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 黑龍江財經學院
體育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塑造、傳承和創新的重要載體,是各國傳統文化的有力表達形式,是喚起民族精神的直觀表現形式,也是弘揚民族文化、體現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洗禮,形成了以文化自覺為傳承模式的中國體育文化核心價值,研究中國古代體育的變遷特征可以為弘揚傳統體育文化提供理論借鑒。禮射又稱為射禮,是中華古代體育禮儀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本質上是一種健康道德的巧妙導引方式,是華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禮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貴的人文實踐成果。
禮射是依據某些儀式規定踏著音樂的節拍而射箭的體育活動。關于禮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在漢代開始興起,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發展和變遷。史實研究中關于西周、唐宋和清代的禮射研究資料較多。西周時期的禮射活動由狩獵活動演變而來,后在春秋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成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和評價道德修養高低的一種禮儀工具。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每年舉辦一次大型禮射活動,其表現形式體現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尋禮核心價值觀,使得“禮”成為統治階級的整治工具,增加了內在的精神道德觀。清代的滿足狩獵活動也延續了古代禮射的禮儀內涵,成為體現封建統治者教化、育人和親民的一種體育禮儀活動。
射禮在千年的變遷過程中經歷了巫射、祭祀之射、育人之射三個階段,逐步完善和改進后可以概括為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類,其中大禮射和鄉禮射是最為常見的兩種形式。大禮射和鄉禮射就是在各級行政機構舉行的祭祀選拔活動,在每年的祭祀活動前,各地和中央均要舉行禮射選拔活動,得勝者可以獲得參加國家祭奠的資格。禮射活動由禮部負責組織,活動開始前要舉行煩瑣的禮儀程序。禮射活動氛圍三輪,第一輪容射是考查參加者的裝束是否合理,成績不計算;第二輪是技巧比賽,要求參賽者將箭射穿箭靶才計算成績;第三輪是興舞比賽,即要求參賽者要按照禮儀踏著樂拍舌尖,體現心志與體態相融合。禮射活動與現代射箭比賽的目的不同,不看重射手的能力而是要體現禮儀,是通過射箭體現儒家禮儀教育的一種形式。另外禮射活動與祭祀相關聯,要分為主黨、賓黨等若干人等進行圍觀,形成了一種我國古代特有的集娛樂性、競技性、觀賞性于一體的體育禮儀文化。
根據禮記中《射義第四十六》一文記載,我國古代禮射活動可以分為大射、鄉射、賓射、燕射幾類,分別對應了不同的社會階級。燕射對應燕禮(出自禮記《燕禮》),是指君主站立群臣跪拜,突顯封建統治階級的崇高地位。大射是指諸侯射箭,這里的諸侯包括最高統治者,因為我國古代施行分封制,諸侯在其領地有絕對的權力,最高統治者雖稱為天子但本質上也屬于諸侯,為了區分諸侯就在祭祀活動上施行燕禮,即只有天子接受各地諸侯的跪拜,之后進行的諸侯禮射活動即為大射。在禮射活動中,天子、諸侯、士大夫、各地官員和百姓使用的場地、器材和音樂也有明顯區別,因此又分為鄉射和賓射。在各地舉辦的禮射活動成為鄉射,主辦方需要組織鄉飲酒禮,不同身份的賓客接受的禮儀也不同,以彰顯主人對各級賓客的尊卑秩序。在各地諸侯或大臣相會時舉辦的禮射活動稱為賓射,其形式與燕射類似也是為了區分尊卑的。由此可見,最早的禮射活動是以宣明等級為主要功能的,是為了顯示賓主地位尊卑的一種形式。商周時期宣明等級的工具是禮樂,即根據尊卑來使用樂器播放不同的音樂來實現約束諸侯顯示天子威儀。春秋戰國后秦朝統一全中國后廢除了分封制度,以法律來治理國家,開啟了我國古代封建皇權制度的時代,官僚階級取代了諸侯分封,此時禮射的宣明等級意義就不那么重要了。到了漢朝雖然恢復了分封制度,但中央集權掌握黨政軍權力,諸侯并沒有實權也沒有辦法與君主抗衡,禮射活動其實已經失去了顯尊卑的功能,逐步成為民間的一項休閑體育活動。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體育活動的最初形式多以體現社會等級為主,但隨著國家政權更迭和律法的變化會有較大的功能變遷,但體育活動本身的特征并不會完全消失,例如禮射活動需要和禮儀、樂禮相結合,后來出現的武術、舞蹈等也是這樣的形式。
