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高校承擔著傳授知識和全面育人的社會使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屢屢發生學術不端事件,如“湖南大學研究生劉夢潔碩士論文抄襲云南財經大學教授論文”“天津大學、廈門大學兩位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高度雷同事件”等。許多在校學生在從事科學研究的起點就因種種原因產生了學術失信問題,進而對其科學研究生涯產生不可挽回的影響。關于學術失信行為的界定,中國科學院于2007年2月26日發布的《中國科學院關于加強科研行為規范建設的意見》中做了以下六個方面的闡述:在研究和學術領域內有意做出虛假的陳述;損害他人著作權;利用他人重要的學術認識、假設、學說或者研究計劃;研究成果發表或出版中的科學不端行為;故意干擾或妨礙他人的研究活動;在科研活動過程中違背社會道德[1]。對于大學生而言,學術失信行為更多地體現在考試行為、學術報告、課程作業、論文等方面。大學生個體發展尚未成熟,可塑性強,其行為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和同齡人的影響,因此對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的剖析不應局限于對個體因素的解析,從多個案例來看,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的產生與該群體所處的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在研究大學生學術失信問題中需要結合個體及社會因素等多方面綜合分析。
在研究個體偏差行為的成因時,社會失范理論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失范”一詞最早由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引入社會學研究中,他在《社會分工論》一書中指出,“我們所要揭示的失范狀態,它造成了經濟世界中極端悲慘的景象,各種各樣的沖突和混亂頻繁產生出來”[2]。涂爾干的社會失范理論認為社會結構的變動導致了失范行為的發生,而社會規范是社會結構最重要的方面。默頓對涂爾干的理論進行了發展,他認為,“失范的根源就是文化目標與制度化手段之間的張力結構”[3]。據此,社會失范在宏觀層面可以理解為社會秩序發生偏差、發生社會解組的狀態,在微觀層面可以理解為社會成員個體行為的不受控。大學生群體發生的學術失信問題本質上與社會失范理論所闡釋的問題一致,應用該理論對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的成因展開剖析,從而尋找到合理的控制策略,推動凈化高校學術環境,促進大學生學術科研的良好發展具備可行性。
根據涂爾干的觀點,社會解組是社會失范現象產生的重要誘因。社會解組是社會規范的瓦解,在科研領域可以解讀為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對科研工作者約束力不足的現象,學術解組導致了學術失信行為的產生。在當前的學術環境下,針對大學生學術規范的各項規章制度的控制力不夠,學術管理主體對大學生學術活動的制約效力欠缺是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的重要誘因。
1.學術規范制度控制力不足
當前正處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整個社會處于控制力弱化狀態。一個規范的、良性的學術氛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大學生的學術活動產生積極的示范效應,反之,將會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國家科學研究的良好生態。高校學術研究正迅速進行更新迭代,在此情況下,學術規范領域控制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強制效力不足和制度規范不全面、不及時等方面。一方面,學術領域的相關制度多以“意見”“通知”“規范”的形式向社會發布,尚未進入立法程序,其在強制力方面遠不及法律的約束效力高。在社會文明程度還未達到一定高度時,人們的行為有賴于嚴苛的社會規范加以調適。學術領域的規范化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加以約束,就極易出現學術失控狀態。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學術規范制度對有可能產生的學術失信行為僅從宏觀上予以框定,在很多細節方面規范不到位。此外,相應的學術規范制度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往往是在新的學術失信行為爆發后,才會對舊的規范沒有提及的方面進行補充,或者是對舊的規范實施不到位的地方進行補充。這種情況讓很多學生抱有僥幸心理,同時也給發生學術失信行為后的處罰帶來難度。
2.學術管理主體制約效力欠缺
大學生學術控制的缺失還體現在高校學術管理主體的制約力不足,這里的管理主體主要是高校學術機構和授課教師。一方面,高校學術機構作用發揮不明顯,相關管理機構對在校大學生學術科研行為的監督不到位。很多高校學術委員會處在被動監督的地位,針對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現更多依靠事后查處,而非主動篩查,這使得很多學生抱有僥幸心理。另一方面,授課教師在大學生學術規范與學術誠信方面的教育與指導不充分,對開展具體學術行為的各項規范普及不足,學生們可能對學術規范的具體要求尚未完全掌握就盲目地開展學術研究,從而發生學術失信行為。部分高校授課教師過分看重考試的分數或者學生論文的發表數,而忽視了在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方面的教育,從而導致很多學生在不了解相關規范的情況下提交了不規范的學術報告或論文,這不僅僅對個人的學術研究生涯產生不良影響,也對學生所在學系、所在學校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急需加強大學生的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教育。
