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高臺縣第一中學 陳文明
我國教育方面為了跟隨時代的發展而進行課程改革,開始重視學生關于學科的素質教育。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促進教育的發展和進步,當今素質教育不斷改革,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育與生活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高中歷史就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縮影,新課程要求高中歷史學習實現生態環境教學,歷史本身就是一門與生活關系非常近的學科,我們發現很多歷史現象藏在細節中,反映了歷史隨處可見的知識,學生很快就能接收到新知識,從而全面發展和進步。本文意在探究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以期更好地促進高中歷史的教學,促進素質教育進步。
在高中課堂中,回顧初中階段的歷史內容是不現實的,時間也不允許,所以在高中歷史學習中,教師就要把新舊知識有機結合、銜接,在課堂中融進舊知,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學習效率。要想具體把知識銜接到一起,本文提出幾種具體方法如下。
歷史科目容易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情境,讓學生首先自主學習。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一些能夠提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歷史人物、事件、典章制度,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歷史知識的結構,樹立框架結構,建立起自身的知識網,將歷史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清楚知識脈絡,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化吸收,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更深入的歷史知識。學生也不用進行機械式的記憶,要將知識結構理清楚,轉變成有意義的記憶。
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幫助。教師還可以將課外的拓展資料教授給學生,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高中歷史的學習重點和學習技巧。其次,教師對歷史課堂的重點知識進行深層次的講解,帶領學生鞏固和復習本節歷史課堂的重點知識。
高中歷史學習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學習模式,學生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自身的學習興趣和同學們進行交流探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搜集搜集自己感興趣的資料。只有當學生自己有興趣去學習,才能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
教師在教學時還可以采用小游戲的形式,比如,“歷史知識尋寶”“歷史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在游戲中體會歷史學科的魅力;還可以讓學生制作課本課題的手抄報、黑板報等;在時間充裕情況下,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互相講述歷史故事,用這些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體會到探究學習的優勢。在“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這一課題里,教師可以結合初中學習的“走向新世紀對外關系”專題進行講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利用初中基礎知識向高中深刻的知識延伸,這樣既能讓學生享受到自己學習的樂趣,更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初高中知識得到有效銜接。
如今很多高中課堂還是用傳統式教學,主要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學生沒有參與感,長此以往容易喪失興趣,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教師、教材為主的環境中,學生會失去自主學習的能力,創造性和個性受到了壓制。這就要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在開放式的環境中發揮自己的個性,創新實踐,學生自主質疑大膽向教師提問,這樣就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力。比如,在“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一專題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時間穿越到戰國時代,李華是一位秦國的飽讀詩書、文武雙全的的有志青年,他有一腔愛國之心,面對當時的戰火連天,你們覺得他會如何面對?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如何才能施展才華成為國之棟梁?”學生對此議論紛紛,開展了激烈的交流。這個問題情境比較貼近生活,學生討論起來比較容易,學生的“頭腦風暴”會非常出乎意料,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知識有深入的了解,還能讓他們自主探究,加深記憶。
無論哪一個科目的教學,都離不開發散思維。發散思維能夠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讓學生大膽探索、創新,學生可以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和同學們交流自己的想法。高中歷史學習中,如果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很強,學習歷史知識時候就不會拘泥于書本上,會對知識進行探索延伸,有利于知識面的拓寬。對于那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可以將其轉化成比較貼近生活的知識。因為學生有了判斷推理概括的能力,促進了學生追求知識本質的自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大膽地說,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再加以補充,相信學生一定會對歷史學科興趣濃厚,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全面分析的能力,學會正確評價歷史,努力完成發散思維能力的目標。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高中歷史教師應該首先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鼓勵學生創新改變,培養學生對生態環境歷史知識的興趣,在教學中利用探究性教學模式,帶領學生體會歷史的魅力,采用全新的理念、方法將探究式教學貫穿在每一個教學環節里,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使學生愛上歷史,學習能力有所提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給有關人士提供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