禮射活動對參與者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只有男子可以參加禮射活動,禮記中《射義第四十六》一文中記載“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我國古代的女性是被排除在統治階級之外的,因此可見禮射活動的性質是維護統治階級。其次,禮射活動的射者必須掌握足夠的技術動作要領和技巧,禮射歸根到底也是射箭運動,需要射者有足夠的力量和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夠掌握。證明就是《射義第四十六》記載“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最后,禮射活動的射者和觀眾要保持一定的儀態動作,這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講究德行,認為德行是君子之禮,因此禮射活動不僅考察射者的射箭技巧,還要看射者的儀態是否大方,舉止是否有度,談吐是否得體,處處彰顯我國禮儀之邦的形象。
禮射活動對舉行的日期、時間、場地都有明確地要求,不同等級的禮射活動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禮射活動需要具備澤、射宮和圃的場地,澤是指設立社活動要選擇合適的練習場地,這里的澤通擇,是指選擇而不是現代漢字中的野外、濕地,禮記中《射義第四十六》記載“先習射于澤而后射于射宮”,由此可見澤是練習場地而不是正式場地。射宮是指射箭的場地,也專指舉行大射活動的場地,禮記中《射義第四十六》記載“天子試之于射宮。”圃是指花園、院子,也特指舉行鄉射的場地,禮記中《射義第四十六》記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其次,禮射活動舉辦的時間也有嚴格地要求,禮射活動一般為祭祀中的一項,因此禮射活動經常被用來選擇參加祭祀的人選,還會在諸侯入朝述職期間舉行,天子要根據諸侯的禮射表現來考察他們的德行和能力。最后,禮射活動的性質多以祈求天地庇佑為主,例如古代人家添丁如果是男孩就要舉行鄉射活動來表達對天地恩賜的感激之情。由此可見,禮射活動的性質從參與者、場地、時間和作用可以看出我國古代體育活動的性質是以非日常的禮儀化行為為代表的,由最初的統治階級彰顯地位到后來的尋常百姓祈求神明庇護,活動性質也是受到時代變遷影響的。
最早的禮射活動的經濟性質較強,商周時代的禮射活動是有固定規則和以奪取勝利為目的而進行的競賽活動,就有公平、規則和競爭等特性。首先,禮射活動是相對公平的,早期的禮射活動形式和參與人是以社會等級尊卑決定的,身份相近的人才能一起參加禮射活動,如大射必須是天子和諸侯參與,鄉射為卿、大夫、士等,必須是具有一定身份的士族才可以參與。其次,禮射活動的規則是固定的,參加活動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職責,如司正和宰負責主持和裁判工作,司馬負責布置場地和宣讀規則,射人是參賽者,每個射人有三支箭射中記為一個“中”,由宰負責記錄和評判最終得出優勝者,整個禮射活動的規則是非常嚴密和有序的。最后,禮射雖然是一項祭祀活動,但獲勝者可以獲得參加祭祀的資格,部分時候還會因為獲勝而獲得天子的賞賜,因此禮射活動的經濟性也是很強的,參與者都會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能力來爭取勝利。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體育活動的特點是公平性、規則性和競爭性,其演變特征會受到賽事形式、獎勵等因素的影響而變遷。
我國古代的禮射活動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體現了儒家禮儀教育和修身養性的“內省”精神,這些與我國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的文明、友愛、和諧思想是非常契合的。學術界和社會大眾應該更加關注古代禮射活動的發展歷程,從中挖掘古代文化塑造、創新和傳承的內涵基礎,積極整理和折射出其中蘊含的社會主義和諧精神和道德禮儀規范元素,如遵紀守法、和諧互助、互相謙讓、正直自省等。教育部門也要積極發掘古代文化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作為課程思政要素將其應用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在不同階段的體育教學中也可以鼓勵學校結合自身辦學條件開設傳統射箭課程等,發揮禮射文化的當代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