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城關第二小學 張秀華
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情境可促使學生透過情境感受生活與數學之間的關系,并提高認知能力。同時應用情境教學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完成數學公式及概念的學習,提高思考能力,領悟數學思想,從而提高數學核心素養。為此,教師在應用問題情境時,需保證的原則有:(1)趣味與參與并存。學生只有在情境中產生興趣后,才能積極踴躍地加入其中并持續到情境結束。(2)發展與適應并存。教師創設情境需依照課程教學目標,從教材出發聯系授課班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學生創建適合其認知發展及心智發展的情境。(3)抽象性與直觀性并存。由于情境內容主要為小學生的學習所服務,而小學生此時的思維特點偏向直觀性,要想保證情境的有效性,教師需創設直觀性的情境。
小學數學情境教學中的素材是創建情境的根本,素材是否合適是保證情境質量的重要因素。選擇素材的渠道有很多,如教材中、書籍中、生活中等。不論選擇哪種素材,都需要教師做好日常累計,使不同教學內容中的素材情境更為豐富,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1.活用教材中的素材
教師應當靈活使用教材中的素材,如情境圖、教材中的各個版塊等,以創設問題情境。例如,在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閱讀版塊中“雞兔同籠”的教學中,教師依據教材中提到的兩種解題方法,即列表與假設法,引導學生利用多維思維思考問題,并向學生講述古人抬腳來解決該問題的情景故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求解雞兔同籠的數目問題,實際上就是要解決頭腳與只數差的問題。
2.巧用書籍中的素材
教師需博覽群書,增加知識儲備,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時常閱讀與數學及數學教育有關的書籍,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掌握數學發展規律,閱讀數學故事等。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都有重要的幫助,也有助于教師豐富課堂教學素材,為學生創建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
3.善用生活中的素材
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是每一位學生理解數學,感受數學文化的關鍵途徑。不僅學生,教師也是如此,教師需要關注社會熱點,感受并觀察,從生活中積累,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情境有效性的創設。
小學數學中,學生需要掌握數學基本概念、公式、思想等,而這些知識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含義,而不是靠機械性的背誦。為此,教師要做的有:
1.剖析數學概念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學習到角、分數、線段等數學概念。教師可以采用描述式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以“認識角”的教學為例,在帶領學生互動并初步認識角后,教師便可以將手中的道具三角尺拿起來,向學生詢問:“誰能將角指出來?”學生指向了角的頂點位置。這時教師反問學生,從而促使學生對角與點的認識,并理解角的含義,即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教師利用追問和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對概念進行深度思考,這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和數學素養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2.剖析數學命題
數學命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命題的產生與發展,進而感悟其內涵,為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命題中的邏輯關系,利用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推理、分析能力。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中,許多學生都能夠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但是具體為什么是180°,卻說不上緣由。為此教師可帶領學生一同探究。學生可采用撕、折、量等方法,由于四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并不能夠對此命題做嚴謹的證明。為此,教師需要注重對探究過程的引導,主要讓學生感受并體驗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命題的探究意識。
由于問題情境所展現出來的形式十分多樣,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制定呈現方式,并聯系學生的學習成效等反饋,做出及時的調整,從而使學生領悟數學新知,提高發散性思維,實現深度學習。
1.及時互動交流,引發思維碰撞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是貫穿于整堂課的重要環節。面對課堂互動中出現的矛盾及認知沖突,教師應當理性對待,并作出公正的處理。如果在課堂中出現學生表述錯誤等問題,教師則可采用反問的形式,引發其他學生共同思考,并疏導出錯的學生,使其及時改正。
2.豐富問題情境的展現形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方式會隨著教學設施的不斷增多而變得更加豐富。通常較為簡單的情境模式是教師語言口述,再就是利用具體的事物,或使用教學設備展示圖像或視頻等。教師需要聯系教材內容,找出適合的問題情境,從而促使學生在情境中獲得新知。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并給每個小組分發鐘面學具。通過操作實物的方式來感受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動關系,進而領悟“1小時等于60分”這一概念。
綜上可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利用問題驅動的方式創設有效情境,首先結合教材內容找出適合的素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通過問題剖析教材,促使學生在問題中完成對數學概念和定理等的本質探究,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和數學思想。最后,教師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通過情境的多樣呈現,活躍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學生的認知能力提高,實現知識的全新構建,保證學生的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