微觀層面的社會失范是社會成員對社會規范不認同并出現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的情況。同樣的在學術領域可以理解為科研工作者對學術規范的忽視或直接破壞。根據默頓的觀點,大學生群體之所以產生學術失信行為是其獲取學術收益的“文化目標”與實現學術目標的付出這一“制度化手段”之間存在矛盾。大學生的“文化目標”就是完成學業,獲得學位,但是在此過程中,他們希望付出的往往達不到實現“文化目標”所要求的,因此會用超出自身能力的方式去實現學術目標,從而產生學術失信行為。
1.個人道德失范,造成對“制度化手段”的無度使用
當前正處在社會急速轉型時期,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的內在結構正發生巨大變化,多元價值觀念正在生成,原有的社會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對個人行為的控制力趨于減弱,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出現下降趨勢。與此同時,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道德水平出現下滑,因而對采用不正當手段獲取學術成果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一方面,失信行為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整個社會處在“誠信危機”之中,在這種社會大環境的不良影響下,大學生們也很容易產生失信行為;另一方面,家庭道德教育有一定缺失,很多家長過分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重視,導致其思想出現偏差。另外,學校教育對學生們道德素養的養成有著重要影響,但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下,從義務教育階段到高中、大學階段教育都以文化課成績評判學生,這樣的應試教育模式催生了唯分數論的學生思維模式,大學生們的誠信意識相對薄弱。
2.功利性的學術導向,造成對學術成就的無度追求
大學的不斷擴招使得大學生的數量持續增加,大學生們初入校園就面臨學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一旦缺乏正向引導就很容易出現急功近利的思想,在開展學術活動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出現功利主義的趨勢。基于"理性選擇"的考慮,社會人會選擇最小的付出獲取最大的收益。大學生的學術能力體現在創新能力、知識儲備、科學研究等方面,目前很多大學生的學術能力與高度膨脹的欲望不相匹配,在這種逐利心理的驅動下,同時又缺乏外界控制的情況下,個體必然會選擇利益最大化的行動,當每個個體都想以最小的付出獲取最大化的學術利益時就產生了學術失信行為。大學生們在開展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時會進行成本與收益的比較,開展學術活動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進行學習和研究及學術能力培養過程中花費的時間、精力,間接成本主要是實施學術失信行為時受到的懲罰成本,當其認為開展學術研究付出的直接成本較高,而采取不規范學術行為付出的懲罰成本又比較低時,就極有可能出現學術失信行為。
3.朋輩群體的負面示范,造成對學術失信行為的重復與模仿
朋輩群體是非正式的首屬群體或初級群體,指年齡與社會地位相近者的結合體[4]。大學生們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發展成熟的階段,他們從踏入校園,就面對如何融入朋輩群體,并從中獲得社會資源,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朋輩群體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有著深刻影響,甚至超過了家庭和學校對他們的影響。個體的行為通常是通過不斷的觀察和模仿習得的,大學生在學術領域的表現很多時候來源于對朋輩群體的觀察和模仿。當朋輩群體中大部分人能做到學術規范并努力開展學術研究時,他們就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當同齡朋輩群體中屢屢出現學術失信行為,并以此獲利,將會對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和學術行為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從而產生錯誤的重復和模仿行為。因此,我們需要探究如何發揮朋輩群體的正面作用,引導大學生正確開展學術研究。
基于前文的分析,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的成因既是宏觀層面學術秩序解組的結果,也受到微觀層面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文化目標與其實現目標的“制度化手段”之間矛盾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探究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的控制策略時就必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入手。
