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鳳琴,張雙燕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1)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育新人”發表重要講話:“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育新人,就是要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這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求。
培養社會主義時代新人是我們黨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個總體定位。習近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上曾提出:要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今天的時代新人需要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符合黨的政治要求。時代新人具有了更加嚴格、科學、豐富的內涵,即要求時代新人需“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為貫徹落實這一發展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高校做出了新的要求,提出“要把高校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高校培養時代新人,正是契合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培養時代新人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循國家和民族的需要,培養其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及個人品德的全方位發展與進步。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進入新時代以來,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責任、使命與奮斗目標。中國夢絕不是簡單一提,更不是遙不可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味著中國在謀求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在追求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高質量的均衡發展,力求實現綜合國力的整體進步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提升。復興一詞,意味著中華民族在國際地位上的再次強盛,但它絕不是歷史的倒退,而是蘊含著中華兒女世代追求中國強盛的美好憧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要毫不動搖地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也要具備攻堅克難的偉大斗爭精神;既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也要確保中國改革發展之路和平穩定推進。高校培養人才要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為基準定位,向著培養時代新人的目標發展,在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同時,培養出一代年輕有朝氣,有堅定理想和奮斗目標,不斷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推動人的全面健康發展是一個時代性、歷史性、現實性的課題。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黨和國家致力于推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穩定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因此,高校培養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在塑形階段,高校教育要引導大學生遵循黨和國家的發展要求,以時代新人的發展要求為目標,全面發展,為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貢獻自身力量,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既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也能有效地促進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今天的時代新人必須適應時代要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弘揚中國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專業技術本領及綜合素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勇擔歷史責任。具體體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食糧和前進動力。一個人只有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夠時刻明確目標,身體力行。培養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使大學生能夠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和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4]。高校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必須引導教育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在學習生活及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做到將個人理想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指引大學生前行,使其自覺形成能夠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強烈意識,努力在青春年華里為建設祖國貢獻自身的力量。
愛國是個人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是對國家以及民族文化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的統一,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對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基本要求,也是成為時代新人的必備條件。高校培養時代新人,必須要培養大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懷。引導教育大學生樹立強烈的民族責任心和自尊心,自覺承擔對國家的責任及義務,擁護國家統一及領土完整、嚴格抵制一切有損國家聲譽的行為,不崇洋媚外,時刻以祖國為榮、以自身作為中國人為榮。始終堅持將民族利益放于首位,自覺為實現國家富強、為實現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而貢獻自身的智慧與力量。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品質反映一個人整體的道德素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僅體現于一個人的內在修養上,也可以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展現出來。新時代的道德品質要求主要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準,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互結合,從提升公共領域中的社會公德,以及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著手,加強公民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高校作為立德樹人重要陣地,要不斷培養大學生愛國奉獻、明理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的個人品德,努力使大學生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這既是貫徹落實國家以德治國的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也是培養大學生成為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大學生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能夠不怕艱苦、抵擋誘惑、積極陽光、健康向上,為實現民族復興勇擔重任,拼搏奉獻。
