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謝治梅 王定瑜 楊勇 劉振坤 孫海波 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黃平縣屬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戶籍人口為38.61 萬人。黃平縣境內共生活有30 多個民族,其中,苗族、革家人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7.5%。2006年,苗族蘆笙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黃平苗族蘆笙舞是貴州省最具代表性的苗族蘆笙舞之一。現在黃平縣苗族蘆笙舞面臨:原生態苗族蘆笙舞面臨失傳危機、苗族蘆笙舞推廣普及困難、傳承與保護投入相對不足、傳承人斷代危機等問題。
原生態蘆苗族笙舞起源于苗族古村落的文化沃土中,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黃平縣村寨中大多數苗族年輕人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外出就業。村寨中多以留守老人、兒童為主,“老齡化”“空心化”情況比較普遍。而老年人、兒童并不是傳承的主要力量,苗族村寨年輕人的流失,加大了原生態苗族蘆笙舞傳承的難度。
同時受多元文化和現代體育文化沖擊,目前原生態蘆笙舞,主要在民族節日期間開展,如:飛云崖景區“四月八”苗族祭牛節、谷隴“九·二七”苗族蘆笙會等集會,開展地點多集中在谷攏鎮、重安鎮等地及飛云崖景區。
傳統苗族村落規模的快速萎縮,人口的遷出,導致民間傳承斷代、村寨情感淡化、村寨影響力的弱化隨時都在威脅著原生態蘆笙舞的傳承。
苗族蘆笙舞歷史悠久,曾經是黃平縣苗族同胞在閑暇之余,主要的休閑娛樂項目。隨著現代體育項目的快速傳播與普及,籃球、足球、羽毛球、現代舞等體育項目更受苗族青年喜愛,此外網絡體育對戰游戲也十分風靡,占據了青年人大部分休閑時間。年輕人對于蘆笙舞興趣不濃,即使參與,也只是簡單的模仿,難以長時間堅持。而中老年人因為年齡較大,體能有限,平日的休閑娛樂以棋牌、廣場舞為主,由此出現了“年輕人不愿跳,老年人跳不動”的尷尬局面,現在蘆笙舞一般僅在民間重大集會中出現,難以全面融入全民健身活動中。
黃平縣曾是全省50 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2019年才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行列。而黃平縣苗族蘆笙舞的主要活動地谷隴鎮曾是全省20 個極貧鄉鎮之一。因為當地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十三五”期間側重點在脫貧攻堅和縣域產業發展上,所以“非遺”傳承保護的項目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苗族蘆笙舞的發展。但是黃平縣依然克服困難,按時足額發放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習經費,盡力為傳承人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黃平縣苗族蘆笙舞傳承人年齡均偏大,普遍在50 歲以上。比如:苗族蘆笙舞傳承人王華,是谷隴中學的政治老師,今年57 歲;石國周,苗族蘆笙制作技藝傳承人,今年64 歲;苗族蘆笙詞傳承人龍正凡老先生,今年已經85 歲高齡。
據了解,國家每年對各級傳承人有相應的補助經費,但標準較低,而傳承人大多數為苗族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務農,兼職表演、出售成品蘆笙等途徑。他們的生活并不富裕,僅靠著執著的信念在堅守。現在隨著傳承人年齡的不斷增加,同時很少有年輕人愿意主動學習傳承,出現了明顯的非遺傳承人斷代風險。
苗族蘆笙舞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平苗族蘆笙舞更是貴州省最具代表性的苗族蘆笙舞之一。建議黃平縣政府結合自身實際,繼續堅決貫徹實施相關非遺保護法規。建議重點在非遺保護、經費保障、宣傳、產業打造等方面加大投入。
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技藝的傳承大多通過代代口傳和各種形象記載來表達,難免在傳承的過程中會出現障礙。建議相關部門,繼續組織相關的專家、學者到苗族村落走訪、采風,以文字形式將苗族蘆笙舞進行整理記錄,編撰書籍,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傳統技術,利于以后的傳承與保護;攝制原生態苗族蘆笙舞,在保持原生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通過抖音等現代化形式傳播,增添發展活力。
深度挖掘原生態苗族蘆笙舞的文化內涵,進行梳理,推進理論研究,提煉原生態苗族蘆笙舞所獨有的歷史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審美價值、社會主義新時代價值。
建議政府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的宣傳力度,利用公益廣告、電視、廣播等途徑進行宣傳。通過舉辦大型民族節日集會、“非遺”體驗周等活動,讓群眾參與其中,了解蘆笙舞的歷史文化內涵,鼓勵群眾參與到非遺保護中。建議將中小學、社區、規模較大的苗族村寨作為開展普及苗族蘆笙舞的主要陣地。加快場地、器械等配套設施,由蘆笙舞傳承人定期進行教學,逐漸擴大群眾傳承面,通過全民參與保護,增強群眾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民族認同感。
傳承人是開展非遺傳承活動的主要實踐者,建議:
(1)加強經費保障:給予開展傳承活動的經費補助;保障依法享受獲取報酬的權利;支持開展對外宣傳展示、交流、整理出版有關資料等專項活動。每年對于傳承人進行考核,工作效果優秀的,給予獎勵。
(2)加強人文關懷:現階段傳承人的收入普遍不高,有的甚至于生活困難。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根據相關政策,對生活困難傳承人給予幫助。有利于傳承人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傳承保護工作中。
結合黃平縣實際情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推廣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擴大苗族蘆笙舞進校園、進課堂的范圍,以學校作為拓寬傳承人培養的重要途徑。鼓勵將苗族蘆笙舞納入學校的體育教學、體育“大課間”活動。每學期安排固定學時,邀請非遺傳承人對學生進行指導,有序的推進民族校本教材的編寫,加強校園非遺社團建設,具備條件的學校建立本土苗族民族文化研究室。通過教育,使學生了解貴州苗族民族悠久的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從而主動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
黃平縣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如:舊州古城、飛云崖、飛云大峽谷、野洞河、浪洞溫泉等比較著名的景點,也有像谷攏鎮苗攏村、平寨村、滾水村滾水苗寨等待開發的古村落,建議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投資,完善具備開發條件的古村落基礎設施,發展民族特色旅游。在景區內組織開展民族節日集會活動,開展具有非遺特色的民俗展演活動,將非遺資源轉化成旅游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貴州黃平縣苗族蘆笙舞是貴州苗族文化的瑰寶之一,體現了苗家人的英勇頑強、勤勞樸實的民族精神。受多元文化和現代體育文化沖擊,蘆笙舞的傳承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希望能引起政府和廣大苗族同胞的重視,更好的傳承與保護苗族蘆笙舞,使其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