完善的學術秩序體系與健全的學術規范制度是實現良好學術環境、推動學術領域創新發展的根本前提,為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需要開展一系列制度建設,即在學術領域加強約束體系建設、完善學術誠信監督機制和健全學術評價體系。
第一,加強學術約束體系建設。當前學術規范制度的強制力不夠,需要進一步推動學術規范立法進程,提高學術失信行為的違規成本,從而有效制約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推動大學生們在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中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公德和學術道德規范。第二,完善學術誠信監督機制。一方面,在高校建立分層監管機制,高校學術管理機構充分發揮作用,開展學術成果規范性主動篩查,建立大學生學術誠信檔案,完善學術失信行為懲罰機制,形成有效的閉環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加強大學生的學術榮譽感,通過開展“學術成人禮”等具有儀式感的活動,培養學生們的學術自律意識,實現學術誠信自我監督。第三,健全學術評價體系。全面的學術評價體系更有利于引導良好的學術氛圍,提高大學生們開展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推動科研創新。高校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應當破除唯分數論、唯論文論,減少量化的學術評價,以更全面的方式對大學生的學術能力開展多元評價。
1.加強個體道德教育
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因此必須重視教育的引導作用。針對目前大學生群體個人道德感下降的情況,需要加強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強化體現在內外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教育引導,充分發揮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對個體的影響開始更早影響時間更長久,家長要重視對子女道德修養的教育和培養,學校教育作為學術道德教育的主體,各個階段都應強調誠信道德教育,從而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另一方面,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離不開個體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科學研究的過程是枯燥的也是艱苦的,大學生們應當端正治學態度,堅持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秉承嚴謹的學風,不斷提高個人學術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做好學術研究。
2.加強學術規范教育
做好大學生學術規范教育要發揮高校學術管理機構、授課教師、圖書館等多方作用。首先,高校應開設專門課程,設置專門導師,做好學術規范、學術道德普及工作,將學術規范教育納入大學生必修課程。其次,充分發揮授課教師的作用,教師應做好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促進大學生學術能力提升。此外,授課教師應當給學生設置合理的評價體系,學生學習效果應該有多方面的評價,不能簡單地以一次考試或者一篇論文決定。最后,高校圖書館既要做好學術論文寫作、學術規范等方面的講解,同時也要給大學生提供獲取學術知識的正規平臺。
社會支持是人們在互動中形成并能夠提供工具性和表達性資源的社會結構,社會網絡是人與人之間復雜的社會關系及其可能發生連鎖反應的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網絡重要的社會作用在于輸入和輸出功能[5]。社會支持網絡是個體實現自我成長與發展的重要輔助力量,同時個體的發展也能促進社會支持網絡的完善,并進一步推動社會網絡中其他個體的發展。
通過構建學術誠信的社會支持網絡,建立家庭、學校、朋輩群體三者相結合的社會支持系統,發揮三者的正面引導作用,幫助大學生群體實現學術誠信、學術規范,同時推動學術誠信氛圍的營造與良好學術環境的培養。第一,家庭是個體的堅強后盾,對個體的學術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第二,學校提供制度規范和教育引導,個體可以在這一社會支持網絡中,獲得正向的引導,習得學術規范,從而進一步規范自身的學術行為;第三,朋輩群體對大學生個體具有深遠的影響作用,在大學生群體中建立學術互助小組,邀請高年級的學生分享經驗,可以為大學生開展學術研究提供幫助,實現個人學術能力提升,幫助大學生培養學術創新能力。大學生們在學術誠信社會支持網絡中獲取資源和幫助,提升個人學術研究和學術創新能力,同時在此過程中實現個體對學術誠信社會支持網絡的反作用,推動這一系統的有效運行,實現學術環境的良性循環。
大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學術規范、培養創新能力、養成良好學術習慣的最佳時期,大學生學術誠信的培養是不斷探索與前進的過程,在社會失范理論的視角下,大學生的學術失信行為在宏觀層面主要受到學術規范制度控制力不足、學術管理主體制約效力欠缺的影響,在微觀層面主要受到個體道德失范、功利主義的學術取向以及朋輩群體的影響。為進一步規范大學生學術活動和學術行為,我們需要完善學術秩序和學術規范,發揮教育的正向引導功能,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和學術規范教育,構建基于家庭、學校、朋輩群體為一體的學術誠信社會支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