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有新的使命和擔當。今天,追求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我們時代新人的使命。因此,時代新人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努力學習,以實干的腳步、過硬的專業本領展現時代新風貌,以清醒的頭腦、睿智的眼光應對國際國內挑戰。高校作為教學育人的重要陣地,必須要加強大學生關于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學習。通過學習,培育大學生掌握過硬的專業本領,在自身的專業領域發光發熱,更好地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一種奮發圖強、持之以恒、不怕艱苦、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不斷拼搏的精神。關于奮斗,習近平曾概括指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回顧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國從被外強侵略走向國家獨立,從一窮二白走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是依靠中國共產黨帶領下的人民一代又一代勤勤懇懇、頑強奮斗出來的。奮斗是實現自身價值目標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要培養大學生不懈的奮斗精神。引導大學生在享受國家提供舒適穩定的學習生活環境同時,不可貪圖安逸,而是要奮發圖強,把對自身理想的追求轉變為學習及生活的動力,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身力量。
綜合素質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全面發展的重要體現,它包含有專業素質、身體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5]。各個素質之間相互影響,共同發展才可以塑造個人良好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日積月累,同時,它又與時代要求相互適應。新時代的歷史起點,培養大學生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振奮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及愛國情懷,指引大學生牢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及過強的專業本領,不斷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努力促進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是成為時代新人的一項重要要求。
新時代,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穩定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求一批批青年學子要不斷朝著“時代新人”的目標努力。培養擔當具有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已然成為了高校教學育人的主要目標。高校必須嚴格遵循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積極承擔培養時代新人的教育責任。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馬克思在關于人與環境的辯證關系中指出:環境改變人,人的實踐活動受到環境的制約,同時,環境也由人改變。可見,不同的教育環境培養不同的學生。因此,高校培養時代新人必須重視營造整體的學校氛圍。一方面,高校應積極按照“時代新人”的標準培養學生,利用校園廣播、宣傳報、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將黨的思想主張、方針政策及國家時事、國際時事傳達給學生,培養學生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另一方面,高校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鼓勵支持學生社團發展、創新創業比賽以及各種專業型、綜合型競賽等,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品質,鍛造過硬的專業本領及不懈的奮斗精神,力求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高校培養時代新人的突破口和重要路徑。高校要緊抓思政課,強化理論傳播,及時將黨的最新理論成果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相結合,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學生頭腦,強化育人效果。同時,高校思政課也要改變傳統灌輸模式,一味的理論教學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思政課教師應改變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方法,可通過建立小組討論模式,分析當下有關信念教育、道德培育、法治教育等新聞案例,聚焦熱點、焦點、難點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教師正確指引,從而啟發學生領悟其中思想情懷,爭做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網絡新媒體教學已經成為學校教師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網絡對于教育的發展不僅體現在教學技術進步、信息獲取渠道便利等方面,其作為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途徑,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高校教育教學與網絡新媒體充分結合,以微課教學、翻轉課堂等新興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灌輸模式,使學習方式更加靈活,師生間互動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參與性提升。高校培養時代新人,更應積極強化利用網絡新媒體教學的輔助性作用。利用網絡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大對大學生愛國情懷、道德品質等相關素材的宣傳,促進線上教育與線下教學的一體化發展。
馬克思在關于人的定義中曾說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高校大學生既生活于學校中,也存在于社會中。校園良好的學習環境、充足的師資力量及便利的硬件設施可以幫助大學生朝著時代新人目標奮進,但社會實踐也不可缺少。理論來源于實踐,也應接受實踐的檢驗,促進高校與社會協作實踐參與性既可以借助社會這一大課堂,以一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堅定學生理想信念、調動學生愛國情懷、深化學生道德修養、激發學生奮斗精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通過志愿者活動、參觀紅色基地、拜訪老黨員等讓大學生真切地感受、感悟、體會,也可以通過其他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讓大學生走入生活,走向人民群眾,檢驗大學生是否可以成為合格的時代新人,找出其中的差距,及時指引,努力朝著培養時代新人目標前進。
高校培養時代新人,需面向全體大學生,遵循黨和國家的發展要求及高校立德樹人的發展策略,全方位培養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的是正面積極、符合時代要求的。大學生要想在社會發展的浪潮里奮勇前進,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努力實現社會價值與自身價值,必須要對這一目的有合理性的認知。它不是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限制,而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標桿和一面旗幟。高校必須要引導大學生了解培育時代新人的豐富意義、重要價值;必須要正確傳達黨和國家對時代新青年的期待和要求。為此,高校可以通過開展“四史”講課活動,豐富大學生關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認識,同時也讓大學生深刻理解到,每一代中華兒女都在不同時期為爭取祖國的統一、和平、繁榮、富強作出自己的貢獻。當代大學生也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擔重任,爭做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