師:和其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學生:小。教師提出疑問:那么你們現在覺得自己是大還是小呢?說一說為何這樣覺得。學生1:我覺得自己現在挺小的,因為我還搬不動課桌。學生2:我覺得自己長大了,因為我在家里和小妹妹玩的時候,我要讓著她……教師:有時覺得自己小,有時又覺得自己大,那么我們究竟是大還是小呢?有一位小朋友也有和你們一樣的困惑,你們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回答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大還是小”。通過在導入中提問學生生活中的現象,讓文章情境和學生生活情境進行溝通,學生會帶著自己的經驗理解文章,促進學生生活和經驗的轉化,且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篇文章教學中,難點就是理解“我”到底是大還是小,教師在掌握學生情況之后,可以適當地進行點撥,告訴學生相對和絕對的意思,大小、美丑這些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促進學生辯證思維的形成。
轉識成智就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基于學習的知識基礎上,朝著生成智慧方向進行轉化,也就是從單一的知識教學變成有智慧的教學,對學生的人格、情感、思維能力進行發展。其中對學生的德性完善和情感豐富屬于感性智慧;思維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則屬于理性智慧。教師可以基于對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行激發,進而喚醒他們的感性智慧;基于引導他們整合知識,對他們的理性智慧進行培養。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轉識成智對策,可以促進自身的不斷提升,加強專業意識,靈活地處理教學問題,生成獨特的實踐智慧。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荷花》時,教師先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音樂,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中冒出來,十分漂亮。學生欣賞荷花,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想象你就是一朵荷花,現在你想做什么和說什么呢?”對此,學生可以安靜地寫出來。一名學生說:“我想快點綻放,長得美美的。”教師:“美麗的荷花。”還有一名學生說:“我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我很快樂能有那么多小伙伴。”教師:“原來是一朵快樂的荷花”……通過師生間的互動,可以讓學生進行想象寫話訓練。教師在剛開始時給學生播放音樂和展示畫面,還有教師的旁白,可以將學生帶入文章情境中,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這節課注重的就是對語境的“意會”,教師引導他們進入情境展開想象,可以和文章和作者間產生情感共鳴,不僅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補充文章內涵,還可以鍛煉他們的形象思維,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邏輯思維,引導他們分析和整合知識,也就是開展知識間的邏輯關系運算,對他們的理性智慧進行培養。思維導圖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訓練,在教學中進行運用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導圖展現出的認知基礎作為原點,引導學生學會深入、全面、合理的思考,基于深入思維活動實現深度理解,達成深度學習。比如,在學習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時,教師就可以先提出問題:“曹沖提出的稱象方法一共能分成幾步,誰可以用自己的話表達?”有位學生積極發言,“先將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下沉多少并在船舷上畫出一條線。之后將大象趕上岸,往船中扔石頭,一直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最后稱船上石頭的重量”。
教師:誰注意到這位同學在說的時候,用了“先”?(學生:然后,最后)。教師:對,用了這些關聯詞就可以分清步驟,誰還想表述?學生:先將大象趕到船上,在船下沉的地方畫線,然后,將大象趕上岸,向船中裝石頭直到畫線的地方,最后,稱石頭的重量。教師:誰還能更簡潔的表達?學生:先讓大象上船,做出記號,之后大象下船,往船上裝石頭,到畫線的地方,最后,稱石頭。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稱象的步驟,之后給學生提出問題:“你們覺得曹沖稱象的方法如何?好在哪里?如果你要稱象,你會用什么方法呢?”讓學生在組內討論。通過這樣的教學,給學生展示思維導圖,能夠讓學生梳理文章內容,明確課文脈絡,進而引導他們整合知識,建立知識間邏輯關系,促進他們理性智慧的發展。
學生學習就是為了運用知識,促進自我完善及發展。但是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知識和運用相離的問題,對此,教師就需要運用遷移應用策略。即教師在教學時除了要注重學生知識獲取量之外,還要注重他們獲得知識的效果的策略,讓學生做到學有所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會對學習方法和能力有自己的感知,所以,教師就教學中就要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調節以及監控,促進學生元認知水平的提升,為他們深入理解知識以及遷移運用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自我評價以及反思能力培養,比如,在學習部編版“新型玻璃”時,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這篇文章中描寫了哪些新型玻璃?它們的特點以及作用時什么呢?”教師可以將提前制作好的不同新型玻璃作用和特點的表格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閱讀文章并填寫。教師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位學生的答案,并問學生有沒有不同意見,有的學生就提出夾絲網防盜玻璃,其特點并不是里面有夾絲,而是自動報警,并讀出課文中的有關句子,教師要讓錯誤的學生改正。通過這樣的教學,教師制作出表格,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進行填寫,再加上課前教師評價反饋和課堂中學生反思及互相評價,可以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反思及監控,在課堂中對自己的答案進行糾正,促進他們元認知水平的提升,讓學生可以對知識實施遷移運用。
學習主要就是為了運用,因此,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方法實施質量檢測,讓學生基于實踐及反思,提升自我的能力,促進智慧的生成。對評價設計進行優化,就是要通過不同的方、式開展質量監測,除了紙筆測試之外,還可以運用表現性任務實施評價,通過給學生提供特定的任務,對他們的表現做出評價。
綜上所述,當前教師需要對教學理念進行改變,積極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教學中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深度學習,需要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則要正確引導學生思考,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所以,教師在實踐中應不斷探索深度學習的有效運用策略,促進該學習模式作用的發揮,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