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仁維 李楓 于偉志 王煜 武漢體育學院 研究生院
技巧啦啦操是一項以托舉、籃拋、金字塔,翻騰、操化所組成的啦啦操項目,目前在國內廣泛發展。世界啦啦操錦標賽技巧啦啦操集體項目的前八名隊伍中單底座托舉成套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對該難度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1],而我國的技巧啦啦操成套動作中單底座托舉使用率較低,使用單底座成高位的難度數量更少[2]。技巧啦啦操單底座成高位的訓練過程中,多數教練更多關注單一肌群的最大力量,而忽略了全身為整體發力的協調性。大多數學者認為,在進行力量訓練時,應注重與專項技術相結合的訓練手段,效果更為顯著。本文通過實驗法,運用以全身為整體,進行多關節力量訓練,探究是否有助于提高技巧啦啦操單底座中位成高位難度成功率。
選取技巧啦啦操底座運動員12 名(皆有過一年以上專項訓練),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6 人,實驗組6 人。所有實驗者實驗過程身體狀況良好。
10KG 啞鈴、15KG 啞鈴、20KG 啞鈴若干,杠鈴若干,20KG 杠鈴片若干、龍門架,坐姿上舉器,訓練凳。
連續20 次測試底座運動員以單底座中位成高位難度的動作的成功次數與成功率。
對照組與實驗組進行為期12 周的技巧啦啦操訓練,每周訓練4 次,每次訓練120 分鐘,訓練方案的熱身部分,基本部分的難度學習,結束部分的訓練內容完全相同,僅僅在力量訓練部分產生差異。對照組以傳統力量訓練包括臥推,兩頭起,負重深蹲,坐姿肩上推舉訓練。實驗組的力量訓練以多關節力量訓練手段為主,包括平板支撐、站姿腿部輔助肩上推舉、杠鈴挺舉、借力推、杠鈴高翻、杠鈴抓舉。兩組力量訓練的負荷皆不低于1RM 的70%。
實驗前試驗后在體操房,經過充分熱身后,對照組與實驗組每個底座運動員,依次用同一個尖子運動員進行連續20 次單底座中位成高位動作,保護者站在兩則進行保護。難度失敗后,由保護員輔助重新到達中位繼續完成剩余次數。每個底座運動員測試過后,尖子運動員間歇5 分鐘,再進行第二組測試。
通過對照組實驗可以發現,通過抗阻訓練提高底座運動員的各個肌群的肌肉力量從而提高難度動作的成功率有一定幫助,但效果遠低于實驗組的通過多關節力量訓練,這表明多個關節發力的力量訓練對底座運動員單底座難度動作效果更為明顯。技巧啦啦操難度成功率的重要影響因素是多人配合、協同完成是難度動作的配合的默契程度[3]。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測試過程中采用同一個尖子運動員,以避免不同尖子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差異所產生的影響,同時在測試過程中讓尖子進行間歇,以保證身體機能的飽滿。
技巧啦啦操運動中在高難度的單底座托舉動作是通過手臂、腰腹和腿部的肌群協同而快速地發力所實現的,因此該難度所需的力量并不是絕對力量而是快速完成難度動作的爆發力[4]。中國傳統武術的學者認為自下而上、節節貫穿的發力方式是人類運動普遍具有的發力方式[5]。技巧啦啦操的單底座成高位的難度動作同樣符合這一發力規律,尖子運動員從中位的靜止狀態到達高位,這個過程的運動方向是從下而上,因此在難度動作開始階段,底座運動員需要釋放足夠的力,給予尖子一個自下而上的初速度,在過程階段,底座運動員持續發力,將尖子運動員送至高位,最終定格展示。整個過程由股四頭肌,臀大肌向心收縮,產生爆發力使膝關節伸直,通過腹直肌,背闊肌胸大肌保持等長收縮維持穩定的軀干傳導到肩關節的同時三角肌、肱三頭肌也向心收縮產生力量最終使手臂向上舉起。在此過程各關節的肌肉雖然幾乎同時用力,但大多數技巧啦啦操教練員普遍關注加強底座運動員上肢與下肢力量,而忽略了上下肢同時發力的協調性與同步性,以及發力過程的軀干的穩定性。從運動解剖學可知,下肢肌肉力量一般大于上肢,伸膝肌力遠大于上肢肌力,伸髓肌力也大于上肢[7],從對照組實驗過程中也可以看出,通過抗阻訓練使得運動員雖然各個肌群力量得到了充分發展,但是仍然不能保證難度動作的成功率,平均成功率僅為44.5%,難度失敗表現為膝關節伸直后,肘關節不能伸直,不能借助骨骼的支撐力而導致難度動作的失敗。而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就是運動員肌肉發力的協調程度過低,在訓練中過多使用單一關節的肌肉收縮進行力量訓練所導致的發力的同步性不足。通過觀察舉重項目上挺過程可以發現,上挺發力的主要任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爆發出最大的力量,使杠鈴獲得最大的垂直上升速度且上升到合理的高度[7]。技巧啦啦操同樣需要用最大的垂直上升速度將尖子送到合理的高度,因此可以借鑒舉重項目的訓練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募集更多的肌肉群參與,從而爆發出更大的力量,因此在實驗組的訓練過程中,采用與技術動作更相似的訓練手段,比如采用腿部發力站姿肩上推舉,可以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與效率,難度的平均成功率達到72.5%。
分析認為,最大力量是速度力量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速度力量發展水平。因此在進行多關節力量訓練時參與了更多的肌群,瞬間釋放的力量更大,更有助于提高動作速度,同時有助于在短時間募集更多肌群參與的能力,與技術動作的發力方式更加切合,提高體能、技能訓練的結合程度,促進運動素質的專項化轉移[8]。同時,因為體育運動的動作本身是以力量為主體、肌肉的功能必須依靠神經系統的“協調”功能才能發揮作用,協調能力的發展促進動作技能之間的正遷移,加快建立動力定型[9],以與技術動作發力形式相似的訓練手段,更有利于難度技術動作的完成與發展。
(1)多關節力量訓練相對于單一肌群的抗阻訓練對加強技巧啦啦操中位成高位的難度動作幫助更為顯著。
(2)注重力量訓練的同時,應關注力量訓練手段的發力方式與難度技術的發力方式是否一致,盡量采用與難度技術發力相似的訓練手段。
(3)技巧啦啦操的技術特點是以大量肌肉群參與收縮所完成技術動作,而不是采用單一肌群,因此訓練中應盡量使用多肌肉群參與的力量訓練,以提高發力的協調性。
(4)技巧啦啦操底座運動員在沒有尖子參與進行力量訓練時,可采用啞鈴、杠鈴等器材進行借力推、高翻、挺舉等與專項技術動作相似訓練手段進行力量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