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縣小冀鎮京華社區小學 梁千昭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演變過程中,傳統文化是反映了中國各民族歷史文化的不同觀念形態,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傳統文化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具有獨特的社會價值,展現著我國的文化風貌,現代人對新興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但對傳統的高品質文化卻不感興趣。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對高品質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會受到影響,在時代的長河中逐漸失去這些寶貴的東西,因此,教師應該借助語文這門與傳統文化聯系密切的學科,進行文化的滲透和傳承,加深當代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除了教師形象生動、幽默風趣的語言教學外,學生熱愛學習、樂于學習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識本身的嚴謹性、邏輯性和豐富性尤其吸引學生。語文教學應注重漢字的造字方法和形態特征,挖掘漢字本身蘊涵的歷史傳說、文化典故、趣事等傳統文化資源,賦予每一個漢字獨特的象形意義,不僅可以讓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還可以讓學生認識漢字的特征,產生學習興趣,實現從被動讀寫到主動讀寫的轉變。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維。讀寫教學中,漢字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而且滲透著傳統文化,使學生在讀寫的基礎上發展書寫能力,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在教學中要向學生解釋為什么“休”字是“人”與“木”的組合,源于上古時期人們在勞動之后,喜歡坐在樹下休息。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當“休”字再一次出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不再把它當作普通的文字符號,而是在腦海中浮現出人們坐在樹下休息的畫面。在識字教學中,自覺地把傳統文化滲透進去,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尤為重要。
當前中國基礎教育中,很多學校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夠,導致漢語教學難以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目前,存在很多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教師教學質量不高,很多教師甚至沒有畢業于專科學校。于是,在自身教育水平上各方面都有不足,甚至一名教師可以同時教授多學科課程,而教師早就累得筋疲力盡,薪水也不高,這就導致了教師不積極主動地開展教學,也阻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當前中國教育中,最關鍵的問題之一是教師教學方式的傳統與落后,依然有很大一部分語文教師依據教材展開灌輸式教學,這往往導致對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效率不高,只能簡單地通過教材這一媒介進行知識、文化滲透,從而導致不能進一步拓展傳統知識,這就使學生不能很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大大降低。盡管有些學校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體系,但在教學的力度和強度上還不夠,學生難以有效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著文明、習俗、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等內容,在基礎教育階段教材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將傳統文化教學更好地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在教材中尋找傳統文化的因素。通過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傳統文化因素的探尋,教師能夠有效利用教材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是禮儀之邦,道德文化在傳統文化中占有很大比例,在滲透過程中,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但是要把傳統的道德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教師不能只注重文化的輸入,而忽視學生有效地理解知識。首先,我們要挖掘教材傳統的文化內涵;其次,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中體會;最后,要設計有利于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實現有效滲透,促進深度閱讀,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在當前小學教育中,由于學生的個性、年齡等因素,他們往往比較活躍,注意力不夠集中,學校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和觀念。初等教育是比較功利的,很多學校只注重學生的成績,提高入學率,卻從來沒有注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對此,學校應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轉變傳統觀念,深化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開設漢語課程,拓寬學生視野。
就教師而言,學校還應提高教師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比如,學校可以定期對教師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培訓,加深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理解。
我們的國家經過多年的發展,文化已經成為一個整體,文化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在這個不斷進步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不能拋棄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作為祖國的花朵,更需要了解這些文化的內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種途徑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傳播,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民族特色文化,促進其思想素養、道德品質、文化精神等全面發展,提高教育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