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第二中學 張建新
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顧和家庭教育,留守學生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中都處在相對弱勢的境況。雖然近年來地方政府和社會加強了對這一群體的關注,但農村中學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依然比較嚴峻。對此,本課題組研究分析了西部農村中學留守學生群體存在的心理問題,同時以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闡述問題的解決對策,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西部農村中學留守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這是由于他們在物質或精神生活上匱乏,無法達到周圍同學的生活標準,容易對同學產生羨慕心理。由于心智不成熟,對這種現狀缺乏正確認知,羨慕的心理通常會伴隨著對自身條件的不滿與自卑。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排解,他們會感覺在同學面前“低人一等”,自慚形穢,甚至發展為無法和同學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也有一部分家庭無法支付課外讀物費用,使孩子在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方面跟其他學生產生了一定差距,導致孩子在學習時產生挫敗感,從而加深自卑心理。
留守學生的孤獨感來自多方面。其一,父母陪伴的缺失。由于西部農村地區經濟落后,農村人員大多進城務工,有的父母更是去了東南部發達地區打工,大人忙著掙錢,卻忽視了孩子的生活需求和內心感受。原本該承歡父母膝下的時光,放學回家后卻經常面對著一紙白墻,讓孩子產生了深深的孤獨感。其二,朋友的缺失。由于缺乏父母在學習上的指導,留守生的成績普遍比較差,這就導致他們在和同學交往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自卑感,漸漸疏遠了和同學之間的關系,有的孩子內心敏感,甚至刻意回避同學之間的聯系。長時間地封閉自己使內心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更不愿意與人交流,這樣就陷入了惡性循環中,朋友越來越少,孤獨感越來越嚴重。
有的中學留守學生在和周圍人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會對同學的言行產生誤會,即使同學開個玩笑并無惡意,也會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對待。因此就會對周圍人群產生排斥感,不愿意與教師和同學進行真誠的交流。當感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侵害時會做出反擊,甚至還會出現打人等過激行為,會給人留下冷酷無情的感覺。同學會對他敬而遠之,與周圍同學的關系緊張,更加劇了內心的心理健康問題。
1.社工部門應加強對于留守學生群體的關心。近年來,地方政府已開始關注農村中學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該問題。但社會各界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度還不夠,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幫助。對此,政府要加大宣傳,呼吁社會各界對西部農村中學留守學生進行廣泛關注,使他們意識到農村中學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加強心理教育專業服務。社會各界應建設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平臺,以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體來說,可以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頻道,通過電視、村口廣播等方式播放英雄事跡或正能量的社會軼事,向每一位學生都傳遞正能量。同時鄉村可以設立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對于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疏導,幫助他們排除心中的焦慮。這些心理教育專業服務不僅可以改善農村中學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還能夠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逐漸恢復信心,對自己進行正面的心理暗示,從而克服相關的心理問題。
作為學生家長,要為孩子創建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首先,家長要轉變自身的觀念,高度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要多表達對于孩子的關心。其次,無論平時工作多忙,家長都要抽時間和孩子溝通,最好每天都能給孩子打一個電話,了解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及時關注孩子的學業情況。最后,要避免給孩子精神上的壓力,如某些家長經常對孩子說:“我這么拼命工作,還不是為了你。”這類話會讓孩子自責,甚至產生負罪感,家長應該給孩子灌輸正面、積極的內容,向孩子分享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有趣的事情,這樣才能增進親子關系。
1.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班主任要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狀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一,心理輔導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個人性格特點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幫助,避免學生產生排斥心理。第二,心理輔導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慢慢化解學生的內心矛盾。第三,學校可通過設立助學金、獎學金、減免學費等方式,鼓勵所有學生奮發學習,也是對留守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激勵。
2.教師要走進留守學生的家中。教師要通過多元化的輔導途徑,為留守學生提供心理疏導。如可以多走進學生的家里,關心學生的生活起居,詢問學生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哪一章節沒有懂、作業中遇到的難點、是否和同學發生矛盾等。既然父母不在身邊,教師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擔父母教育和陪伴的責任,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
3.鼓勵學生不歧視,不特殊對待留守學生。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課,向所有學生傳授專業的心理調整技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鼓勵學生多參與到和留守學生的玩耍、溝通、交流中,不歧視、不特殊對待留守同學。可以多舉辦讀書活動、籃球比賽、外出野炊活動等,讓留守生深深地融入班級群體中,感受到來自班級的溫暖、友誼帶來的快樂感。同學的正面影響會使留守生潛移默化地形成健康心理。
新時期,為了解決西部農村留守生的心理問題,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為留守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社會的服務建設、家庭的關心、學校的心理引導缺一不可。此外,學生本人也要正確認識現狀,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不埋怨家長,不自暴自棄,用微笑的臉龐和上進的心理去面對每一天的新生活。
注:本文為2019 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研一般規劃課題“新時期農村中學弱勢群體子女心理問題及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066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