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大黃山實驗小學 鄭 艷
心理繪畫日記主要融入了心理活動、思維、想象、習作、創作等多項內容,是學生個體展示自己內心、展示自身對外界的認知與反饋的方式之一,直觀地表現了學生的主觀意識、心理狀態與記憶內容,是教師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重要窗口。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該轉變運用單一素材與教學方式的教學實踐,科學合理地運用心理健康日記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創作心理健康日記,從中獲取學生的生活經歷、心理狀況,更好地保障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本文以南京大學出版社的三年級《心理健康》課程為例,進行相關探究。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抽象思維能力不佳,對于外部世界多是主觀認識,再加上中低年級的小學生掌握字詞數量有限、文字表達能力欠佳,所以小學生很難通過純文字的方式表達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文字加繪畫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表達,教師教學時可以提出問題和創設任務,讓學生創作心理繪畫日記,之后根據創作內容了解學生的性格、心態,以此更好地指導學生。
小學生在參與生活、參與學習與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如果有所發現或者有所感悟,會比較激動,常通過語言等形式表達自身情感,但是由于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常常不能很好地將情感表達出來。而心理繪畫日記為學生提供了另一種情感表達方式,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表達情感。
小學生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但因其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強,無法將心理問題有效表現出來。而心理繪畫日記能夠讓學生將自身心聲更好地吐露出來,能夠有效緩解內心壓力、宣泄不良情緒,有利于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學習一些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而且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引導學生宣泄內心情感,以此更好地認識學生的心理品質,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與教育。繪畫加文字表達的方式非常適合學生,心理繪畫日記像兒童繪本一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觀察與創作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心理繪畫日記講解新課程,先結合課程內容導入互聯網上的心理繪畫日記,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然后讓學生自主創作,最后收上來進行批閱,以此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為后面針對性指導教育做鋪墊。
例如,南京大學出版社三年級《心理健康》課程的“我的情緒我做主”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各類情緒,能夠分辨積極或消極情緒;培養學生合理表達自身情緒的思想意識;引導學生自主調節情緒,保持快樂情緒。教師可以先展示一組喜怒哀樂情緒的心理健康日記圖片,比如:過年時獲得壓歲錢時感到快樂、因為同學損壞自己的文具感到生氣、自己養的寵物狗丟失感到悲傷等。然后提出問題:如何化解生氣和悲傷的情緒?你曾遇到哪些令人生氣和悲傷的故事?請創作心理健康日記吧。之后指導學生自行創作,并根據結果、課程內容講解如何更好地化解不良的情緒,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針對性地教育與指導學生。
在小學心理健康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創設相關的主題,運用心理繪畫日記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與探討,一起探討如何讓學生排解不良的情緒,如何解決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等。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交流的結果和自己的想法,創作心理繪畫日記。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創作的結果進行針對性教學。
例如,在“失敗了,我不怕”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引入一系列的生活和學習中的相關圖片,比如:第一次做飯失敗了、三年級第一次考試沒有取得理想成績、體育課上跑步排在了后幾名、科學課上做實驗失敗了。接著提出問題:你曾遇到哪些失???你是如何解決的?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失敗?之后讓班級學生進行交流與探討,然后就“一次失敗的經歷”創作心理繪畫日記。教師抽查一些學生的作品,然后根據其中反映的情況進行教學。
在小學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在課堂教學之外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任務,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勇于戰勝困難、保持內心平靜的品質。教師可以先布置一些實踐探究活動,然后讓他們在實踐探究之后創作心理健康日記,將活動中的一些內容、自己的想法展現出來,之后再將作品交給教師。
例如,在“專注的力量”的課程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創設類似“兩小時內只做一件事”的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可以是做作業、參與勞動、幫助父母做家務等,讓學生在參與之后根據結果和想法創作心理繪畫日記,然后交給教師。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繪畫日記內容得出相關結論,有針對性地指導班級中的學生。
綜上所述,關于心理繪畫日記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教學實際,探究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心理繪畫日記的作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心理繪畫日記的方式。通過運用心理繪畫日記講解新課程、開展心理繪畫日記的交流活動、創設心理繪畫日記的實踐活動,可以更好地指導學生認知外部世界、促進學生表達自身情感和表達心聲,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個性品格。