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臺商投資區第八實驗小學 駱志峰
小學數學教學離不開日常生活實際,設立生活情境能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問題融合起來,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能力。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運用生活情境教學,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在小學數學中有效運用情境教學,將數學知識點與學生的個性特點聯系起來,實現樂學樂教的目的,在向學生教授知識的同時,還能進行數學思維的培養,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框架。
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它在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存在困境,所以也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較低。數學教師通過設立教學情境,使數學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形象,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敢于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在熟悉的環境中有利于激發人的積極情感和提高人的認知能力。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教學情境為學生創設熟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正能量,同時教師還需要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情感,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太過注重情境本身,導致學生無法將情境與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如,數學教師在復習課時為學生設立了動畫情境,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出美羊羊托腮思考的畫面,讓學生跟著美羊羊一起復習,但在之后的內容中與美羊羊并沒有任何關聯,導致情境教學流于形式,不符合復習教學的內容,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是短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復習過程中學生依然會覺得課堂內容枯燥無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有限,情境教學的設置不能過于復雜,不能超出學生的知識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不然學生不容易對設置的情境產生興趣,無法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目前,很多教師為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情境中,對情境的描述過于冗長,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偏小,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所以導致學生在長時間的描述中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
小學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都需要與日常生活融合,如年月日的認識、時間的認識和錢幣的認識等,都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提供了基礎。由此可見,教師借助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情境,能有效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能進一步認知知識,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進而促進學生學習進步。
小學階段的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進行情境創設,通過教材知識與生活情境設立趣味性的故事。教師在課堂教學前需要篩選生動有趣的故事,通過多媒體設備制作成課件,同時給予學生引導,進入故事情境中。故事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時間與數學”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為學生創設情境:“我們的好朋友小寶,爸爸媽媽答應她在休息的時候,帶她去夢寐以求的迪士尼樂園去玩,她的爸爸是一名火車司機,爸爸每工作三天休息一天,媽媽是一名乘務員,每工作一天休息一天,小寶在每周的星期六和星期天休息,大家可以就這個月的日歷幫助小寶計算一下,這個月他們家人什么時候能夠共同休息呢?”故事講完后,學生的表現都非常活躍,都紛紛拿出日歷進行勾畫,計算他們一家共同休息日的日期,并快速給出答案。教師在學生計算出答案后,還要給予學生贊揚和鼓勵,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下積極參與思考和探究,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是重要的學習探索方式之一。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還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的差異,進而構建合作學習小組,通過合作學習小組促進學生的學習質量提高,使合作學習發揮最大的作用。合作交流、主動探索和動手操作是學生數學學習時較為常用的方式。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合作情境進行教學時,要清晰地說明學習小組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教授學生采用的方法和需要達到的效果。例如在“確定位置”一課中,教師要以“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原則進行小組分配,在分配中一定要充分實現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合作競爭關系,通過小組的方式,對行和列進行訓練和學習,成員之間輪流提問“班長的位置”“學習委員的位置”“體育委員的位置”等問題進行訓練的練習,然后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競賽。通過以上小組學習的情境教學,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自我價值認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生之間相互借鑒和學習。
綜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情境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進而有效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構建數學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