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璐,張 雪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1)
列寧曾指出:“關于觀念的東西轉化為實在的東西,這個思想是深刻的:對于歷史很重要。”[1]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了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習總書記將其概括為“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2]。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深入理解脫貧攻堅精神的基本內涵,探索脫貧攻堅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價值及有效路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習近平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信心、頑強奮斗,萬眾一心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3]。在脫貧攻堅偉大斗爭中,我們堅持黨的集中領導,堅持全國一盤棋,同時號召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形成了五級書記抓扶貧,全民一條心的局面,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上下同心的精神風貌;為了發揮脫貧攻堅中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黨中央派出駐村幫扶工作隊,精選隊伍,配備扶貧攻堅的“精兵悍將”,強調務必打贏脫貧攻堅戰,展示了中華民族盡銳出戰的必勝信念。上下同心、盡銳出戰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和實現偉大復興的內生力量,正是在這種力量的驅使下,黨和人民群眾凝心聚力,堅定信念,徹底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習近平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從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從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高度出發,保持頑強的工作作風和拼勁,滿腔熱情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想不想抓落實、敢不敢抓落實、會不會抓落實、檢驗我們的行動、考驗我們的能力”[4]。脫貧攻堅偉大實踐真實體現了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精準務實、攻堅克難”的斗爭精神。在“大水漫灌”的扶貧模式下,農村地區暴露出返貧率高、內部貧富差距大等問題。為了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在實踐方略上,黨中央聚焦到“六個精準”,實施“五個一批”,踐行“五個堅持”,實現“分進合擊”,以精準務實的態度細化脫貧攻堅工作;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又面臨疫情沖擊下的“加試題”,黨中央準確判斷形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攻堅克難,有效地鞏固了脫貧攻堅的成果。脫貧工作每前進一步,黨中央精準務實、各個擊破;每遭遇挫折,黨和人民就攻堅克難、迎難而上。正是在精準務實、攻堅克難的永續接力賽中,黨和人民戰勝了絕對貧困,夯實了“全面小康”的根基。
開拓創新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習近平指出,“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支持他們積極探索,為他們創造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環境和條件”[5]。脫貧攻堅精神充分體現了黨和人民開拓創新、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意志品格。在理論創新上,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這一重大戰略,使得中國消滅絕對貧困“畢其功于一役”;在制度創新上,黨中央制定了科學有效的扶貧治理制度體系;在方法創新上,通過電商扶貧、光伏扶貧等手段,成功開創出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黨中央通過多方面創新,著力破解貧困地區發展瓶頸,解決脫貧攻堅中的難題,充分延續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的民族稟賦,確保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人民至上”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一方面,在確保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意義上,黨中央十分敬佑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利和生命價值,針對貧困地區發展現狀,提出使“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兩不愁”“三保障”思想的提出凸顯了中國共產黨注重改善人民群眾生存狀況的倫理精神與倫理智慧。另一方面,在生命價值賡續發展的意義上,黨中央十分關注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主體尊嚴,強調扶貧不僅要扶物質,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提出“文化扶貧”“教育扶貧”“生態扶貧”等一系列扶貧新路子,深刻闡證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者的善治思蘊與人文關懷。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黨中央從多方面把握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價值訴求和多維度的需要結構,體現了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作為不變的價值追求,真正做到了不負人民,這也是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所在。
第一,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奮斗精神。習近平指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6]。新時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視閾和時代視角下,研究脫貧攻堅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培養青少年奮斗精神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接續奮斗精神的需要。一部脫貧攻堅史,就是黨和人民的“浴血奮戰”史,困擾中國多年的“絕對貧困”已經解決,但在“后扶貧時代”仍然面臨著鄉村貧困治理與相對貧困治理等一系列工作,必須再接再厲,接續奮斗。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將這種接續奮斗的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中,培養大學生不畏艱難、不畏挫折、勇于進取的精神。其次,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需要。在脫貧攻堅戰中,為了深入開展扶貧工作,黨中央選出駐村工作隊深入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同吃、同住、共同勞動,奮斗在扶貧一線中,才打贏了這場脫貧攻堅戰。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觀,使大學生看到個人奮斗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并在永久奮斗和砥礪奮進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二,有助于大學生應對“兩個大局”的嚴峻復雜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我國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判斷,是基于對國情世情的深刻認識作出的。“兩個大局”下中國面臨一系列嚴峻復雜考驗,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全球形勢不穩定、不確定性突出,國內各種矛盾風險挑戰凸顯等一系列問題。青年作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著力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團結精神、攻堅克難精神、精準務實精神、開拓創新精神等,有利于在“兩個大局”嚴峻復雜考驗下使廣大青年堅定政治立場,厚植愛國情懷,明確責任擔當,并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增強憂患意識,發揚斗爭精神和奮斗精神,積極應對各項風險挑戰,勇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爭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弘揚中國精神、傳遞中國聲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重要職責,脫貧攻堅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從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網絡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入手,切實將脫貧攻堅精神中的德育價值轉化為育人實效。
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立德樹人的實踐中,要發揮好課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在“大思政”格局下,這里的課程不僅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包括其他專業課課程。因此,高校必須構建自然科學課程、社會科學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高度融合的育人體系,挖掘其他課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育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的有機統一。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課程育人,要結合各門課程的課程屬性和專業特點,結合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真實訴求,強化專業課課程的價值引領,探索專業課顯性與隱性德育功能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挖掘各門課程中關于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的隱性內容與素材,將脫貧攻堅精神有機融入各門課程中,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把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一套切實有效的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的育人體系與方法,提高課堂教學中脫貧攻堅精神的育人功能,培養一批真正具有脫貧攻堅精神的時代新人。
實踐育人就是通過大學生理論學習、社會實踐與創新思維相統一,從而影響和教化人的一種育人方式。實踐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培養大學生勇于實踐、敢于創新、求真務實的脫貧攻堅精神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實踐育人,就是要發揮實踐育人功能、改進實踐育人方法、提升實踐育人效果。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實踐育人,首先,思政課教師要“走出課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單純地采取“理論灌輸”的形式,還必須寓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7],思政課教師可以開展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辯論賽、演講比賽、紅歌比賽等活動,把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結合起來,使脫貧攻堅“愛國、求實、奮斗、創新”的精神通過鮮活的活動再現和傳播,使大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受到脫貧攻堅精神潛移默化的熏陶與感染,使其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可以開展以尋訪脫貧地區為主題的社會調研活動,脫貧地區作為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的重要物質載體,大學生可以通過重走扶貧路的方式深入了解貧困地區脫貧的艱辛歷程,通過尋訪脫貧地區的干部和群眾來體悟黨和人民的奮斗歷程,從而把培養青年學子的脫貧攻堅精神貫穿實踐活動全過程,使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更好地體會、踐行與弘揚脫貧攻堅精神,造就一批敢于創新、勇于奮斗、篤行務實的新時代青年。
網絡育人就是立足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的有機融合,在網絡空間中加強價值引領,注重方法創新,發揮網絡在育人上的獨特優勢。脫貧攻堅精神融入網絡育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的網絡育人機制。第一,健全網絡育人新體系,可以借助“思政熱點面對面”這樣的思政課視頻節目深入解讀脫貧攻堅精神,通過校園微信推送、微課程教學等方式深入宣傳脫貧攻堅精神,推出“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學習先進扶貧人物”等網絡專題,借助網絡平臺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脫貧攻堅精神;第二,構筑網絡思政新生態,積極參與“易班”、全國高校思政網、學習強國等平臺的建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技術有機融合,增強內容的吸引力和時代感,形成宣傳脫貧攻堅精神的網絡合力;第三,拓展網絡育人空間,在大數據時代,思政課堂可以通過引入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學生的互動頻率、正確率等進行跟蹤,就大學生思想中的問題進行歸因、匯總,找到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的切入口,切實將脫貧攻堅精神落到實處。
文化育人就是以文育人,是運用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來感染、熏陶和培養人,從而提高大學生科學修養和道德修養的一種育人活動。文化育人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及新穎活潑的形式,在提升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涵育師生品行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文化育人作為隱性教育的一種形式,具有滲透性強、覆蓋面廣、影響持久的特點,其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來育人,使大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熏染。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可以開展“傳承脫貧攻堅精神、勇擔歷史重任”相關主題教育活動,組織編排一批以脫貧攻堅先進人物為原型的舞臺劇、以脫貧攻堅精神為內涵的網絡作品,引導學生發揚“愛國、求實、奮斗、創新”的脫貧攻堅精神,使大學生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科學及人文素養,把自身塑造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